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810000
摘要: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政策导向的对接是确保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需求相契合的关键。政策导向对人才培养模式产生重要影响,包括确定培养目标、调整培养内容和方法。然而,差异与冲突可能存在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这些问题源于教育体制限制、观念差异和社会变化等因素,可能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下降和资源浪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对接实践也存在差异,如中国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美国强调实践教学,德国重视产学合作。
关键词: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政策导向
前言
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政策导向的对接是确保经济发展需求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的重要环节。然而,在对接过程中可能存在差异与冲突,如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课程内容的冲突以及教学方法的差异等。这些对接问题的原因包括教育体制限制、观念差异和社会变化等。对接问题可能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下降和教育资源浪费等影响。不同国家或地区在对接实践上展现出各自特点,如中国强调创新驱动,美国注重实践教学,德国强调产学合作和职业教育。通过对接实践,各国或地区努力找到适合自身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政策导向的指引下进行优化和调整。
一、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概述
1.1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和限制
传统的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采用基于课堂教学的知识传授和理论研究为主要内容,强调对学生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的培养。知识导向,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重视理论框架和学科基础的建设。独立思考,该模式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但在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方面的培养相对较弱[1]。
1.2新兴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
跨学科融合,新兴模式倾向于将经济学与其他学科(如管理学、信息技术、社会学等)进行融合,以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人才,适应综合性问题的解决需求。实践导向,新兴模式注重将实践教学纳入课程体系,通过实习、实训、项目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新兴模式鼓励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通过创新项目、创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国际化视野,新兴模式强调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通过开设国际化课程、交换项目等方式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2]。
二、政策导向对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
政策导向的定义和重要性。政策导向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为实现特定目标或应对发展需求而制定的方针、政策和战略。适应需求,政策导向可以引导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家或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相契合,确保培养出的人才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提高人才供给的质量和适应性。提高竞争力,政策导向可以促进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和改进,提高培养质量和水平,培养出更具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增强国家在经济领域的竞争力。推动结构调整,政策导向可以引导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相匹配,通过培养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3]。
政策导向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专业方向导向,政策导向可以对经济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方向进行引导和调整,根据经济发展需要确定培养的专业领域和专业能力的要求。创新能力导向,政策导向可以促使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以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需求。实践能力导向,政策导向可以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现实经济发展对实践型人才的需求。
政策导向对人才培养内容和方法的影响。课程设置和内容调整,政策导向可以推动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和内容调整,引入新的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和创新项目等,以适应经济发展需求和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实践教学方法,政策导向可以促进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例如开展实习、实训、项目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升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资源配置,政策导向可以推动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支持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所需的师资、实验设备、实践场地等资源,确保培养模式能够顺利实施。
三、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政策导向的对接问题
3.1人才培养模式与政策导向的差异与冲突
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政策导向通常会对经济专业人才培养设定特定的目标,如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国际竞争力等。而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可能更加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与政策导向的要求存在一定差异。
课程设置与内容的冲突,政策导向可能要求在经济专业人才培养中加强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而传统模式可能更偏向于理论教学。这可能导致课程设置和内容之间的冲突,需要调整和重新设计。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差异,政策导向鼓励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项目学习、实践活动等。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可能偏重于传统的讲授和课堂教学,难以与政策导向相契合。
3.2对接问题的原因和影响
教育体制和管理机制的限制,传统的教育体制和管理机制相对僵化,难以及时调整和适应政策导向的变化,导致人才培养模式与政策导向之间出现较大的差异。
教师和学生观念的差异:,教师和学生对于教学模式和培养目标的理解和认知存在差异,可能导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难以有效地与政策导向相对接,以及学生对政策导向的接受度和适应度的不足。
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变化,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变化可能导致政策导向的频繁调整和变化,这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产生对接问题。
对接问题的存在可能对人才培养产生一定的影响,如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学生就业能力的不匹配、教育资源的浪费等。
3.3实例分析
不同国家或地区在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政策导向的对接方面存在一些不同的实践。中国的对接实践,中国政府提出了"创新驱动、人才优先"的发展战略,鼓励高校在经济专业人才培养中加强创新能力和实践教学。一些高校已经调整了课程设置,引入了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项目,以培养创新型人才。美国的对接实践,美国强调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经济专业人才。许多高校开设实践导向的课程,如实习、项目学习和实验课程,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德国的对接实践,德国重视产学合作和职业教育,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工作。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与企业紧密结合,学生在学习期间进行实习,并接受企业的培训,以提高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这些实例表明不同国家或地区在人才培养模式与政策导向的对接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和特点。通过对接实践,各国或地区努力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政策导向的指引下进行优化和调整。
结论: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政策导向的对接是关键的,它对培养高质量的经济人才和适应经济发展需求至关重要。政策导向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产生重要影响,包括调整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差异和冲突可能存在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之间,导致对接问题的出现。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实践表明,通过调整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等措施,可以促进人才培养模式与政策导向的良好对接。为了有效解决对接问题,教育体制的改革、教师和学生的意识提升以及加强产学合作都是关键的。通过政策导向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紧密结合,可以培养出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经济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秀莲、林焕卿、孙明、王兵. (20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中国高教研究, (10), 70-74.
[2]王海峰、王鹏程. (2018). 政策导向下的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教育教学论坛, (12), 160-162.
[3]刘启明、王慧慧. (2016). 新形势下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教学改革的对接问题探析.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34), 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