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吉林长春 130012
摘要:在温暖、宽容、自由的成长环境中,小学生会更快地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考方式,对于社会认知的塑造也有重要意义。在塑造温暖、宽容、自由的环境时,老师具有主导性的力量。在严格管理之外,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特点,在日常教学中尽力做到平等、有效地沟通,从而拉进学生与老师的心灵距离。这是小学教育的基础目标,也是最重要的目标。
关键词:尊重 沟通 交流 陶行知
宁静与自由是深度思考的前提,也是老师与学生之间深度交流的前提。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老师对于班级的日常管理应该是宽容的,这样能营造出稳定、单纯的集体氛围,学生们会感到张弛有度,可以静下心来学习、思考、想象。
一般而言,老师是班级的管理者,这个角色无可厚非,但老师仅仅是管理者吗?当然不是。一个能把学生管得服服帖帖的老师未必是优秀的老师,也未必是学生喜欢的老师。师生关系不能仅仅是教育制度的影子,老师严格地执行教育制度,学生认真地遵守教育制度。这种关系缺少生命的力量,像一潭死水。我们有必要在师生之间营造温暖、宽容、自由的关系,从而拉近老师与学生的心灵距离,将死水变成活水,老师的教学会更有效,学生的内心也会变得丰富、活跃、健康。
那么,老师如何拉近与学生的心灵距离,让学生觉得可亲可敬,然后在宁静与自由的环境中深度思考?
首先,老师要尊重学生,这是拉近师生心灵距离的前提。每个学生都是有理想、有追求的生命,希望得到尊重和认可。面对这些质朴的生命,老师不能只满足于管理者的角色,而是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在日常教学中,老师不能高高在上,而是要俯下身,倾听学生的愿望,和学生平等地交流。如果有条件的话,老师要精心设计一些活动,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
尊重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平等的表现,也是老师热爱学生的表现。只有真正做到了发自心地尊重每一个学生,老师才能和学生站在同一角度,想对方之所想。然而,尊重学生并非易事,虽然老师可以用表演的方式完成这个任务,但真正的尊重源于老师对于学生内在尊严的认识。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学生也是。他们年龄虽小,自尊心却很强。如果老师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他可能会记住,就像一道伤口,即使愈合了,也会留下疤痕。
如果老师在学生的心灵上留下伤口,学生怎么可能会认可老师、尊重老师?所以,老师要关注平日细节,在日常管理中充分照顾到学生的人格尊严,不要因为他们年龄小或不懂事,就随意对他们发火。我的一个朋友讲述过一个故事:上小学二年级时,教室里生着炉子,他坐在炉子边,附近有一个炉钩,他不小心将炉钩踢倒了,老师生气地把炉钩捡起来,并敲击他的桌子一角,“咣”,为此他受到了同学的嘲笑。这件事已过去二十多年,他不仅清晰地记得,而且现在还觉得委屈,因为他觉得老师的行为伤害了他的尊严。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每朵花,每片叶子都是一个小世界。学生们也是如此,他们都是个性不同的生命,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充满理想的世界,就像一本本风格不同的童话书,老师要仔细地品味、捉摸,所以衡量学生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在日常班级管理中,老师要承认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我曾经听到这样的故事:一个母亲有两个孩子,一个孩子长得高大一些,另一个孩子瘦小一些,当母亲分配提水任务时,总是给高大的孩子一个大水桶,给瘦小的孩子一个小水桶。这是尊重孩子差异的最好体现,只要能把水提回来,无论多少,都是好孩子。
每个学生都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浸染在不同的家庭文化中,他们的思维方式、文化品味是有差异的,对于事情的看法也会不同。所以,在实际教育中,老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设身处地,灵活地转变思考问题的场景,并耐心地倾听他们的想法,从中捕捉一些独特之处。在一次家长会上,老师组织学生表演节目,其中四个学生要临时退出,因为排练者把她们从第一排调到了最后一排。她们认为自己虽然没有其他同学跳得那么熟练,但已经竭尽全力地练习。她们觉得这种安排是不恰当的,所以要退出。这不是有意出难题,她们的观点确实有道理。这样的事发生在谁身上,谁都会不舒服,所以我尊重她们的想法,按照事先排好的队形让她们站在第一排。让人出乎意料的是,在正式演出时,她们表演得特别出色。
其次,沟通交流是拉近师生心灵距离的另一个重要方式。现代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在一个到处都是陌生人的环境里,沟通的意义也就越来越重要,善于沟通的人往往能圆满地解决问题,也会得到更多的认可。鉴于此,老师一定要学会与学生深入沟通交流,因为将心比心,以诚相待,是拉近师生心灵距离的有效方法。
交流的前提是倾听,只有听懂了才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所以老师要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话,善于捕捉那些能激起师生情感共鸣的想法。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时候学生们叽叽喳喳说个不停,老师要清晰地理解他们的意思,其实并不容易。这时候,老师不妨给他们排好顺序,一个接一个地说,并且要问问他们所说的话是否愿意让其他同学听到,如果不希望被人知道,老师可以找一个合适的时间,与学生单独交流。这种安排会给学生一种温暖的感觉,交流也就更容易。
在担任班主任期间,有一次,一名其他班的学生欺负我班的女生,一个学生前去劝阻,话不投机就打了起来,其他班的几个学生上来帮忙,结果这个学生吃了亏。此事发生在第一节课后,第二节是我的课。当我走进教室的时候,有近二十名学生围上来,七嘴八舌地讲述这件事。于是,我从中选择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陈述,其他同学补充,最后让这个挨打的学生自己评价。整个过程中,我没有批评,只有等待;没有生气,只是耐心地听。当这个学生评价这件事的时候,居然要去那个班道歉,因为他意识到身体冲突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由此而言,倾听和注视比讲道理的效果更好。老师用安静的倾听给学生传递一种信任,关注的眼神也能让学生冷静地思考,这样做更能拉近老师和学生的心灵距离。
在沟通时,换位思考是重要的保证。我们小时候都喜欢看动画片,为什么长大了就不喜欢了?因为成人和孩子看世界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所以老师不能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发生在学生中间的事。老师要善于交换角色,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这样就容易理解学生。理解是关爱的另一种形式,想学生之所想,这样的老师才会赢得学生的信任。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把握好理解的尺度,不只理解优秀的学生,更要理解淘气的或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实际上,他们更需要理解,尤其是来自于老师的认可或鼓励。老师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然后为他们解决问题,这样最能拉近与他们之间的距离。期末考试前,成绩优异的学生很轻松,因为他们平时对知识的掌握就很扎实,试卷中出现的错误就会少,往往能很快地完成老师布置的改错作业。学困生答错的题目本来就多,而考试前作业量增加了很多,要在最短时间里完成多门课程作业,所以负担重,效果也不好。这时候,老师应该换位思考,理解他们的苦衷,酌情让他们少改一些错误,或耐心地给他们讲一讲,也可以给他们一份新试卷,让他们重新回答一遍。这是对于学困生的最大理解,他们当然会在心里喜欢老师,甚至会因为这种喜欢而改变学习态度。
然而,沟通是内涵丰富的艺术,需要面对各种意料情况,老师要用得体的方式解决。这就需要老师有良好的素养。我们用一个寓言故事说明这个问题:一只百灵鸟唱歌非常好听,老虎是森林中的大王,喜欢听百灵鸟的歌声,于是它把百灵鸟抓来,放在自己的嘴里,让百灵鸟唱歌,百灵鸟害怕被吃掉,浑身发抖,泣不成声,根本唱不出来,更不能唱动听的歌,最后被老虎吃掉。恐惧会让身处恐惧中的人失去自我,也会让制造恐惧的人一无所得。面对学生的问题,如果老师不分青红皂白一顿喝斥,学生就如百灵鸟一样胆战心惊,无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老师也就不了解学生。老师即使有千条妙计,学生仍旧对之不信任。
陶行知先生任校长时,看到一个男学生拾起砖头,想砸另一名学生。他及时制止,要这个学生到他办公室去。这个学生到来后,他掏出了第一颗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尊重我,听从了我的话。”然后,他又掏出了第二颗糖:“第二颗糖奖给你,因为你很守时,准时到了我的办公室。”当这个同学深感意外时,他又掏出了第三颗糖:“据我了解,是一个男学生欺负一个女学生,所以你才拿砖头砸人,应该奖励你的正义感。”这个学生声泪俱下:“校长,我知道错了……”。陶先生打断了他的话,又掏出了一颗糖:“你敢于承认错误,这是我奖励你的第四颗糖。我的糖果奖励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同样一件事,陶行知没有晴天霹雳地批评学生,而是如春风细雨一样浸润,学生发自内心地接受了。所以,我们在和学生沟通时,一定要注意说话地方式,每句话都要思考,都要得体,说的不必多,点到为止,努力营造温暖、宽容、自由的氛围。实际上,老师的教导,不是给学生讲多么高深的道理,而是引起学生的共鸣,让他们自我反省,然后用自己的方式慢慢地完善。
最后,善于经营可以维持师生之间的心灵尺度。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理解过程是动态的,会因为一些问题出现微妙的变化。为了维护相互的信任,保持心灵默契,老师要时刻注意,善于经营纯真的师生之情。在日常教学中,老师要创造机会给学生一些惊喜或感动,通过各种活动向学生传递一个信息:老师很在乎你们,老师也很爱你们。
班级如同一个纽带,连接着学生与老师。集体荣誉对于学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老师要与学生一起努力,共同争取属于集体的荣誉。比如在跳大绳比赛前,老师应该带领学生一同练习。比赛前,老师要精心部署,为学生们献计献策,比赛名次可能不尽人意,但师生之间经历了共同练习的过程,感情会变得更加融洽。相反,如果一个班的老师总是忙这忙那,不像其他班的老师那样带领学生练习,学生会有莫名的失落感,而失落的背后是相互信任的减弱。
所以,日常活动也是拉近师生感情的有效途径。老师可以把每个同学的生日记录下来,在台历上做好标记,学生在生日那天会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祝福。哪位学生不会为此而感动,不会愿意和老师亲近?老师还可以组织“悄悄话信箱”活动,在班级放一个信箱,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把自己的愿望告诉老师,老师可以跟他们分享喜悦,分担忧愁。
当然,在拉近师生心灵距离的同时,老师要留有充足的空间,也就是说,要把握好交流的尺度,既不能太宽,也不能太窄。如果太宽,师生的距离有了,但温暖的感觉消失了;如果太窄,又丢失了那份神秘。在宽与窄之间,老师要寻求恰当的平衡,以及有原则的和谐。师生之间的心灵距离既是一种尺度,也是一种道理,更是一种深奥的人类情感。
参考文献:
陶行知:《陶行知文集》,上下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
林卫平:《小学心理辅导活动课教案》,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年。
岳晓东:《中小学心理辅导实用理论与技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布鲁斯·佩里、迈亚·塞拉维茨:《登天之梯》,曾早垒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年。
让·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傅统先译,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
作者简介:
王艳斌(1979—),女,汉族,吉林长春,硕士,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