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对肢体功能恢复的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6
/ 3

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对肢体功能恢复的应用研究

王小勤 陈利辉 高甜甜 

聊城市人民医院 山东聊城 252000

摘要:目的:讨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对肢体功能恢复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医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纳入研究,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收治,随机数字表法对患者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分别采取常规康复护理、早期康复护理,评价两组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康复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Holden分级、BB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FMA评分及Barth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77.50%(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展开早期康复护理可促进肢体功能良好恢复,提高步行能力、平衡能力及运动能力,恢复基本正常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取得确切的康复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护理;肢体功能

脑卒中作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脑部疾病,具有发病急、致残率高及致死率高特征[1]。由于脑卒中病情危急严重,传统医疗观念认为早期应以药物治疗和对症处理为主,缺乏对偏瘫的预见性、针对性干预,导致较多患者即使展开康复训练,也难以快速、有效的改善肢体功能,影响康复效果。早期护理干预主张依据脑卒中患者的病情进展实施不同程度的康复训练,尽早锻炼患者的肌肉骨骼系统、神经系统,促进大脑功能重塑及恢复,减轻偏瘫程度,并利于患者保持较好的肢体功能,尽早恢复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康复效果[2]。为此,本次研究对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对肢体功能恢复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探讨,选择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医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纳入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医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纳入研究,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收治,随机数字表法对患者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纳入标准:经CT或MRI证实的脑卒中偏瘫,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3]相关诊断标准;患者及家属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伴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既往有痴呆病史者;四肢瘫痪者;既往有精神病史者。本次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对照组男/女:24/16例,年龄45-80(65.42±4.11)岁,发病时间0.5-16(5.88±1.15)h,偏瘫/右22/18观察组男/女:23/17例,年龄46-81(65.71±4.05)岁,发病时间0.5-16(5.94±1.12)h,偏瘫/右21/19两组基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遵医嘱用药及管理,评估患者病情,待恢复稳定后展开康复训练。

1.2.2 观察组 上述护理基础上,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如下:急性期护理,综合各项检查结果及患者实时状态进行评估,对于脑水肿高峰期患者,需保持绝对卧床,不可活动,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稳定后进行良肢位摆放,防止和对抗痉挛,保护肩关节,并定时协助患者进行体位更换,采取健侧卧位、仰卧位和患侧卧位,间隔2h翻身1次,维持患侧上肢、肩、肘腕、手指等伸展,下肢屈曲,伸髋、膝,患侧卧位需注意意端正脚部位置,避免足下垂、内翻、外翻。非稳定期护理,展开被动关节活动训练,以患者无痛为最佳活动度,由专业人员帮助患者进行关节的屈曲、内伸、外展、内旋、外旋等,由大关节至小关节,循序渐进增加活动幅度,诱发偏侧肢体主动运动,并对患侧肢体进行按摩,采取揉、捏、按、摩手法,注意力度适宜;鼓励患者进行主动训练,无协助下完成抬臂、举手、抓东西等动作,循序渐进增加运动幅度,促进关节屈曲和神志。训练过程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出现异常需及时停止训练。稳定期护理,指导患者进行床上活动训练,鼓励和引导患者自主翻身和桥式运动,逐渐进展至坐位训练,即指导患者自主活动至床边,下肢自然下垂,坐稳10min后,可展开站立平衡训练;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休息位夹板限制健侧肢体进行强制性运动训练,行走时保持健侧下肢充分负重,缓慢迈出患侧下肢,循序渐进,逐渐增加活动距离。恢复期护理,指导患者进行语言功能训练,术后24h采用冰块、冰凉喉镜等刺激舌根,3d后进行发音训练,鼓励患者发出元音,保证声音清晰,音量大小循环,逐渐增加辅音、常用口语等,鼓励患者自主表达。同时展开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尽量自主完成进食、洗漱、穿衣等,可结合握力圈、健身球等,锻炼肌力和灵活性。

1.3 观察指标

1.3.1 评价两组步行能力及平衡能力:采取Holden步行能力分级评定,0级-5级,级别越高越好;采取BBS平衡量表,满分56分,分值越越高越好;

1.3.2 评价两组肢体功能:采取

Fugl-Meyer(FMA)量表评价,上肢满分66分,下肢满分34分,分值越高越好。Barthl指数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0-100分,分值越高越好。

1.3.3 评价两组康复效果:痊愈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降低>90%,病残0级;显效为与NIHSS评分降低60%-90%,病残1-3级;有效为NIHSS降低30%-59%,病残1-3级;无效为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总例数-无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4.0处理,计量资料以t检验表示。计数资料以2检验[n(%)]表示,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步行能力及平衡能力比较

分析表1可知,护理前两组Holden分级、BB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Holden分级、BB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步行能力及平衡能力比较

组别

例数

Holden(级)

BBS(分)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观察组

40

1.25±0.32

3.69±0.57

11.15±2.24

38.52±6.63

对照组

40

1.21±0.30

2.82±0.52

11.24±2.06

32.29±5.76

t

--

0.576

7.131

0.187

4.486

P

--

0.565

0.000

0.852

0.000

2.2 两组肢体功能比较

分析表2可知,两组FMA评分及Barthl指数比较,护理前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FMA评分及Barth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肢体功能比较分,

组别

例数

上肢FMA

下肢FMA

Barthl指数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观察组

40

25.88±4.94

56.25±6.34

12.45±3.77

28.45±4.34

37.09±4.07

75.24±8.16

对照组

40

25.16±4.76

49.35±5.82

12.24±3.72

23.61±4.11

37.15±4.02

65.06±7.68

t

--

0.663

5.070

0.250

5.121

0.066

5.745

P

--

0.508

0.000

0.802

0.000

0.947

0.000

2.3 两组康复效果比较

分析表3可知,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77.50%(P<0.05)。

表3 两组康复效果比较[n(%)]

组别

例数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治疗有效率

观察组

40

30(75.00)

6(15.00)

2(5.00)

2(5.00)

38(95.00)

对照组

40

21(52.50)

7(17.50)

3(7.50)

9(22.50)

31(77.50)

2

--

--

--

--

--

5.164

P

--

--

--

--

--

0.023

3 讨论

近年来受到人口老龄化、基础疾病患者数量增多等影响,脑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渐提高,并呈现年轻化趋势,而且发病后多数患者会因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出现偏瘫,表现出同侧上下肢瘫痪,导致无法正常活动[4-5]。脑卒中作为引发偏瘫的主要原因,对患者进行救治时需注意偏瘫的预防性处理,尽量预防或减轻偏瘫,利于患者良好康复[6-7]。早期康复护理主张在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前提下,尽早展开科学有效的康复训练,如早期被动活动、体位更换等,可通过各类活动刺激大脑皮质传递神经冲动,促进脑细胞活跃,改善神经功能,并锻炼肢体功能,减轻病残程度[8]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Holden分级、BB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FMA评分及Barth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早期康复护理对患者步行能力、平衡能力、上下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有积极作用。本次结果孙慧[9]结果干预1个月后,两组FMA评分评分上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相近。早期康复护理依据科学依据把握最佳的康复时机展开巡科学训练,即急性期患者脑细胞可逆性阶段,可展开适度的训练,并随着患者病情进展,循序渐进强化训练强度,促进血液循环,刺激运动通路上的神经元和脑组织残存细胞的兴奋性,利于患者尽早恢复正常的活动能力,尽早适应肢体活动能力,提高康复效果。早期通过良肢位摆放、被动关节活动等,可抑制痉挛模式,建立高级中枢控制的肢体运动模式,而且可通过强制性运动疗法,鼓励患者主观意识活动,可强化患者的活动意念,促使损害的运动传导通路建立,避免因偏瘫导致异常步行状态,改善肢体功能[10-11]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77.50%,提示早期康复护理促进患者良好康复,减轻神经功能缺损和病残程度。本次结果于虹艳[12]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常规组的76.00%相近。早期康复护理在患者不同的病程阶段展开相应的康复训练措施,可充分发挥中枢神经的代偿作用,利于患者尽早建立正常运动模式,调节神经肌肉状态,提高康复效果[13]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护理可促使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良好恢复,建立正常的步行、平衡、肢体活动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康复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任延妍. 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中西医康复护理研究进展[J]. 山西医药杂志,2021,50(13):2036-2038.

[2]陈颖利,杨金平. 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生活质量的影响[J]. 山西医药杂志,2022,51(13):1530-1532.

[3]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8,51(9):666-682.

[4]孙艳. 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其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22,41(6):1108-1112.

[5]张玲玲,黄彩霞. 八段锦康复训练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21,41(21):4620-4622.

[6]孙敏,肖蓓,李月芳. FCA量表指导的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2022,28(17):104-107.

[7]许济,田苗,陈斌,等. 神经康复机械手联合常规训练对脑卒中伴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1,49(3):296-299.

[8]左红梅,薛文星,段爱旭,等. 神经科护士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知信行现况及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22,19(2):163-169.

[9]孙慧,许坚. 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及神经功能的干预效果[J]. 贵州医药,2021,45(2):330-331.

[10]黄友梅,杨栋,匡明月.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2022,28(11):46-49.

[11]陆晓茜,查晓静,张亚琴. 精细化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2022,28(19):100-103.

[12]于虹艳.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15(21):229-231.

[13]李林姝,赵婷. 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及神经功能的干预效果 ——评《脑卒中康复护理》[J]. 世界中医药,2022,17(20):2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