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PICC置管方式在预防导管颈内静脉异位的价值观察
余珍珍王瑞哲 王萍 张玉洁 江雅丽*
伊犁州友谊医院 新疆 伊宁 835000
通讯作者:江雅丽,1989.06,临床研究院实验中心主任助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细胞生物学,实验师,E-mail:324622209@qq.com
【摘要】目的:总结归纳改良PICC置管方式在预防导管颈内静脉异位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遴选在本院接受PICC置管治疗的180例患者视为样本(患者的收治时间范围:2022年1月到2023年1月),按照置管方式的不同将1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9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置管方法,观察组采取改良后置管方法,对比2组PICC患者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为2.22%,显著低于对照组16.67%,数据对比结果显示(P<0.05)。结论:改良后PICC置管方法在预防导管颈内静脉异位中的作用价值十分明显,有助于降低PICC置管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作用价值,值得推广。
【关键词】PICC置管;预防导管;颈内静脉异位;应用价值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插管,作为常见的静脉置管方式,该插管手段不仅安全、有效、且十分的方便,应用十分广泛。通过PICC导管输液,能将各种药物送达病灶位置,同时迅速稀释药物浓度,避免了强刺激性药物损伤血管,非常适用于肿瘤患者化疗及危重患者输液治疗中[1]。颈内静脉异位属于PICC常见并发症,根据国内文献报道,国内PICC导管异位发生率达3%~37%,一旦异位发生必须立即进行导管复位,但是反复送入导管,可引发血栓、静脉炎、血管导管相关感染(VCAI)等并发症发生[2]。为避免导管异位发生,临床多采用超声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辅助设备协助置管,然而该预防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中主要采取改良后PICC置管方式,探讨PICC置管不同方式的应用效果,以下是详细内容。
资料与方法
1.1基线信息
时间范围:2022年1月到2023年1月,在本院接受PICC置管的患者中,抽出180例。按照置管方式的不同将1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9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置管方法,观察组采取改良后置管方法,所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且符合PICC置管标准。
18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96例、女性患者84例,年龄范围:28~59岁,平均为:56.8±5.3岁。180例PICC置管患者的基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传统偏头法置管,实验组采用改良后的漂浮式置管法,置管过程中采用B超监测,是否发生导管异位。置管结束后,拍放摄片,最终定位导管头端位置。遵循超声引导下的置管原则,置管前对预穿刺侧手臂评估,B超引导下血管定位,穿刺点应避开关节及问题皮脂,置管中注意严格无菌操作,轻柔缓慢送管,尽量一次性穿刺、送管成功,能有效预防置管后并发症。
观察组置管方法:送入导管15cm后退导丝15cm再与软管和导丝一起匀速并缓慢送入,在送管至预定长度时进行复位。腋静脉、锁骨下静脉和上腔静脉的血管管径分别16、19和20~30 mm, 其血液流速分别是333 、800 和 2 000 ~ 2 500 mL/min, 而4fr、5fr 导管的外径只有 1.2 mm和1.66 mm, 可以保持漂浮状态。
1.3观察指标
对比2组PICC置管患者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
评定本文研究结果使用SPSS22.0进行,计量数据经由()表述,t检验获取处理结果,计数资料经由(%)表述,χ2检验获取处理结果,通过分析如果P值<0.05,则表示具有影响。
结果
观察组PICC置管患者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
表1 对比2组PICC置管患者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n/)
组别 | 例数 | 颈内静脉异位 | 发生率 |
对照组 | 90 | 15 | 16.67 |
观察组 | 90 | 2 | 2.22 |
卡方值 | —— | —— | 8.690 |
P | —— | —— | <0.05 |
讨论
就目前而言,对于肿瘤放化疗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非常常见的操作技术,该静脉置管手段,可以起到保护血管的作用,同时还可以降低不良事件,为特殊药物输注,开辟新的、安全的通道,便于持续静脉给药。与其他静脉输液的方式不同,PICC所具有的优势在于操作简单方便,安全性高,容易维护,不会对患者的身体产生创伤性,相对来说,PICC的感染几率小。同时可以留置比较长的时间,不容易脱落[3-4]。
但是受到人体解剖位置的影响,PICC置管异位发生率难以避免[5]。具体原因为:进行PICC穿刺时经过肱静脉时,穿刺时均汇合在锁骨下方,在胸锁关节后方,头臂静脉经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汇合,左右头臂静脉向下汇合而成上腔静脉,颈部静脉干较为粗大的颈内静脉,其下端膨大且管腔长期处于开放状态,所以在置管过程当中,
导管很有可能顺着静脉角进入颈内静脉。建议质管操作时,将导管头部置于肩部位置,沿着下颌,逐渐贴近患者肩部,从而避免静脉之间形成锐角,阻止导管进入颈内静脉。这种操作方式经过临床研究发现,一旦患者置管过程当中过度紧张,导致肌肉僵硬、血管痉挛、按压力度不足时,可能会导致颈部静脉异位。此时,需要将患者头部转头压颌,增加患者的紧张及不舒适,也需要助手协助,增加了操作区域污染的风险[6]。
本文中,对观察组PICC患者采取了漂浮式送管方法,对降低颈内静脉异位发挥重要作用,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异位率大大降低:P<0.05。目前现状而言,腋静脉到锁骨下静脉以及锁骨下静脉到上腔静脉的角度仍然是导致送管困难的问题之一。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导管的头部有导丝,其硬度相对导管比较强。间如果不注意,则有可能停留在弧度较小的血管壁或者较小的静脉瓣上。头静脉进入腋静脉处形成相对较大的角度,拔除导丝时,因为前半部分是软管。虽然没有支撑, 但是相对而言血流速度较大,而且受到静脉推力的作用,可以将导管缓慢带入让软管顺着血流走向到上腔静脉,减少入颈内颈内静脉的风险[7-8]。
总的来说,漂浮式送管方法可以避免了因导管异位颈内静脉而发生的撤管、反复送管甚至是重新置管等对血管的损伤,有效降低置管中及置管后并发症。具有较高的作用价值,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1] 谭美仲,梁素芳,区秀丽,等. 改良PICC置管方式在预防导管颈内静脉异位的效果分析[J]. 医药前沿,2020,10(17):145-146.
[2] 赵俊飞,蔡晓维,李晓华,等. 改良心包斜窦路径在新生儿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治术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9,26(10):952-957.
[3] 鲁林花,丁美华,黄丽芳,等. 改良送管方法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的临床研究[J].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7,34(4):53-55,64.
[4] 张惠锋,贾兵,叶明. 改良Sutureless技术治疗小婴儿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效果分析[J].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21,42(4):323-327.
[6] 雷文兰,陈林,鄢秀英. 改良体位联合部分导丝外撤送管法预防肺癌患者PICC颈内静脉异位的临床效果[J]. 广西医学,2019,41(13):1721-1723.
[7] 陆芳利,覃秀娟. PICC置管中改良偏头法配合胸式深呼吸对降低导管颈内静脉异位率的研究[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9,19(89):342-343.
[8] 耿红梅,王凌玲,包永华. 改良复位法在纠正PICC置管颈内静脉异位中的应用[J]. 循证护理,2018,4(10):942-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