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妍
广州市文化馆 广东广州 510000
摘要:公共文化共同体是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新生态为目标的交流合作机制。该机制以提升文化治理能力为核心,通过创新发展理念和工作机制,着力推动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机构、联盟和联合体深度合作、协同发展,充分借助社会民间力量,加强政府各部门的职能联动,重点打造解决社会治理关键问题、发挥文化赋能作用的公共文化标杆项目,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更好发挥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
关键词:公共文化共同体;公共文化服务;
前言
当前社会面临着经济转型、人口老龄化、城乡差距等多重挑战,基层社会治理所遇到问题愈加严峻复杂。化解当前突出的主要社会矛盾,除继续依赖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外,文化也是社会治理的另一套行之有效的实施工具和手段,会赋予社会治理更加“人性化”的一面。一方面,依托公共文化事业,使全社会形成文化认同,有助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另一方面,通过各类文化活动让人们受到文化的熏陶,能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社会善治。基于当下公共文化服务所面临新形势、新需求,传统上“三馆一站”为主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即基于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中心)来组织开展公共文化活动,虽然强调以政府为主导,但并不能充分调动全社会的资源共同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因此,我们有必要探索有利于全民参与、服务于文化治理,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共建共享、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效能、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品质的新型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模式。
公共文化共同体的实质是由政府公共文化管理部门发起并驱动,通过多部门协同参与、内外联动、官民结合,形成体系化的公共文化活动组织机制,利用多方力量构建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具备经济与社会可持续性的公共服务平台,最终的目的是服务于广泛的社会治理工作,赋予公共文化活动具体的实践意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价值。
1“公共文化共同体”建设的具体做法与实践
1.1 构建实施框架,以“大公共文化”聚集体系建设合力
公共文化共同体作为一个多方参与的生态圈,在顶层设计方面,首先应当建立一个能够覆盖全方位、各环节、各链条的理论实施框架,精细谋划、精密布局的运行机制。在具体做法上,政府文化管理部门可尝试与高校、协会等的专业科研团队或社会组织开展合作,按照相应的课题或目标,由专业团队进行调研评估和系统论证,运用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制定可行性的实施方略。在整套框架的构建上,应基于本地公共文化开展的实际需要,以理念创新为牵引,建立可闭环管理的工作机制,从而推动服务效能提升、赋能基层社会治理。广州在探索公共文化共同体的过程中,引入了中山大学、广州美术学院等科研团队,开展试点建设课题,用理论指导实践,围绕“大公共文化”的总体建设思路,通过组织各类公共文化设施、联盟、体系、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支持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从而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共建、协同发展、全民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新生态。
1.2创新发展方式,以标杆项目引领公共文化高品质发展
公共文化共同体要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需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在文旅融合、全民阅读、全民艺术普及、文旅志愿服务、乡村文化振兴、数字文化服务等公共文化重点领域,可因地制宜结合本地社区的公共文化诉求,灵活运用公共文化共同体的理念,从培育群众自发组织着手,广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带动居民积极投身基层治理,逐步形成了社区公共文化共同体良性、可持续的发展机制。树立具有代表性和推广价值的标杆项目,能更好地发挥公共文化共同体的引领示范作用,凸显公共文化服务品牌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向空白处和薄弱处延伸覆盖,解决当下公共文化服务突出问题,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实践经验。近一年来,广州市在文旅志愿、乡村振兴等方面运用公共文化共同体的概念作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如组建了致力于横向整合的公共文化设施联盟,统筹协调各类公共文化设施资源,实现机制共建、阵地共享、信息互通、品牌共创、人才共育;致力于基层夯实的引入社会资本建设“广州乡村文化振兴讲习所”,通过党建引领、多元治理和共同缔造,筑牢文化根基,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1.3创新合作模式 以社会力量激发社会活力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府部门固然需要发挥主导作用,但社会力量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门。近年来民营经济、企业资本作为有组织的社会形态逐渐参与到公共文化事业的建设当中。市场以自我调节的方式,形成了更具可行性、符合市场供需关系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激发社会活力,同样是推进公共文化共同体建设的核心动力和关键环节。城市公共文化管理部门应当秉持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突破体制壁垒,通过政策引导来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组织力量。在制度保障方面,应鼓励通过整体委托运营、项目委托运营、社会合作运营等多种方式,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活动项目打造、服务资源配送等,提高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促进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多元化和市场化。广州市为建设公共文化公共体,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深度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如建立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开放式中央厨房”引导社会主体全面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生产供给配送服务,将产品通过文化云平台送到基层群众身边;“繁星行动”文旅志愿服务品牌引导社会力量共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资源,让文化赋能基层社会治理。通过这些共创平台,多方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和配置,构建了政府、社会、公众多元共治的新局面。
1.4 创新发展机制,以文化赋能助力社会治理现代化
构建公共文化共同体,本质是为政府实现柔性城市治理,借助文化力量激活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服务。公共文化共同体以文化为纽带,通过供应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的方式来回应民众的情感需求、传递情感共鸣来增强人民群众的向心力、创造居民情感归属。在基层政权治理能力建设、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基层法治和德治建设、基层智慧治理能力建设等方面,公共文化服务是以人为本的柔性社会治理的最佳实践,能够推动基层治理更有温度。
广州市的基层公共文化共同体建设,主要立足于消弭社区隔阂,构建和谐社区。如黄浦区龙湖街道的试点项目,围绕该社区外来人口与本地拆迁户混居所带来治理难题,龙湖街道开辟了3个爱心互助农场,联动学校组织开展系列社区美育课程,举办龙湖儿女“好意有邻”社区文化节等,通过社区活动来密切居民间的联系,促进彼此间的人际沟通,增强社区凝聚力,提升群众对社区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在广州番禺区穗石村的试点项目中,该村居民因广州大学城的城市建设与拆迁产生积怨,且外来人口的涌入给本地村民带来了一定的文化冲突。为促进了本地人与外来人口的文化融合,穗石村先后组建了儿童“拾粤合唱团”、组织广场舞舞蹈队、举办穗石“东海岸艺术节”、开展针对少年儿童的公益美育等活动,让彼此形成基于文化认同的社区共同体,增强了全村的凝聚力。
2.总结
公共文化服务是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参与、全过程开放、全链条融合,最终形成开放多元、充满活力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实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公共文化共同体的理念契合当下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推广,为社会柔性化治理注入了文化力量,其核心主张是通过构建政府、社会、民众三位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生态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实现“差异化建设、一体化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城市文化管理部门可借鉴参考现有公共文化共同体的成熟发展经验,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构建新格局、营造新生态、培育新引擎。
参考文献:
[1]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关于印发《广州市关于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分工方案》的通知
[2]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关于印发《关于在全市开展“公共文化共同体”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3]《广州市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指导意见(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