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肇庆市北雅实验学校 广东省肇庆市 526200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均陆续出现变换,在学校的教学教育工作中也更加复杂。为了保证教学教育工作在新课改理念中具有良好适用性,充分提高教学效率,应该从根本角度进行分析,结合新课改基本要求,科学制订实施办法,有效促进教学教育质量。
关键词: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策略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战略高度,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专门部署。如何有效贯彻落实这一部署?如何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贵在凝聚育人合力,做到“三为”:教师善为、学生乐为、学校作为。
1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1.1有效转变课程功能
现阶段,所有国家开展课程改革工作时的首要目标均会选择转变课程功能,保证新一代国民可以具有新时代经济、科技、社会发展所需素质。通过深刻反思我国义务教育现状,并针对比较国际课改趋势,认真分析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强调课改工作核心目标就是转变课程功能。有效转变以往教学活动中对知识讲解过于重视的现象,不断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促使其进行基础知识学习活动时,可以形成健康价值观。此种转变,确保新课改目标的实现,保证素质教育有效落实,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健全人格以及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1.2将课程结构的选择性、综合性以及均衡性体现出来
基于新课改背景,课程结构已经出现调整,降低课程门类,重新调整不同课程的比例,在传统学科保留下来的基础上,增设实用技能、学科素质养成类课程,提升综合实践、科学实践等课程比例。针对小学学校,应该引入综合实践类课程,并且需要引入探究性学习与其他学习内容,此类课程能够充分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发展与实践能力发展,并且保证学校日常工作和社会发展之间产生紧密关联,进而充分贴合社会发展需求,提高办学开放性。针对义务教育教学活动,设置一以贯之的课程内容,并科学设置课时,同时开设综合课程,保证各地区与学生发展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在新课改背景下,教育对各个课程领域在学生发展中的价值尤为重视,将不同学科之间界限淡化,主张不同学科的关联。课程结构出现此种转变,呼应了课程功能转变,反映我国义务教育课改思想与学生培养目标,保证学生富有个性、均衡、全面发展。
1.3课程内核和生活实际紧密关联
充分改变以往课程内容“旧、偏、难、繁”等现状,积极促进课程内容和生活实际之间关联,对学生学习经验与学习兴趣予以关注,合理确定学生终身学习所需的技能与知识。同时,教学内容不再仅仅将学科作为中心组织,并非仅仅对学科体系逻辑性、完整性与严密性进行整合,而是更加注重和经验有机结合,以生活实际为基础构建新概念与新知识。课程内容可以将生活经验充分反映出来,将时代特点体现出来,能够对学习生活和实际生活之间脱节现象进行有效改变,充分促进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2实现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策略
2.1教师善为:胜理行义,追求卓越
学校可通过多途径多角度引导教师做到“善为”。一要强化师德,坚定信仰,择一事终一生。教师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默默耕耘、无私奉献,把毕生精力献给事业、献给学生。二要博学笃志,磨砺专业,精其业笃其行。教师要善探新理,敢入“边疆”,博约阅读促进个人专业成长,涵养思维撬动课堂教学创新,理性反思提升教育科研能力。三要修养人文,善养人性,教求真育真人。教师要不把学生的“烦”与“恼”当成烦恼的事,善于帮助学生将之转化为教育的“增长点”,注重引领学生实现精神世界的成长与完整人格的塑造,让每一个学生在“拔节孕穗期”茁壮成长。
2.2学生乐为:炽热善学,不断超越
学校要营造自主、自觉、灵动的学习氛围,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动机、信念,促进学生生成学习内驱力,炽热专注学业目标。如果此时的学生恰能幸遇一位善为之师助其一臂之力,往往就能在成长困境中完成逆转,在自强自励中实现自我超越。乐为的学生是“为学本于思”的善辨者,是“尽其理,究其难”的善学者,也是“始乎博,终乎约”的善读者,还是“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的善问者,更是“志行万里,愈挫愈奋”的坚韧不拔者。
2.3学校作为:高屋建瓴,实现跨越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更是发展高质量教育的助推器。面向未来,学校应该主动作为,积极作为,也必定大有可为。有作为的学校有强烈的使命感,有宽广的育人视野、明确的育人目标,能从政治上看教育、从民生上抓教育、从规律上办教育,在因材施教中实现“因材生长”,从“积木组合”走向融合贯通,从追求给学生满分,到努力让学生满意、满足。有作为的学校能让每一名学生、每一位教职员工都能有聚焦目标的向心力,也会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育人机制,既能因势而变、自我修复,赓续自我调整的惯性,也能保持应对外在挑战的从容,不保守也不畏难,有想法更有办法。有作为的学校能恪守教育本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探索科学的管理架构,设计着眼于未来的课程体系,塑造分类、分层、分项的培养模式,打造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搭建师生展示风采的成长舞台。有作为的学校具有不竭的创新意识,善于挖掘教育特色,精进教学管理,在“立德树人”中引导学生知变、求变、善变,为教师的善为与学生的乐为贡献学校的智慧与力量。抚今追昔,教育简单,顺时而动,春华秋实,雪落梅开;教育亦不简单,春日不迟,静待花开,大方无隅。我们的学生不能仅是“悬梁刺股”、埋头穷经的书生,而应该“乐为”,应该用心体验生活中的美好,并且能够放眼更广阔的世界。我们的老师不能因为“衣带渐宽”“容颜憔悴”而选择“躺平”,而应该“善为”,应该学会读懂学生、理解学生,以自身人格魅力引领学生成长,应该善于反思、终身学习,成为未来学习与教育变革的主动参与者。我们的学校应该不媚俗、不跟风、不拔苗助长、不急功近利,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始终担当有为,主动作为,勇立潮头,浪遏飞舟。
2.4优化教育评价方式
学校应该积极进行考试制度、教育评价等改革工作。对教育评价,应该构建可以提升教育质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与职业道德、引导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对学校评价、教师评价以及学生评价进行有效落实。构建学生成长档案,主要在表现和审美、健康和运动、合作和交流能力、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以及公民素养等方面对学生综合素质展开合理评价。基于教师专业学习、师德修养、教研工作以及教学业务等方面对教师工作展开全面评价。基于学校校本教研、办学思想、学校管理以及师资力量发展等方面对学校工作进行全面评价。
结语
就教师善为、学生乐为、学校作为的“三为”关系而言,三者相互贯通、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三者需要一体建设、一体推进。唯有充分发挥教师育人、育才的关键性作用,激发学生成人、成才的决定性作用,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凝聚育人体系合力,才能更好地构建新时代育人格局,发展高质量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张敏强,教育测量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3.
[2]杨婷.当教育成为一种循证实践:兼与格特·比斯塔等人对话[J].全球教育展望,2018(07):56-58.
[3]郭利明,杨现民,张瑶.大数据时代精准教学的新发展与价值取向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9,40(10):76-8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