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中医医院,215000
摘要:目的:探讨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中,采用结构式心理护理进行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的50例样本,来自2022年7月-2023年5月,,接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将样本完成分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开展基础护理,观察组试试结构式心理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前比较血压、心率水平(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血压、心率水平控制效果更好,结果比较(P<0.05)。护理前比较心理评分(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不良情绪有效改善,评分相对更低,结果比较(P<0.05)。结论: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结构式心理护理进行干预,能够帮助病人有效的控制好血压水平,缓解各种负面情绪,提高质量、护理的依从性。
关键词:结构式心理护理;急性心肌梗死;血压水平
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病症之一,患者患有急性心肌梗死极其容易引发心源性休克等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1]。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发病急、发病速度快的特点,且该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都相对较高,如果没有及时给予有效地治疗措施,极其容易导致患者发生死亡[2]。由于该疾病发病时比较的突然,会给患者带来濒死感,导致容易产生各种应激反应,因此在治疗期间加强护理干预,关注病人的心理变化,有利于病人的恢复[3]。鉴于此,本研究选取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结果的是心理护理进行干预,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的50例样本,来自2022年7月-2023年5月,,接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将样本完成分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有男18例,女7例,年龄范围主要分布在48-83岁之间,平均年龄(62.33±8.41)岁;观察组有男20例,女5例,年龄范围主要分布在50-81岁之间,平均年龄(63.26±8.75)岁。比较两组基线资料P﹥0.05。
1.2方法
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病人入院后,及时的建立好静脉通道,加强生命体征病情的监测,根据医生给予病人对症治疗,并与医生配合做好抢救工作。
观察组开展结构式心理护理:(1)加强健康宣讲,并予以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比较的突然,大部分患者会存在严重的负面情绪护理人员,应加强病人的心理观察,予以针对性的疏导,在与家属进行沟通的过程中,向家属讲解心理支持对于病人的积极作用和重要性,尽可能不形容一些比较敏感的词汇,获得家属的支持和理解。
(2)与病人进行深入的交流,对其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对于其不良情绪进行正确的引导,告知负面情绪会造成机体出现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不利于病情的救治。并和家属讲解采用看书播放视频听音乐的方式,帮助病人转移过度的注意力减轻,负面情绪如情绪过度紧张时可通过深呼吸的方式进行缓解,并列举一些已经治疗成功的案例,提高病人对于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从而积极配合治疗。
(3)针对恐惧心理较重的病人,需要加强健康知识方面的教育工作,采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病人详细的介绍疾病的一些知识,通过语言暗示,给予病人正向引导。强调治疗和护理的优势,提高病人的信心。
1.3观察指标
在患者处于安静的状态下,利用电子血压计对心率、血压进行测量。
采用SAS、SDS量表进行评价,SAS量表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SDS量表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3分,分数越低患者情绪状态越佳。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t检验,用(±s)表示,计数资料X2检验,用百分比(%)表示,对比有意义(P﹤0.05)。
2结果
2.1血压、心率水平变化情况对比
如表1所示:护理前比较血压、心率水平(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血压、心率水平控制效果更好,结果比较(P<0.05)。
表1比较两组血压、心率水平变化情况()
组别 | 例数 | HR(次/min) | SBP(mmHg) | DBP(mmHg) |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
对照组 | 25 | 112.97±12.34 | 106.58±9.06 | 142.53±7.33 | 131.58±5.25 | 102.73±5.63 | 94.13±4.22 |
观察组 | 25 | 113.31±11.59 | 95.32±8.22 | 142.88±7.52 | 122.04±5.02 | 103.12±5.34 | 86.25±4.16 |
T值 | - | 0.1004 | 4.6022 | 0.1666 | 6.5668 | 0.2513 | 6.6490 |
P值 | - | 0.9204 | 0.0000 | 0.8684 | 0.0000 | 0.8027 | 0.0000 |
2.2心理状况评分对比
如表2所示:护理前比较心理评分(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不良情绪有效改善,评分相对更低,结果比较(P<0.05)。
表 3两组心理状况评分对比(±s)
组别 | 例数 | SAS评分 | SDS评分 |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
常规组 | 25 | 52.71±5.26 | 46.31±4.44 | 56.13±6.11 | 48.40±6.04 |
实验组 | 25 | 53.52±5.84 | 41.52±4.13 | 57.42±6.07 | 42.85±5.21 |
t | -- | 0.5153 | 3.9496 | 0.7489 | 3.4789 |
p | -- | 0.6088 | 0.0003 | 0.4576 | 0.0011 |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如没有及时的接受治疗容易容易引发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对于病人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且大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于疾病过度的担忧,缺乏正确的认知,导致容易出现严重的负面情绪,对于治疗造成不利影响[4]。结构式心理护理,是与家属加强配合,对病人的心理状态进行全面的掌握,引导患者自主的进行倾诉并予以个性化的疏导和安慰。帮助病人和家属正确的了解疾病,从而提升自我护理和管理的能力,建立面对疾病的信心,改善预后[5]。结果显示;护理前比较血压、心率水平(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血压、心率水平控制效果更好,结果比较(P<0.05)。护理前比较心理评分(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不良情绪有效改善,评分相对更低,结果比较(P<0.05)。
综上所述,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结构式心理护理进行干预,能够帮助病人有效的控制好血压水平,缓解各种负面情绪,提高质量、护理的依从性。
参考文献:
[1]田竟,任莹,张杨,等.心理护理联合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23,50(02):360-363.
[2]吉艳玲,陈华秀,戴亚河.结构式心理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22,28(11):31-34.
[3]范玲彬,张茜,刘燕华.结构式心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良情绪及应激水平的影响评价[J].中外医疗,2021,40(25):144-146+150.
[4]邹爱玲.动机性访谈联合结构式心理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遵医行为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17):159+170.
[5]刘秀兰,张玉兰.分析结构式心理护理应用于CCU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际价值[J].心理月刊,2019,14(2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