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号:440306198007231219
单位:鲁扬(山东)安全科技有限公司 ,山东淄博, 255000
摘要:近年来,我国对公共安全有了新的要求和标准,提出“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的策略和任务,此项决议寓意深邃、内涵丰富,对我国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凡的意义。文章从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学为出发点,以“大安全大应急”融合的思想为基础,继而提出“安全与应急”的概念,并对构建我国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治理体系,创建安全与应急治理模式,提升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能力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大安全大应急;安全与应急;治理体系;治理模式
前言
“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是具有战略性大格局的思想,是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治理体系和治理模式构建的思想基础,是对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发展领域及范畴的科学定位。科学、专业、准确地认识理解“大安全大应急”的定义、内涵和范畴,是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的前提和基础;科学构建和完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建立全面、综合的“大安全大应急”系统模式和科学体系,是实现公共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和理论支持
1、科学认知理解大安全大应急的概念和含义
安全与应急的定义有广义或狭义之分,狭义的安全一是从行业领域维度,如生产安全、防灾减灾、消防安全、公共安全、社会安全等;二是从目的维度, 如生命安全、财产安全、环境安全、职业安全等。狭义的应急也可从两个视角看,一是从突发事件 范畴看,将事故灾难、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食品安全事故、信息安全事件等分别治理;二是从应急过程视角,一般只包含事发和事中,即:响应、处置、救援等环节。
科学厘清上述规律,在战略策略上,对国家科学构建公共安全治理和应急管理管理体系,对有效提升全社会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能力具有现实的意义。在战术措施上,对政府应急 管理的体制设计、机制优化、法制建设、组织建设等,对全社会应急管理的人员队伍、物质资源、 预案体系等能力提高都具有现实意义。
2、构建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的安全与应急治理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公共安全体系”的要求,这是新时代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领域面对 的挑战。如何科学构建公共安全体系与应急管理治理体系,这是时代提出的新命题。
2.1、国内外对公共安全范畴的认识和界定
由于安全的概念比较复杂且内涵较为丰富,因此学界或政府对于公共安全体系范畴至今还未有统一的认识。从而给公共安全范畴的界定产生较大的难度和差异。
2.2、构建基于中国国情的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体系
在国家治理和社会公共管理的实践中,由于对突发事件和事故灾害的定义相对明确和简单,加之我国已颁布了《突发事件应对法》对突发事件有明确的定义和分类。因此,我们可以基于突发事件的分类,从突发的影响和涉及的安全范畴来厘清公共安全体系。
3、设计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的安全与应急治理模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转型”的要求。这一要求提出了两个基本命题,一是如何设计创建公共安全与应急治理模式;二是公共安全与应急治理模式如何向事前转型。
3.1、基于“战略思维—系统思想”的安全与应急战略模式
公共安全与应急治理模式是安全与应急治理体制、治理机制,治理策略及方式方法的统称。 科学的治理模式需要基于“战略思想、系统思维”的理论和方法,构建“专业化、层次化、系统化、 一体化”的公共安全与应急治理模式。专业化就是要按公共安全专业的科学规律和科学特征设计 治理模型;层次化就是分层、分级、分类精准实施治理;系统化就是应用综合、全面的对策措施系 统治理;一体化就是要大安全与大应急、事前与事后、治标与治本相结合、融合的一体化有效治理。
3.2、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预防转型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转型,是针对我国现阶段公共安全和应急管 理工作(方式、方法)普遍存在的问题:“重事后轻源头、重结果轻过程、重形式轻本质、重责任轻 教训、重追责轻整改、重因素轻系统、重现实轻长远、重技术轻文化、重物因轻人因、重智能轻智 慧”等提出的。 要落实“治理模式的转型”,首先,需要建立“大预防”的理念,战略上安全管理有“预防”、 应急管理有“预备”,战术上对事故灾害要有“预测、预报、预警、预控”的科学模式和机制。为 此,我们提出如下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的具体的对策措施: 一是从事后经验管理到事前科学管理;二是从事后被动管理到事前主动管理;三是从事后强化追责到事前强化履责;四是从以事后问题为导向(责任导向)到以前目标为导向(法规导向、理论导向);五是从事故灾害的 应对到事前的风险预防、隐患查治;六是从事故结果的指标管理到事前的能效目标管理;七是从事故因素的管理到事前的系统治理等。
4、提高新时代我国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治理能力水平
4.1、国际上处理“大安全”和“大应急”事件的普遍方法:从安全管理的角度,普遍采取“小安全、专业化”的“分类各治”;从应急管理角度,则是“大应急、综合化”的“集中统治”。安全管理要求全过程治理,关键或重心是事前预防,应急管理的核心和重点则是事发监测和预警、事中处置和救援。对于社会、组织和企业,应该以安全管理和事前预防为主体,政府则是应急管理和事中应理论上,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本质可预防,治理的关键是事前防范,自然灾害本质不可防,治理的关键是事前预备、事发监测、事中应对。 因此,就政府层面而言,公共安全体系在“横向—范畴”应该是相对的大,采取不同专业的 “分类治理”的策略;而应急管理体系在“立向—对象目标”应该 “大应急”,涵盖“多灾种、全灾种”,在“纵向—过程”应该重在“事前能力预备、事发监测预警、 事中响应处置”,构建相对有限的“全链条、一体化”的“小应急”治理体系。
4.2、创建中国式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学治理模型
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大国应急”“特色应急”的重要论述,构建以习近平总书记“总体国家安 全观”为遵循,安全文化为引领、本质安全能力为目标、突发事件情景为驱动、重大公共安全风险 为核心、全面法规标准为载体、先进智能化信息化技术为支撑、政府社会人民共同参与的“事前预 防型”公共安全治理新模式。
4.3、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治理的原则和策略
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治理能力的提高是一项艰难、专业的任务,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推进安 全与应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为目标。不能搞“突击式”“运动式”的短期行为,不能搞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强化科学治理的认识,提高科学治理的能力和水平。为此,要有“战略思 维”,实施综合治理的策略;要讲“系统思想”,建立科学的系统治理体系;要遵循“科学规律”,实施 多元化、信息化等治理对策和措施,从而提高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治理现代化能力的水平。
结语
我国质量计量检验检测行业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检验检测机构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必须强化质量计量检验检测工作路径,创新和发展质量计量检验检测工作,引入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不断丰富检验检测方法,建立完善的检验检测管理制度,对检验检测工作进行全方位管控,建立和保持监控结果的有效性,对机构建立、实施和持续改进管理体系的适宜性、符合性及有效性及时评审和监督检查,从而提高产品和法律、法规规定的特定对象的检验检测水平,使质量计量检验检测工作能满足市场的实际需求,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质量、计量监督管理提供准确的检验检测数据或结果。
参考文献
[1]黄毅.构建新时代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体系[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9:78.
[2]王永明,刘铁民.应急管理学理论的发展现状与展望[J].中国应急管理,2010,No. 42 (06):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