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市大安区妇幼保健院 四川自贡 643010
【摘要】目的:观察宫腔镜下双极电切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效果。方法:随机将40例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20例行宫腔镜下双极电切术治疗,对照组20例行宫腔镜下单极电切术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相比对照组,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灌流吸收量、住院时间更低,而治疗总有效率更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子宫黏膜下肌瘤应用宫腔镜下双极电切术治疗时,具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子宫黏膜下肌瘤;宫腔镜;双极电切术;临床效果
子宫肌瘤属于妇科疾病,以30~50岁育龄期女性为主要发病群体,发病率高达20%~25%。该疾病包含多种类型,其中较常见的一种即为子宫黏膜下肌瘤,典型特征为肿瘤突向子宫生长,导致增大子宫内膜面积,使痛经、月经紊乱等表现出现,严重时甚至造成患者不孕,使生活质量明显降低。目前,临床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时,多采用手术治疗,常用术式之一即为宫腔镜下电切术,具有确切的手术效果。宫腔镜下电切术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单极电切术,一种是双极电切术,二者均可在宫腔镜直视下实施手术操作,但前者术后容易发生并发症,存在一定不足,而后者相关研究发现能使并发症明显减少,且对术后恢复更为有利[1]。基于此,本研究即利用宫腔镜下双极电切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观察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40例,收治于2020年4月~2023年4月,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年龄23~67岁,平均(38.96±3.45)岁;患病时间最短4个月、最长4年,平均(1.53±0.38)年;最小肌瘤直径2.2cm、最大肌瘤直径5.1cm,平均(4.02±0.63)cm。观察组年龄25~64岁,平均(39.02±3.37)岁;患病时间最短3个月、最长4年,平均(1.58±0.41)年;最小肌瘤直径2.1cm、最大肌瘤直径5.3cm,平均(4.05±0.57)cm。两组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
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②肌瘤直径未超过6cm,瘤蒂未超过5cm;③双侧卵巢功能正常;④要求保留卵巢;⑤宫腔深度12cm以内;⑥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合并生殖器官恶性肿瘤;②合并其他恶性肿瘤;③伴生殖系统炎症;④凝血功能发生障碍;⑤存在手术禁忌症;⑥子宫瘢痕扩张受限。
1.2方法
对照组行宫腔镜下单极电切术治疗:①术前1d中午开展肠道清洁,清肠剂(和爽)指导患者口服,术前晚,患者阴道利用聚维碘酮擦洗,行宫颈插管软化扩张宫颈,手术当天,给予患者静脉麻醉;②膨宫液选取5%甘露醇,事先加温并维持在24℃~37℃,在宫腔镜辅助下进行手术操作,选择单极高频电刀,电切、电凝的功率分别为100W、80W;③患者肌瘤如为0型(有蒂,未扩展到肌层),借助电切环将“U”型凹槽于瘤体轮廓切除,让瘤体体积缩小,再利用卵圆钳把瘤体钳夹住并旋转摘除,电切修整瘤蒂部位,电凝止血;④患者瘤体如为Ⅰ型(无蒂,扩展到肌层,但未超过50%)和Ⅱ型(无蒂,扩展到肌层并超过50%),通过针状电极将瘤体表面最突出的部位切开,到肌瘤外层假包膜被切开为止,待暴露瘤体后,瘤体组织利用电切环逐层切割,此操作进行时,要对宫腔压力变化密切注意,以能清晰显现并凸出壁间肌瘤,缩宫素可适当应用,肌瘤类型变为0型或Ⅰ型后,治疗再继续进行,不可切除肌瘤上的包膜,同时创口可用其覆盖,使粘连减少,切除肌瘤后,活动性出血如存在,行电凝止血,并加强宫缩或将球囊导致在宫腔中压迫止血;⑤术后,抗感染治疗预防性开展。
观察组行宫腔镜下双极电切术治疗:①术前准备及手术麻醉,与对照组相同;②膨宫液选择生理盐水,提前加温且温度维持在24℃~37℃,在宫腔镜辅助下进行手术操作,选择等离子双极高频电刀,电切、电凝功率分别为200W、120W;③剩余手术操作及术后抗感染治疗均与对照组相同。
1.3观察指标
观察手术相关指标,包含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灌流吸收量、住院时间;评估治疗效果。
1.4疗效判定
显效:彻底切除肌瘤,术后1个月后复查显示无肌瘤结节残留,减少月经量;有效:切除突向宫腔内的肌瘤,术后1个月后复查显示无肌瘤结节突向宫腔,减少月经量;无效:并未完全切除肌瘤,手术治疗需再次进行,未改善月经情况。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及计数资料分别利用t和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灌流吸收量、住院时间较对照组低,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s)
组别(n=20) | 手术时间(min) | 术中出血量(ml) | 灌流吸收量(ml) | 住院时间(d) |
观察组 | 32.15±12.28* | 47.06±8.65* | 377.23±100.35* | 2.14±0.09* |
对照组 | 45.09±20.24 | 53.17±10.16 | 450.87±120.64 | 3.95±0.18 |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n(%)
组别 | n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 |
观察组 | 20 | 12(60.00) | 7(35.00) | 1(5.00) | 19(95.00)* |
对照组 | 20 | 9(45.00) | 5(25.00) | 6(30.00) | 14(70.00) |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临床上,子宫黏膜下肌瘤具有特别明显的症状及体征,其生长突向宫腔内。较多研究发现,该疾病虽属于良性肿瘤,但随着不断增大瘤体,严重的影响患者身体健康,使月经紊乱、经期过长、反复流产、经量过多、不孕等症状出现,甚至能对生命安全产生威胁。目前,临床主要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传统术式为开腹手术,可完全切除肌瘤,但手术创伤较大,术中出血多,一定的延长了术后康复时间,同时,患者有生育要求时,已存在瘢痕的子宫有可能在妊娠过程中发生破裂[2]。近年来,随着宫腔镜技术的发展及成熟,宫腔镜下手术逐渐的替代了传统开腹手术,该术式属于微创手术,创伤明显减轻,且患者生育能力得以保留、生殖系统确保完整,效果良好。宫腔镜下双极电切术现已广泛应用于子宫黏膜下肌瘤的治疗,其包含如下优势[3]:①膨宫液选择生理盐水,使稀释性低钠血症最大程度的减少,促进手术安全性提高;②止血效果较高,术中可获得较清晰的视野,可增强操作的准确性,利于减少出血量,同时,切割组织过程中,止血作用较高,能一定的预防并发症;③手术操作快捷、方便,手术时间能明显缩短,同时具有微创术式创伤小、术后恢复速度快的优势,利于术后快速的康复。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手术相关指标、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证实该术式治疗效果较好。
综上,临床采用宫腔镜下双极电切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时,手术时间能有效缩短,且能进一步减轻手术创伤,预防术后并发症,使患者术后快速恢复,临床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张聪,杨依依.宫腔镜子宫肌瘤电切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效果及对患者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2,7(22):88-90.
[2]赵丹华.宫腔镜子宫肌瘤电切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2,28(14):108-110+154.
[3]班迎芝.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J].中国医学创新,2020,17(35):11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