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中医医院,云南昆明 650000
【摘要】:目的:研究面部刮痧配合穴位按摩治疗恢复期周围性面瘫的护理效果。方法: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恢复期周围性面瘫患者当中选取74例作为本研究观察对象,上述患者的入院时间为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上述患者经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接受穴位按摩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其基础上联合面部刮痧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面部残疾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面部残疾情况(FDIS、FDIP)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面部刮痧配合穴位按摩应用于恢复期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的护理效果显著,有进一步推广实施的价值。
【关键词】:面部刮痧;穴位按摩;恢复期周围性面瘫
恢复期周围性面瘫指的是患者的嘴角歪斜症状有所改善,眼睛闭合以及额纹恢复,疾病相关症状均有恢复的趋势[1]。为改善恢复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的面部功能,临床医护人员需要在实施治疗工作的同时加强护理力度。本文主要分析面部刮痧配合穴位按摩应用于恢复期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的价值,详细内容整理如下。
1资料、方法
1.1资料
本次研究中的观察对象均选自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接收的恢复期周围性面瘫患者中,74例患者经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37例/组。
对照组:依据性别,男性例数占12例,女性例数占25例;年龄平均值(42.89±2.45)岁;病程平均值(15.49±2.18)天;其中左侧面瘫患者占19例,右侧面瘫患者占18例。
观察组:依据性别,男、女性患者例数分别为14例、23例;年龄平均值(42.92±2.57)岁;病程平均值(15.63±2.26)天;其中左侧面瘫、右侧面瘫患者例数分别为21例、16例。
两组恢复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的资料数据相比较,P>0.05。
入选标准:同《神经病学》当中周围性面瘫相关诊断标准相符的患者;年龄在63岁以下的成年患者;患病时间在40天内的患者;无晕针史且可耐受针灸治疗的患者;对研究知情并且自愿加入的患者。
排除标准:面部肌肉痉挛的患者;过敏体质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的患者;心功能、肝功能、肺功能以及肾功能异常的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穴位按摩和常规护理,取印堂穴轻柔按、点各30s,取双侧太阳穴、鱼腰穴、攒竹穴、丝竹空穴实施按压工作,时间为30s,随后以抹法开展、按摩工作,开始穴为攒竹穴,各穴位按压10次。沿着印堂向上直至前正中发迹位置,医护人员双手交替对穴位施抹法,共20次。由双侧眉弓位置开始至发迹部位施抹法,取前额部位施搓法,直至皮肤泛红。取地仓穴、迎香穴、四白穴、承泣穴以及晴明穴施按法,共15s,沿着鼻唇沟迎香穴至仓行穴施搓法,随后应用较大的力量沿着患者口角歪斜方向,取地仓穴、承浆穴以及夹承浆穴等施搓法;沿着太阳穴、颧部以及面颊以大鱼际揉法反复按揉,取翳风穴、听会穴、听宫穴、耳门穴以及牵正穴实施点按操作(各10s),揉捏耳垂(5次),点按百会、上星、神庭以及头维穴,于翳风穴至头顶施总收法,将按摩工作结束。一天一次,患者共接受为期14天的按摩干预。为患者开展常规健康宣教工作,叮嘱患者加强面部保暖护理,通过佩戴口罩的方式避免面部吹冷风;嘱患者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切忌过度劳累;日常生活中以温水洗脸;日常饮食中增加富含维生素B和钙的食物的摄入量。若患者无法闭合眼睑,可嘱其佩戴眼罩睡觉,减轻眼部干燥不适程度。
观察组患者接受上述干预活动的同时给予面部刮痧干预,患者取仰卧位,于面颊部位涂抹适量按摩乳,由攒竹穴开始直至阳白穴开展点按操作,应用刮痧板提刮该部位,停留于发际位置。由大迎穴开始直-颧髎穴-水沟-迎香-承浆-颧髎-地仓-下关-颧髎-迎香-下关-太阳-四白-太阳-丝竹空-阳白-发迹处-鱼腰-阳白-发迹处开展刮痧干预,各穴位点压两次,且各部位需多次往返,直至患者面部有轻微红润感出现为止,一天干预两次,开展十次以后间隔十天,随后再次开展十次干预。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两组恢复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的面部残疾情况——以面部残疾指数(FDI)进行评估,包含FDIS评分(0-30分)和FDIP评分(0-25分),FDIS评分越低,FDIP评分越高代表越占据优势。
1.4统计学处理
对研究中相关观察指标数据进行分析和汇总时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两组恢复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以t检验;用“%”代表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数据相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用P<0.05表示。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FDIS评分低于对照组,FDIP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所述:
表1:对比两组恢复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的面部残疾情况(n=37,分)
组别 | FDIS评分 | FDIP评分 |
对照组 | 14.98±1.66 | 15.42±2.08 |
观察组 | 10.19±0.79 | 18.15±3.11 |
t | 15.849 | 4.438 |
P | 0.001 | 0.001 |
3讨论
周围性面瘫指的是脸部受湿热或者风寒所致的一种面神经反应异常疾病,口眼歪斜、面部肌肉不自然等均为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临床医护人员需要加强处于恢复期患者的护理干预力度,以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面部功能,减轻面部残疾程度,减小疾病对患者正常工作及生活产生的影响[2]。
中医医学认为周围性面瘫的发生同经筋失养、经气阻滞以及风寒湿邪侵袭等因素有关,实施穴位按摩干预可以按压面部相关穴位以及肌肉等,改善面部血液循环,减轻面部麻木感和僵硬感;配合多穴位按摩可获得气血调和、通络散寒等作用,改善面瘫相关症状[3];配合面部刮痧可提升经络的通畅性,且具有促毛细血管扩张、松解粘连等作用,改善面部肌肉供血和供氧状态,进而缓解口眼歪斜等症状;配合护理干预可提升患者配合水平,对面部功能恢复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FDIS、FDIP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提示面部刮痧配合穴位按摩、护理应用于恢复期周围性面瘫患者中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严永凤. 面部刮痧配合穴位按摩治疗恢复期周围性面瘫护理效果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2019,14(34):188-190.
[2]张晓英,王树国,杨引弟. 针灸联合面部中药熏蒸后穴位按摩周围性面瘫的护理效果观察[J]. 实用医技杂志,2019,26(2):236-238.
[3]黄裕金,郭翠萍,陈惠珍,等. 探究针灸与面部中药熏蒸穴位按摩周围性面瘫[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12(3):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