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多村联动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7
/ 2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多村联动策略研究

容艳媚

广州城建开发设计院有限公司    广东省    510000

【摘要】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经过八年的补短板,我国已实现全面脱贫。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发展也面临着新的目标与问题,为应对新发展困境,笔者提出多村联动的乡村发展策略,以线串点、辐射成片,形成共谋、共建、共享的多村合作发展关系。

【关键词】乡村振兴 多村联动   统筹发展

1.乡村联动发展的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一直以来,我国村庄规划大多以单一村庄为规划范围,前期以人居环境整治、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为主的补短板型美丽乡村建设,基本建成了生态美、生活宜居、生产旺的乡村格局。但在新时代,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政策指引下,单村庄论村庄的规划模式已不适用于当前的规划建设需求,必须将村庄放在更高层面、更宽范围来进行考虑,这就需要多村统筹、多村联动发展。多村联动发展,以乡村协同发展为目标,着重强调宏观统筹规划、资源集约利用、产业联动发展、功能互补,形成结构清晰、功能分工明确的乡村综合体。

2.乡村发展现状问题与发展困境

2.1就村论村,缺乏统筹考虑

长久以来,我国村庄规划与建设大多以单个村庄为规划范围,但大多村庄产业结构较为单一、文化自然资源较为单薄、用地存量固化,而且大多数村庄呈现散、小、远的空间布局,另一方面,单村的集体资金力量较弱,对生产设备采购、产业设施建设的力度不足,就村庄论村庄的规划建设模式,导致村庄发展难以形成规模,甚至出现功能糅杂的情况;而在乡村风貌上,也可能会导致风貌不协调。

2.2产业发展单一,千村一面,缺乏特色

单个村庄的土地资源、人才、产业规模均有限,无法形成规模化、全链条化的产业发展格局。产业强村有产业优势,但村庄资源有限,无法集聚规模发展,而产业弱村资源利用率较低,但缺乏产业引领,这形成了大多乡村产业结构单一。如江门台山斗山镇的浮月村,每年以碉楼+稻田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打卡,但旅游项目主要以景观拍照为主,无其他体验型旅游项目,且村内及周边村庄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游客停留的时间大多为半天至一天,旅游产业未形成体系。并且,浮月村周边的村庄,景观资源均相类似,未能针对各村之间挖掘不同的资源价值,缺乏特色,在实际运营中,存在村之间相互竞争的关系。

2.3设施档次不足,后期使用率低及运营难度大

在历轮的美丽乡村规划中,大多强调基本生活设施及基础设施,基础性公共服务设施相对完善。但在调研中发现,部分设施存在针对性不强、档次不足等问题。如农村中大多为留守老人及儿童,调研中发现大多养老设施仅提供场地作为老人集聚聊天的,勉强满足硬性指标的要求,但具体软性服务与心理健康服务较为缺乏。而在乡村建设过程中,部分村庄追求豪华,脱离村民实际地建设高昂的配套设施,而后期运营资金不足,导致设施使用率不高,造成资源浪费。如江门某镇的村级图书馆(阅览室)共建设5处,但实际开放的只有1处,且使用人数很少,且藏书量不大,藏书也未能与村民阅读需求相吻合。

3.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下的联动发展策略

为有效解决以上发展困境,新时期规划编制必须从更宏观层面制定村庄发展指引。在策略层面,需针对各个村庄不同的发展阶段提出不同的发展思路,确定不同的规划重点难点,并制定宏观层面的政策指引。提出以线串点、辐射成片的联动发展策略。

3.1集群化与差异化相结合的产业统筹发展策略

特色产业是拓宽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灭了绝对贫困。下一步,需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结合村庄资源散、底子薄等现状,多村联动的集群化产业统筹发展模式是乡村产业增长的关键一环。产业集群化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促进具有共性或具有互补性的乡村资源及产业企业在空间上集中,进而形成产业综合体。而在集群化的过程中,在前期顶层规划阶段,通过对综合体内部的乡村进行产业分工,让各村之间产业功能高效运作,合理统筹配置乡村资源,提高生产生活生态资源利用效率;同时深入挖掘各村各自的文化资源,将文化元素与各村产业分工有机融合,有效避免“千村一面”,建设品牌。

以台山市斗山镇美丽乡村精品线路规划为例,线路内五个村镇现状均以侨乡旅游及乡村田园旅游作为优势产业。而在实际运行中,旅游项目单一,以网红景点打卡为主,住宿、餐饮、旅游商品购买、服务驿站等旅游设施均未成体系。规划对精品线路的整体资源与各村资源进行分别挖掘,以线串点,以侨乡文化与田园风光为整体品牌,提出一村一品,达成差异化发展。以稻田、碉楼为主要特色的浮月村主打洋楼观光,以宋代皇族后裔为主的浮石村主打民俗文化,以革命老区为主的横江旧村主要发展红色文化与艺术产业,火车制造第一人陈宜禧故居美塘村主要发展为火车营地,而骑楼保存完好的圩镇打造为骑楼特色的旅游服务中心。通过整体品牌+差异化主题发展,形成了产业功能有序、各村相互促进的旅游线路。

3.2宏观层面的用地动态平衡策略

实用性村庄规划是破解乡村发展困境的顶层设计。在传统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中,大多均为单一村庄的规划,在调研与编制过程中发现,有些村庄建设用地规模限制了村庄的发展,而有些村庄则存在空心村等建设用地余量。笔者建议从镇域层面甚至县域层面编制村庄发展指引,提出多村之间建设用地的动态平衡策略,既能满足总体的国土空间用途管控要求,也能达到建设用地规模与村庄发展相匹配,大大提高村庄规划的落地性与实用性。

3.3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设施统筹策略

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乡村振兴的基础环节。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要城乡统筹考虑、资源共享,必要时可突破行政区域界线,共享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资源。考虑公共服务设施的辐射范围,某些设施可考虑城乡共享或多村共享以节省资源。

县域或镇域范围内村镇数量较多、规模大小不一,所处地位及层次等都不同,因此,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在每个村镇都自成系统配置和建设齐全、成套的公共服务设施。考虑村镇的发展特点,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配置公共服务设施,以达到充分利用、经营管理合理的目的。

以《增城村庄布点规划》(以下简称“布点规划”)与《广州市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分类配置指引(试行)》(以下简称“配置指引”)为例。布点规划中,在划定功能分区的基础上,划分中心村—基层村的村庄等级,部分使用率不高的设施设置在中心村设置并共享给基层村,通过这种模式,减少村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节约建设成本及后期运营成本,布点规划是村级公共服务设施多村共享的尝试。而配置指引中,将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分为乡村群级和村级两类,乡村群级设施为多村共享设施,村级设施也分为基础保障型的必设项目和品质提升型的可设项目,并提出综合设置、复合利用,为下一步乡村建设提供指引。

4.结语

新时期乡村振兴规划需立足于统筹协同的发展模式,整合村与村之间的共性资源与特色价值,推动产业集约化、全链条化发展;制定村庄建设用地动态平衡机制,提高用地使用效率;统筹乡村群级与村级设施配置,节约建设及运营成本,形成共谋、共建、共享的多村联动发展关系。

【参考文献】

[1]郑广慧,田华,韩坤. 乡村振兴背景下美丽乡村片区产业规划研究——以平度市南村镇美丽乡村示范片区产业规划为例[J].城市建筑,2022(11);105-107

[2]黄莉莉,谭小建. 推动多村联动振兴  打造乡村共富单元——常山县“三塘模式”的实践及启示[J].产业,2022年第06期;70-71

[3] 蒋方. 要“塑形”更要“铸魂”——文化、产业双导向下的乡村振兴规划重点浅析[J]. 福建建材,2018第10期;51-5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