神经内科开展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效果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7
/ 2

神经内科开展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效果探讨

周凌燕,丁子华通讯作者

广水市第二人民医院 湖北广水 432721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内科开展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效果。方法:我院于2020年5月至2023年2月收治122例脑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予以常规治疗与神经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的血管再通率为96.72%,其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68%(P<0.05);试验组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内科开展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可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保障其疗效以及安全性。

【关键词】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介入治疗

近几年,受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等变化的影响,脑血管疾病的发病人数不断增多,且每年都处于不断增长趋势,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身体健康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威胁[1]。临床以常规治疗的方案治疗脑血管疾病,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患者预后恢复仍旧不够理想,而有研究指出,神经介入治疗可有效改善这一问题,加快患者预后恢复[2]。为此,本文将针对此进行深入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医院2020年5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122例脑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所有患者已完成相关知情同意书的签署,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予以批准。对照组61例,年龄35-77岁,平均为(58.45±3.23)岁,39例男性、22例女性;试验组61例,年龄36-78岁,平均为(59.56±3.35)岁,40例男性、21例女性。对比两组患者的资料和信息,组间差异均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如下:协助患者平卧于床,行呼吸道清理操作,确保其呼吸道通畅,之后行吸氧操作,使其血氧饱和度≥90%;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以及精神状态;每日指导患者口服100毫克阿司匹林以及75毫克氯吡格雷;每日给患者静脉滴注30毫克依达拉奉,同时静脉滴注2次100毫升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调节血压、水电解质平衡等。

试验组予以神经介入治疗如下:(1)手术前,叮嘱患者患者排空膀胱,保持空腹,然后行术前准备工作,包括准备器械和物品、备皮敷料等等,之后行实验室检查,包括凝血功能、血尿常规等操作;(2)手术时,行全身麻醉操作,穿刺点在腹股沟韧带之下2厘米左右的位置,先将各导管肝素化,在穿刺位置放置直导丝,确认患者病变位置之后,插入导引管至病变位置。接着采用造影剂行造影检查,同时对患者病变位置进行探查,之后行血管扩张等治疗操作;(3)手术后,做好穿刺位置的止血和包扎工作,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

1.3观察指标

①血管再通率。②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以NIHSS量表进行评估。③日常生活能力,通过Barthel指数量表予以评估。

1.4统计学分析

在spss22.0软件内分析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采用标准差(x±s)表示,用t进行检验;以百分比的形式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表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血管再通率对比

试验组的血管再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n(%)]

组别

例数

未通

部分再通

血管再通

再通率

对照组

61

13

19

29

48(78.68)

试验组

61

2

25

34

59(96.72)

x2

-

-

-

-

10.722

P值

-

-

-

-

0.026

2.2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对比

试验组的NIHSS评分为(7.14±2.14)分,其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43±1.68)分(P<0.05);试验组的Barthel指数为(57.63±7.21)分,其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87±6.44)分(P<0.05)。详见表2.

表2比较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x±s)

组别

例数

NIHSS评分

Barthel指数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

61

22.48±1.58

12.43±1.68

40.42±5.29

50.87±6.44

试验组

61

22.29±1.53

7.14±2.14

41.79±5.45

57.63±7.21

t值

-

0.210

5.314

1.376

7.243

P值

-

0.100

0.012

0.098

0.000

3.讨论

临床治疗脑血管疾病的基础方案为采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和脑保护剂、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监测生命体征指标等,通过这些常规治疗操作可对患者病变部位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患者的动脉狭窄状态,同时也无法更好地防范脑缺血事件,加上长时间用药,患者的配合度可能会不断下降,如此疾病就有可能反复发作[3-4]。神经介入治疗操作具有微创性,其使用介入材料以及造影技术检查诊断患者病变血管的程度,并通过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展开治疗,如溶栓治疗、血管扩张等,旨在改善患者动脉血管狭窄或堵塞的情况

[5]。本文在常规治疗之后予以神经介入治疗,其结果显示,试验组的血管再通率相比对照组更高,且其神经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相比之下均有显著的改善,这进一步证实了神经介入治疗可缩小患者机体的损伤,简化其治疗过程,从而有利于提高患者血管再通率,加快其预后生活的恢复。

综上所述,神经内科开展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采纳。

【参考文献】

[1]马丽丽.神经内科开展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效果观察[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2022,25(11):400-401.

[2]杨洪富刘蓉.神经内科开展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效果研究[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7,011(009):131.

[3]地娜拉木·巴克尔,曾海波.介入疗法应用于神经内科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36(10):231.

[4]杨昊,邓小容,汪静,等.介入疗法应用于神经内科脑血管病的临床分析[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7,40(5):366.

[5]黄顺贵,刘梅,王彬,等.神经介入疗法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11(3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