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中道德自主建构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6
/ 2

小学道德与法治中道德自主建构策略

李莹

辽宁省抚顺市顺城区教师进修学校 113006

摘要:儿童道德要求的产生,源于自身需要的体验,道德品质的发展需要自我内化、主动实践,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儿童道德的自主建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聚焦儿童生活与成长”,通过“具有道德教育意义和儿童可感可思的生活情境体验,发展儿童道德自主建构能力”。然而,当前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大都演变成道德价值的灌输与理性能力的开发,往往忽视了儿童情感因素的参与。因此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应依托教材,注重多形式的道德学习方式,引领儿童在真实的道德学习活动情境中去体验、感悟,明辨是非,自觉践行道德行为,促进儿童道德理性的自觉发展,实现道德的自主建构。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自主建构;策略

儿童道德要求的产生,源于自身需要的体验,道德品质的发展需要自我内化、主动实践,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儿童道德的自主建构。文章以《自主选择课余生活》一课为例,探讨了指向儿童“道德自主建构”的课堂学习活动构建策略。

一、优化活动环境,激发建构热情

(一)精选话题,营造和谐氛围

俗话说,话不投机半句多。指向儿童“道德自主建构”的法治课堂学习活动应基于儿童认知特点和兴趣等,精心选择话题,打开儿童话匣子,让儿童对话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和谐、自由、轻松的环境中激活儿童内在动力系统,从而为儿童“道德自主建构”进行有效的情绪铺垫,最大程度上发挥环境对儿童“道德自主建构”的支持效应。《自主选择课余生活》一课,课堂导入环节我选择“暑假生活”话题,引导儿童交流自己暑假做了些什么,再围绕儿童自主交流,进一步引导儿童思考哪些事情是有意义的,判断一件事情是否有意义的标准是什么。这个环节从儿童刚刚结束的暑假生活中选择话题,让儿童在交流时能够做到有话可说,激活儿童参与互动的热情。儿童由于刚刚经历暑期生活,在参与话题过程中都获得参与机会,可以自由交流,课堂气氛活跃。同时,话题注重由浅入深,引导儿童对暑假生活开展的活动进行梳理,指向“有意义”的事情,并结合儿童生活和道德经验,引导儿童从暑假感性化的生活进入到理性思考,对“有意义”的评判标准进行自主建构,促进儿童既有道德认知和道德与法治课程新知识的有机融合,使课堂活动紧紧围绕儿童“道德自主建构”。

(二)贴近生活,创设活动情境

情境教学法和其他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具有直观形象等优势,是适合儿童“道德自主建构”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师应基于儿童道德认知特点注重创设活动情境。如何提高活动情境实效性,教师应从儿童生活中选择活动情境创设素材,使儿童借助直观而富有亲和力的情境,发挥生活经验在儿童道德自主建构中的积极作用。《自主选择课余生活》一课,在借助暑假生活引入谈论话题、营造适宜教学氛围基础上,我进行了话题切换,从暑假生活进入到儿童课余生活中。在引入儿童课余生活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儿童课余生活的一些场景图片,让儿童说说是什么活动,再引导儿童根据“有意义”标准说一说哪些是有意义的活动;然后,让儿童说说哪些时间是课余生活,最后,利用多媒体对比展示课余生活和课堂生活的时间数据,让儿童认识到课余生活时间之长,进而使儿童深刻认识到过好课余生活的重要性。活动情境创设时,注重话题的有机切换,从暑假生活自然地过渡到课余生活,保证课堂学习活动的有机衔接。活动情境创设时,从儿童熟悉的生活场景图片入手,唤醒儿童生活记忆,调动儿童生活经验。

二、拓展活动载体,领悟道德意义

(一)活动园,因地制宜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活动最直接的载体是教材,这是实施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抓手。因此,教师应深入解读教材,充分利用教材编制特点,因地制宜地利用教材设计的板块引导儿童进行道德自主建构。“活动园”就是一个有效的载体,它配合教材理论板块,是对理论教学的有效深入。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活动园”板块,引导儿童自主开展活动。如“课余生活我选择”一栏,教材中配合了“活动园”板块,该板块的话题是“课余生活谁选择”。在实施教学时,教师组织儿童围绕这一活动板块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活动一:说说课余生活谁选择。课余生活谁选择,对于这个问题你是怎样认识的,说出你的观点,并结合教材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践阐释自己的观点。活动二:课余生活选择难。在选择课余生活时,我们可能会遇到难题,例如教师和家长的否定。以小组为单位,说说造成这些难题的原因有哪些,如何破除这些难题呢?这个环节,充分利用“活动园”和教材理论板块之间的关系,以“活动园”为载体引导儿童展开学习活动。学习活动设计时,注重活动连续性,先从理论建构入手,引导儿童结合活动园进行自主理论建构;在理论建构的基础上,借助“活动园”进行适度的拓展,引导儿童关注课余生活选择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并深层次分析造成难题的原因,以及消除难题的方式,激发儿童学习探究愿望,使道德自主建构更加深入。

(二)问题,循循善诱

问题是引导儿童进行思考的有效载体,也是引领道德与法治课堂不断走向深入的重要路径。有效的问题设计能够引领儿童透过表象,深入问题本质,提高儿童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道德自主建构过程中,教师应发挥问题导引作用,设计高价值密度的问题,并注重问题之间的结构化,引领儿童自主建构道德,循循善诱,促进儿童道德素养生长。如“课余生活助我成长”一栏,教材内容编写时,聚焦两大板块,一块是校内课余生活,一块是校外课余生活。“活动园”板块配合理论部分设计了三个片段,最后,理论板块对课余生活的益处进行理论提炼。基于教材编制特点,在实施教学时,我设计了以下问题:探究问题一:课余生活按照活动场所,可以划分为哪几种类型?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探究问题二:结合“活动园”三个片段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课余生活有哪些好处?再结合教材内容,以结构树的形式,将课余生活的益处直观表现出来。该环节借助问题载体作用,设计出问题串,引领儿童自主建构,从课余活动类型,再到课余活动案例,最后,结合儿童生活和教材内容,引导儿童利用结构树形式,对课余生活益处进行总结,引导儿童思维不断深入,从感性到理性。知识树的形式又较好地调动了儿童思维发展,为儿童道德自主建构以思维支撑。感。

三、结语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应是一个由外而内的过程,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给儿童创造自主建构的机会,激活儿童内在动力,深化道德认识水平,丰富儿童道德体验,以增进儿童道德认同感,确保道德与法治课程指向儿童“道德自主建构”。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思想品德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