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人民医院 017000
【摘要】目的:分析超声引导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BPB)在上肢手术患者中的麻醉效果,以期为上肢手术患者麻醉的选取提供指导。方法:选择行上肢手术的小儿患者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T组、U组,各32例。入选者均实施BPB,T组行传统解剖定位,U组实施超声引导定位。对比两组麻醉效果、临床指标及并发症。结果:U组麻醉总有效率(RR)(97.62%)高于T组(78.57%),感觉阻滞起效时间(3.53±2.15)min短于T组的(4.69±2.81)min,麻醉完成时间(9.25±3.16)min长于T组的(5.68±1.24)min,并发症总发生率(2.38%)低于T组(19.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关键词: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小儿;上肢手术;麻醉
小儿上肢手术首先要明确骨折部位、类型、程度、有无骨骺损伤等,然后在针对不同类型的骨折给予对症治疗,通常大部分上肢骨折患儿可通过闭合复位外固定法,若存在骨骺及骺板骨折或移位时,应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法,在准确获得骨折位置后解剖复位,可最大限度降低骨骺继发畸形,保护患儿肢体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1]。但是患儿往往无法正常配合手术医师工作,使得麻醉效果不佳,影响手术进行,还会引发多种并发症[2]。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小儿麻醉临床效果已被临床广泛认可,但是传统定位采用的是盲穿,操作较困难,易导致麻醉后不良反应[3]。目前已有研究[4]显示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疼痛感较小,准确性较高,麻醉效果较好。本研究以河南科技大学附属许昌市中心医院90例上肢手术患儿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分析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的临床优势,现作以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需要行上肢小儿手术的64例患儿纳入本研究中,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研究组(n= 45)与对照组(n=45),其中研究组男13例,女19例;年龄5~15岁,平均(9.76±4.53)岁;体重指数(BMI)20~25kg/m2,平均(22.46±1.87)kg/m2;小臂骨折23例、肱骨骨折15例、肘关节骨折7例。对照组男14例,女18例;年龄5~15岁,平均(9.76±4.53)岁,BMI21~26kg/m2,平均(23.17±2.12)kg/m2;小臂骨折22例、肱骨骨折17例、肘关节骨折6例。两组性别、BMI、年龄、骨折类型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均符合小臂骨折、肱骨骨折、肘关节骨折相关诊断标准[5],且具备手术指征;②临床资料完整详实,男女不限,年龄≥5岁;③患儿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对本研究麻醉药物过敏;②严重精神障碍及心脑血管疾病。
1.3方法
入选者麻醉前0.5 h将0.5 mg阿托品(中孚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7021060)、0.1g苯巴比妥钠(遂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1025613)肌肉注射,入室后开放静脉,
监测心率、血压等,输注5 mL/(kg·h)乳酸钠林格注射液(山东科伦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83033)。标记肌间沟路径,实施BPB,T组接受传统解剖定位,确定前、中斜角肌间隙,在相当于C6水平垂直刺入皮肤,向脚侧推进,待触到横突或出现异物感为宜,针头固定,待回吸未见脑脊液、血液,将(20±5)mL局麻药注入。U组接受超声引导定位,采用超声仪(日本EUB-5500型)定位,选取线阵高频超声探头,探头频率6~13 MHz,对探头角度、扫描深度进行调整,获取臂丛神经横、纵切面图像,将耦合剂均匀涂抹于超声探头,以获取更为清晰的超声成像,穿刺点皮肤、超声探头耦合表面间确定无空气,于超声探头外侧10 mm部位采用7号针头注入利多卡因(江苏朗欧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3261)局麻,沿探头长轴缓慢进针,穿刺中观察针动态改变,待至鞘内后,对穿刺针位置进行调整,于臂丛神经周围将局麻药分次少量注入,待药液完全浸润臂丛神经,总量(20±5)mL。入选者局麻药配方相同,1%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上海禾丰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63174)混合液。
1.4观察指标①评估两组神经阻滞效果,其判定标准[6]包括优:患儿主观感觉无痛感,术中无需其他镇痛剂辅助,手术过程顺利;良:患儿主观感觉有轻微疼痛感,术中需要辅助少量镇痛剂,手术过程基本正常;差:患儿主观感觉疼痛明显,术中需要配合其他麻醉辅助操作。②记录两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及七氟醚麻醉剂用量。③比较两组血管受损、神经受损、局部麻醉中毒反应、气胸等并发症发生率。1.5统计学方法收集数据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处理和整合分析,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神经阻滞优良率比较研究组神经阻滞优良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64,P=0.027)。
2.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均有血管受损、神经受损、局部麻醉中毒反应、气胸病例,但研究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06,P=0.036)。
3讨论
上肢手术耗时较长,对麻醉要求较高,采用全身麻醉将增加麻醉管理难度且术后并发症较多,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故多以BPB为主[6]。BPB的传统方法为解剖学定位盲探法,穿刺操作成功率较低。由于患者个体差异、解剖的变异及麻醉医师临床经验的不同,穿刺过程中可能导致误入血管,诱发神经损伤及局麻药中毒等相关并发症,麻醉药物无法注射至理想部位,导致阻滞不全或无效,需追加辅助用药,甚至改变麻醉方法,增加患者身心痛苦[7-8]。
超声神经定位技术的应用能够清晰显示臂丛神经,可于直视下完成穿刺操作,对穿刺位置进行精确定位,并可对进针过程、局麻药扩散进行实时监控,利于提升BPB有效性及安全性。经临床实践发现,超声直视下对局麻药扩散进行观察,10~20 s后图像上已无法清晰显示局麻药,神经分支间可见纤维膈,单点注射往往无法扩散至整个臂丛神经,可对穿刺针位置进行调整,针对第1次注药无药物扩散到的神经,可再次注射局麻药物,以保障麻醉效果。
研究显示,BPB中行超声引导定位的麻醉效果更佳,可获得更为理想的镇痛效果,麻醉起效时间缩短且不良反应少,改善尺动脉血流动力学。本研究结果显示,较T组,U组麻醉RR较高,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较短,麻醉完成时间较长,并发症总发生率较低,与上述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由此可见,较传统解剖定位,超声引导定位行BPB麻醉是安全可行的,能够缩短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提升麻醉效果,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但其麻醉完成时间相对较长。主要是因为于超声引导定位可视下操作,能够精确将药液浸润至神经周围,保障阻滞效果,从而降低盲目穿刺所致的血肿、神经损伤等并发症[14-15]。
综上所述,上肢手术患者实施超声引导定位行BPB具有较好的麻醉效果,能够缩短感觉阻滞起效时间,但操作完成时间较长,临床应用安全可靠,能够保障麻醉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邹满英,徐彩萍,苏春华 . 低浓度高容量局麻药对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 [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1):29-30.
[2] 陆剑锋,梁波,陈文策,等 . 超声引导下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对老年患者臂丛神经的阻滞效果比较 [J]. 海南医学,2018,29(19):71-73.
【3】王慧丽.小儿上肢骨折手术麻醉中瑞芬太尼的应用价值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29):113-114.
[4]吴新如.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在小儿上肢手术麻醉中的应用分析[J].临床医学,2017,37(2):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