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所,四川成都 610041)
【摘要】民宿将成为中国民宿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表现为民宿产业空间集群化和民宿品牌联盟两类主要形式。集群化为乡村民宿带来了区位、资源、政策、成本、品牌、市场需求等优势,提高资源利用率,搭建完整的产业链。本文主要探索了四川大巴山脉民宿产业集群带建设的优势、瓶颈以及建设路径。
【关键词】大巴山脉;民宿产业集群带;发展路径
据《中国旅游民宿发展报告》于2019~2021年发布的系列调研结果显示,2019年我国民宿市场营业收入209.4亿元,同比增长38.92%;民宿数量达到16.98万家,房源总量突破160万套,民宿占住宿市场之比提升至24.77%[1]。2020年新冠疫情后微度假、周边游市场的兴起为民宿产业带来新机遇,民宿产业成为旅游住宿业中恢复速度最为亮眼的板块。以民宿为中心开展“逆向旅游”度假成为后疫情时代年轻人的度假方式选择。民宿的价值已不仅限于旅游住宿设施,更以其灵活的空间形式、多元的住宿类型、人文和景观兼具的产品形式成为全域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地方推进乡村振兴,带动地方旅游发展的重要助推器。2017年后,随着民宿热的不断演化,乡村民宿产业发展问题日益凸显。一方面单体民宿体量小、成本高、综合性强, 需要完整的供需链支撑其运营。另一方面独立民宿品牌影响力不足,撬动地方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本有限,市场竞争力缺失,抗风险能力差。因此,基于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和企业自主意识,国内乡村民宿开始走集群化发展道路,以期解决单体民宿发展痛点[2]。
民宿集群化模式主要表现为民宿产业空间集群化和民宿品牌联盟两类主要形式。前者体现为民宿产业在空间上的集群化分布,后者体现为品牌联盟的宿集产品,品牌特许经营权授予和直营连锁等形式。其核心特征都体现为:民宿群在土地、资金、劳动力、市场等要素方面的集中优化配置,后者在共同品牌管理下的集群化强度更甚。集群化发展为乡村民宿带来了区位、资源、政策、成本、品牌、市场需求等优势,提高资源利用率,组成完整的产业链。通过合理布局、统一规划,民宿集群可以实现专业分工、业务互补、协同经营、整体营销、业务共享[3]。这也将是中国民宿产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本文主要以四川大巴山脉民宿产业为研究对象,探讨民宿产业集群带发展的优势、瓶颈以及建设路径。
一、大巴山脉民宿产业发展的优势、机遇及意义
大巴山脉是中国南北地质、地理的过渡带,是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的地理界线,是中国重要的地理标志。四川境内的大巴山主要指分布在巴中市和达州市的南江县、通江县、宣汉县和万源市内的米仓山和大巴山。在这一山脉上,拥有光雾山-诺水河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大巴山国家地质公园,以及光雾山5A级旅游景区,米仓山、诺水河、巴山大峡谷等11个4A级旅游景区,以及其他诸多A级景区景点,是川东北地区最重要的山地型生态旅游目的地,其卓越的自然景观、气候条件和历史文化,为建设“大巴山民宿度假带”奠定了优渥的发展土壤,对民宿产业发展具有天然的区域吸引力。
后疫情时代促进国内“微度假”旅游趋势增强,表现为短时间、近距离、高频次的周边游、省内游产品得到逆势发展。旅游从长线游向中短途游的收缩让省内旅游目的地和度假地热度上涨。这也为旅游经济相对较弱的川东北地区带来机遇,尤其是大巴山各大旅游景区,近年来成为川陕渝三省之交的新竞热门旅游地。旅游市场不仅面向四川,同时辐射陕西汉中地区及重庆开州、万州等地区。并且,作为三省交界地带旅游景区最集中,品质最高,设施最为成熟的地区,四川境内的大巴山脉正适宜抢占发展高地,建成三省交界地带的龙头型康养度假胜地。
民宿产业成为近年来旅游住宿产业增长最快的领域。小而美的度假场景,灵活的资产运营,自然人文融合度更高的体验方式,使民宿成为最受欢迎的文化度假产品,受到投资消费双方市场的青睐。同时,民宿的资产空间形态也使其成为乡村和生态地区发展旅游经济的重要途经。优秀的民宿品牌甚至具备反向促进景区和镇村经济发展的力量。民宿产业让居民可以通过民宿经营、房屋租赁、打工就业、产品销售、线路导游等多种灵活方式,充分利用自身房屋和自我劳动就地获取旅游收入,让人们不出大巴山依旧可以分享社会发展带来的旅游财富,提高自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提高了对外文化交往、专业知识技能学习的能力,为川陕革命老区和秦巴山区人民带来直接、积极的社会经济效益。
二、大巴山民宿产业发展现状及瓶颈
大巴山民宿在空间分布特征上,呈现出鲜明的“景宿融合”效应。以光雾山、米仓山、诺水河、巴山大峡谷景区为核心,八台山、龙潭河次之,已经发展成为巴中、达州两市最重要的民宿集聚区。民宿集群主要以景区为中心,依托景区内外及毗邻的镇、村、居民保留点进行发展,形成颇具规模的集聚格局,并构成各大景区最主要的住宿接待设施。与此同时,受大巴山生态保护区管控限制,未来民宿集群发展也面临用地紧张:一方面,景区周边物业价格上涨,导致外来投资者成本大幅增高,并且存量物业获取比较困难。此外,毗邻景区的优质地段用地紧张,为品牌民宿企业择地带来困难。而距离较远的三级保护区(或以外区域)资源吸引力和设施成熟度尚且不足,在近中期对民宿投资吸引力有限。
目前,大巴山民宿运营主体过于单一,来自政府平台和外部社会资本的投资较少,主要以本地居民及外来个体以自有房屋或租赁房屋为主开展经营。家庭作坊式的客栈、旅馆和农家乐占据绝大比例。民宿市场的外部开放度低。民宿业态提升受到人才、资金、资源等的多重限制,导致缺乏高中低层次健全的梯级化业态建设,尤其缺乏高端精品民宿的市场号召和引领,制约了大巴山民宿品牌的崛起。
大巴山民宿产业链建设薄弱,既缺乏上下游产品供给端和销售端的系统性建设,也缺乏位于中游的民宿集群协作机制建设,导致整个产业链条极为薄弱。具体体现在:(1)上游各类资源供应商对接不足,未能对地方民宿业主提供丰富、高效且成本较低的产品供给端。专业资源供应商缺乏有效渠道抵达本地市场,本地民宿企业也缺乏认知机会和采购渠道。也导致本地民宿在房屋设计、设施配置以及业态体验开发上滞后于外部民宿市场发展水平。(2)下游终端销售渠道建设滞后,老客直销仍然占据主流,整体OTA上线情况较差。并且在社交电商平台上,大巴山民宿的传播运营能力显得非常薄弱,在全省民宿市场竞争中缺乏强有力的地域IP影响力和度假品牌号召力。(3)位于中游的民宿企业缺乏行业协作,仍然维持单店经营模式。未能形成密切合作的民宿集群平台,聚合力量一致面对上下游产业端,形成规模化优势推进上下游产业链建设。
大巴山民宿集群目前主要围绕核心景区周边镇村进行建设,基础设施条件相对完善。但在冬季供暖、医疗康养、休闲娱乐、体育运动、商业购物、公共文化空间等配套服务方面还较为落后,基本没有供给。大巴山民宿冬季停业状态依然难以突破,民宿全年可营业时间较短。愈来愈多的银发族康养旅居人群对医疗健康、文化社交等方面的需求难以得到保障。同时,高素质民宿运营人才的缺乏正在成为制约大巴山民宿产业升级的重要瓶颈。目前家庭式旅馆的运营主体通常以本地人群为主,自身运营能力有限,专业培训机会较少,聘用的本地工人服务技能和创新能力低。而聘用外部人员的成本高,山区生活难以留住人。专业人才成为大巴山民宿产业亟需补足的短板。
三、大巴山民宿集群带发展路径
巴中市目前已率先发布“巴山民宿”公共品牌和《巴山民宿基本要求及评定指南(DB5199/T8-2018)》,为区域公共民宿品牌建设和标准化建设奠定了较好基础。下一步,巴达两市可聚焦大巴山脉,就“大巴山民宿度假带”建设搭建跨市协作机制,共同打造具有国家、省级地标意义的山地民宿度假带。充分发挥政府平台在推进区域民宿产业发展中的宏观引领作用,共同推进大巴山民宿度假带的空间规划、区域品牌、招商宣传、配套设施和标准化体系建设。
在民宿集群空间布局上,近期可以大巴山最具代表性的“光雾山民宿集、米仓山民宿集、诺水河民宿集、巴山大峡谷民宿集”等代表性民宿集聚组团为抓手,中远期继续拓展“关坝民宿集、空山民宿集、八台山民宿集”等新兴民宿集群组团。沿大巴山脉通过交通道路和旅游线路的组织串珠成线,形成具有鲜明地理标志效应的大巴山民宿度假集聚带。在民宿区域品牌建设上,逐步形成“大巴山民宿度假带+N个民宿集群子品牌”的品牌孵化序列,以打造区域民宿品牌为核心目标,突破单体民宿发展限制,致力于集群式发展,带动片区居民共同致富。
品牌民宿联盟是大巴山民宿行业突破单店模式困境,推动民宿企业从小、散、弱走向合作壮大的重要商业模式变革。民宿联盟的核心在于通过协作平台和标准化建设,切实推动大巴山民宿集群从空间集聚走向运营集聚。形成经营合力,以共同的市场目标、品牌文化、标准服务体系塑造民宿品牌,共同推动上下游产业链建设,从而为消费市场提供更为丰富、完整的民宿度假综合产品体系。结合当前发展经验,大巴山品牌民宿联盟建设可以综合运用两重途径进行推进。
第一,单体民宿通过特许经营或加盟经营方式加入某一民宿品牌,通过标准化服务体系共享品牌。
该种方式适宜于对大巴山现状民宿集群进行品牌化连锁升级。民宿主可以选择继续持有物业经营或者委托物业运营,但需要接受所属品牌的标准化改造提升。第二,多方主体合作投资运营大巴山宿集品牌,通过空间、业态、运营的统筹规划,打造复合业态的民宿度假综合体。宿集品牌可由多个业态经营主体联合投资运营而成,是基于共同的愿景、业态的互补和运营的协作而建立的品牌联盟。在资金和运营团队具备较强保障的前提下,通过高标准规划和业态招商,致力于打造高端精品型民宿度假产品。宿集类产品不仅包括多种住宿产品的集合,通常致力于拓展住宿以外的多元化、深度化地域体验,从而赋予宿集品牌独特的文化体验价值,成就其在高端民宿度假市场的产品竞争力。
大巴山民宿度假带亟需突破当前业态单一的初级发展阶段,纵深建设民宿度假业态产品。通过景宿联动,推动民宿集群与旅游目的地在资源、产品和运营上的深度合作,从而培育出具有鲜明地域场景和深度体验价值的大巴山民宿度假名片。第一,加强旅游景区管理方和其他旅游产品运营商对民宿集群的外部旅游产品供给。切实加强景区观光游、米仓古道徒步、巴山红色旅游、户外体育运动、中医药康养、森林康养、特色农旅、地质公园研学等大巴山特色旅游产品的供给,以及和民宿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第二,致力于高品质度假场景的营造,形成一批凝结大巴山自然人文精粹的主题宿集产品。例如,大巴山最具标志性的光雾山红叶宿集,米仓古道宿集,巴山红色宿集,十八月潭宿集,桃溪土家宿集等产品。精品宿集紧密依托主题文旅资源,提供高品质的度假场景空间和体验业态服务,形成较为完整的民宿度假综合体。这类民宿集群通常对景观条件、资源稀缺性、交通区位、物业性质、用地条件等有较高要求。各地应前瞻性规划预留发展空间,为高品质宿集项目提供所需的用地条件和基础设施保障。
高素质民宿人才队伍建设是决定大巴山民宿产业能否真正实现发展跃升的核心关键。当前,仍需积极发挥政府和行业协会的牵头作用,大力推动行业人才专业培训和标准化建设。第一,充分发挥巴、达两市民宿行业协会的力量,通过成立民宿经营管理学院,或者委托职业教育机构,为大巴山民宿行业培训孵化高素质管理队伍。通过职业化教育为民宿行业培训输送“民宿管家”等职业民宿管理人,解决当地民宿企业在扩大化经营过程中长期囿于家族亲戚或本地人雇佣的用人难题。第二,继续深入宣传执行民宿行业管理条例和标准化建设,将已出台的《巴山民宿基本要求及评定指南》更加深入、广泛地推广覆盖到大巴山区域。监督并指导民宿行业在安全管理、 服务质量、 客房卫生等方面步入发展正轨, 提高行业整体运营水平, 为旅客的旅行安全与旅行体验提供相应保障。鼓励并奖励民宿行业积极参与巴山民宿评定,以及国家民宿等级评定。
参考文献:
[1]过聚荣主编,《中国民宿发展报告(2020 ~ 202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2]罗霞,乡村振兴背景下湖南乡村民宿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福建轻纺,2023(03):20-26.
[3]郭煦,民宿大变局[J].小康,2022(13):56-58.
[1] 作者简介:王瑗(1981-),女,四川成都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