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小学美术教学创新性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1
/ 2

新课标下的小学美术教学创新性策略研究

李洁

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姜楼镇实验小学

摘要:义务教育艺术课程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师应注重学生艺术情操的培养与核心素养的提升,将提升学生创造意识、想象力及审美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目标,以螺旋式的方式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个性。

关键词:新课标下;小学美术;教学创新;策略

引言

以美育人是义务教育艺术课程的根本追求,而美术教学是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中实现以美育人的关键一环。贯彻新课标以美育人精神,从小学开始,教师就应在美术教学中向美而行,深刻理解以美育人的内涵,解读艺术课程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大核心素养,挖掘其与小学美术以美育人的内在联系,创新小学美术的教学模式、内容、方法和目标等。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师应积极对自身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优化,勇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增进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其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构建高效美术课堂。

1小学美术教学现状

1.1学生积极性不高

虽然近几年来,学校大力推行新课程改革,但许多教师仍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突出,只是单纯地接受老师的教诲,而不能融入到自己的思考过程中去。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积极性会降低,也就失去了学习美术的兴趣。另外,在美术教学中缺乏创新型教学模式的引导,使得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对抽象知识的理解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思维固化,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

1.2绘画作品的评价以及辅导能力不足

小学生普遍具备较强的好奇心理,对事物的看法和理解与成年人存在较大的差异。在保持纯真的基础上用孩子的眼光看待事物,不管是具象化的事物还是抽象化的想象,都习惯于使用最简单的方式来表现,线条和圆圈是小学生表达自我情绪的主要媒介。同时,由于小学生思想差异性的存在,使每一个小学生都拥有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在当前的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小学生绘画作品进行科学评价和辅导的能力较为欠缺,不能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创作潜力,使小学生艺术能力发展较为迟缓。

1.3学生绘画的物质基础得不到保障

美术课堂更多的是实践,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已无法满足课堂教学需要。美术课理论教学相对较少,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听老师简单讲解后自己动手构图、创作。而随着教学的发展,高年级的学生开始学习素描、国画,则需要水彩、画板、宣纸等昂贵的工具,这给学校及家庭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不少学生也因此放弃了对美术的深层次学习,给实现小学美术教学的创新带来困难。

2新课标下的小学美术教学创新性策略研究

2.1更新美术观念,提高教学质量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更注重对绘画技巧及美术知识的讲解,相对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培养,并未充分结合学生的内心需求与学习兴趣开展教学活动。在课堂中,教师往往将自身放在主体地位,极少与学生互动,学生只能被迫接受知识的灌输。而在新课改教学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师要更新自身教学理念与教育模式,在课堂中给予学生学习自主权,使其通过积极思考与深入探究,对美术知识与绘画技巧进行更深层次的认知与理解。师生之间需要进行平等交流,同时,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打造高效小学美术课堂。

2.2开发生活中的色彩教学资源

绝大多数的美学创作都离不开对诸多色彩的运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术作品——尤其是绘画作品的魅力根源就在于多种色彩的巧妙融合与搭配。在传统的色彩教学当中,很多小学美术教师习惯于以“就事论事”的思维来设计有关环节,把目标种类的颜色以“干巴巴”的形式呈现在黑板或电子屏幕上来介绍它的属性和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方式——这显然会让学生感到无比枯燥。对此,小学美术教师应当积极从日常生活当中挖掘、提炼出体现不同色彩之美感和美学效果的材料,将之当作色彩教学的素材,让学生可以更为深入地体会多种颜色的韵味,并进一步感受色彩在生活中的存在感。

2.3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就小学美术学科而言,部分学生对美术学科颇有兴趣,由于年龄尚小,心智、认知、思维处于正常发育中,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天生对色彩、绘画有着兴趣感,缤纷的色彩能够给学生带来无限遐想,燃起他们心中的好奇心、想象力及创新力。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这一特点因势利导,创设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目的性、规范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从色彩、绘画、鉴赏、创作、审美等方方面面开展美术学习,引导学生能够深层次地了解美术,学习美术,运用美术。与此同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在每一个作品中渗透自己的真实情感和真实想法,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美术知识体系。

2.4公正、合理地评价学生作品

评价是很关键的一环。评估作品是一种提升学生审美意识的活动,让学生主动地表达自己的作品观点。每一次完成绘画后,将全班学生的作品一张张贴在同学面前,让同学们相互学习、交流。还可以让小朋友们去讲他们的想法和观点。一些学生就像讲故事一样述说自己有趣的构思。让孩子们去交流,去评论。也不必给他们的作品打分,避免造成恐惧心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辨别,从中悟出道理。他们自己也知道,哪一幅画的颜色搭配最好,哪一幅画的结构最好,哪一幅画更有意思,哪一幅画有哪些缺陷。他们一旦找到了,就会改正。经过大家品评,学生的自信心、自强和自爱程度逐步提高。在听到同学们的夸奖,得到老师的肯定后,他们就会感到自己的付出没有白费,将来会更加有创意,更加有干劲。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把课堂中探索问题、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交还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充分释放自我,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彰显个性、激发热情。教师应当开展多元化教学模式,善于借助外力来打造多样美术课堂,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实践能力、核心素养等,有效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平.新课标背景下提高小学美术教学效果的创新性对策探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8(04):128-129.

[2]马书宇.浅谈小学美术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D].辽宁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