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市人民医院急诊科 江西 新余 338000
【摘要】目的:探讨创伤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紫云医护系统无缝对接的应用效果及有效护理配合方法。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于2022年1月-2022年12月急救的86例急性创伤患者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43例,参照组实施常规急救方法,研究组实施创伤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紫云医护系统无缝对接的急救方法,并进行相关护理配合,对比两组抢救效果、意外事件总发生率、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有效救治时间、住院时间较参照组更短,且住院费用更低,抢救成功率更高,心脏骤停、心律失常、休克、急性呼吸功能障碍等意外事件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抢救过程中应用创伤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紫云医护系统无缝对接结合有效护理配合可以缩短救治时间,提高抢救效果,减少意外事件发生率。
【关键词】创伤院前急救;院内救治;紫云医护系统;无缝对接;护理配合
得益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我国交通业与工业蓬勃发展,但这也导致各类意外创伤事件频发[1]。急性创伤属于危急重症,其发展速度快且病情危急,若治疗中遗漏隐匿创伤,可能引发患者失血性休克,对生命安全有极大威胁。创伤抢救是救治急性创伤的常规方法,但传统急救多是分科咨询,诊疗步骤繁琐,患者容易错过最佳治疗时间窗[2]。无缝对接急救护理属于新型救护模式,目前广泛应用于危急重症的治疗中[3]。我院在此基础上,利用紫云医护系统进行信息传递,更有利于医护人员高效配合,大幅提高救治效果,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于2022年1月-2022年12月急救的86例急性创伤患者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43例,其中参照组男26例,女17例,年龄28~79岁,平均(56.89±4.95)岁;颅脑外伤15例,骨盆损伤4例,胸部创伤6例,四肢骨折11例,腹腔损伤7例。研究组男27例,女16例,年龄26~83岁,平均(57.41±5.77)岁;颅脑外伤13例,骨盆损伤5例,胸部创伤8例,四肢骨折11例,腹腔损伤6例,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1)发病时间≤24h;(2)无严重基础疾病、凝血功能障碍、重要脏器功能不全;(3)患者或家属对研究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患者由家属、同事、交警等社会车辆转运至我院,未行院前急救;(2)入院内1h死亡;(3)合并智力障碍、精神疾病;(4)中途拒绝转运与治疗。
1.2方法
参照组实施常规急救方法,120医护人员快速出诊,于急救现场评估患者病情,做好基本抢救措施,在密切监护情况下进行转运,通知医院急诊部进行人员调动。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在院内辅助医生抢救,在患者病情稳定后转运至相关科室。
研究组实施创伤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紫云医护系统无缝对接的急救方法,并进行相关护理配合,具体措施:(1)构建急救网络:收到急诊信息后,确定患者姓名、年龄、性别、病因,急救中心1min内响应,各科室医护人员各司其职,流畅有序开启绿色通道,护理人员做好急救物资与设备准备,通知手术室、抢救室、监护室待命。每辆急诊车配置专门护理人员,做好基本护理工作同时与120指挥中心联系。(2)院前紧急处理:到达现场途中,电话联系患者家属,多方面了解患者相关资料。接触到患者后,先将患者转移到安全区域,评估患者病情,护理人员辅助医师测量患者血压、呼吸、脉搏、意识情况,及时通知医生异常情况。使用无菌纱布包扎窗口,宽绷带加压包扎,若患者出血严重,可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清理患者呼吸道,维持气道畅通,确认呼吸无阻碍予以吸氧治疗,呼吸困难者需紧急气管插管。脉搏细微者需静脉穿刺补液,遵医嘱予以甘露醇、升压药等药物治疗。初步急救完成后,判断患者是否合并其他并发症。在转运过程中,为防止初次查体存在遗漏,医护人员需再次系统查体,全面评估患者病情。随车护士在转运途中采集患者静脉血液标本,完善相关检测,做好备皮准备。同时与患者及家属详细沟通,了解其个人信息,签署手术同意书。(3)远程急救指导:医护人员穿戴智能设备,实时采集急救现场及急救车上音视频数据,做到同步录制、传输与保存,通过紫云医护系统上传数据,院内急救中心专家在线进行体检,获取患者姓名、性别、既往史、过敏史、用药史等基本信息,详细把握患者各项体征参数,经过专业分析后制定下一步救治方案,利用紫云医护系统进行B超、CT等检查预约,提前做好接诊准备。(4)院内无缝衔接:患者入院后根据提前分诊方案进行急救,医护人员分工明确,确保急救操作流畅,主要分为三部分,气道支持人员做好吸痰工作,辅助患者呼吸;循环支持人员建立静脉通路,遵医用药;体征监测人员密切关注患者血压、体位、脉搏等生命体征,及时汇报可能发生的不良事件迹象。病情危重者需先抢救后再检查,患者需要血液学、影像学检查时,需开辟急诊绿色通道,缩短诊断时间,争取最佳治疗时间窗。若患者需要转到其他科室,应提前通知相关科室,直接从急诊转科或送入手术室,简化转诊步骤。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当准备好急救仪器、生命监护装置、急救药物与其他物品。
1.3研究指标
(1)统计两组有效救治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抢救成功率。(2)统计两组心脏骤停、心律失常、休克、急性呼吸功能障碍等意外事件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8.0 软件分析数据,计数单位(抢救成功率、意外事件总发生率)以百分比表示,卡方检验,计量资料(有效救治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P<0.05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抢救效果对比
研究组有效救治时间、住院时间较参照组更短,且住院费用更低,抢救成功率更高(P<0.05),见表1:
表1两组抢救效果对比
组别 | 例数 | 有效救治时间(min,) | 住院时间(d,) | 住院费用(万元,) | 抢救成功率[n,(%)] |
研究组 | 43 | 42.79±4.30 | 14.15±0.13 | 37 085.28±1 850.44 | 40(93.02%) |
参照组 | 43 | 77.51±5.05 | 15.08±0.20 | 44 229.71±2103.95 | 31(72.09%) |
t/x2 | - | 34.326 | 25.566 | 16.720 | 6.541 |
P | - | 0.000 | 0.000 | 0.000 | 0.011 |
2.2两组意外事件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心脏骤停、心律失常、休克、急性呼吸功能障碍等意外事件发生率较参照组更低(P<0.05),见表2:
表2两组意外事件发生率对比[n,(%)]
组别 | 例数 | 心脏骤停 | 心律失常 | 休克 | 急性呼吸功能障碍 | 总发生率 |
研究组 | 43 | 0(0.00%) | 1(2.33%) | 0(0.00%) | 1(2.33%) | 2(4.65%) |
参照组 | 43 | 1(2.33%) | 3(6.98%) | 2(4.65%) | 2(4.65%) | 8(18.60%) |
x2 | - | - | - | - | - | 4.074 |
P | - | - | - | - | - | 0.044 |
3 讨论
急性创伤患者具有发病急、病情发展快、患者主诉不清晰等特点,因此死亡率极高,如何高效急救是降低患者死亡率的关键,临床将其视为重点关注问题。传统急救护理是120急救中心接到信息后,派遣人员进行院外抢救与转运,院内由急诊医护人员接手,待患者病情平稳后交接至相关科室进行下一步救治,但每一次交接均会浪费大量时间,且急救过程繁忙,医护人员极容易出错[4]。随着医疗体系改革,急救护理模式不断完善更新,标准化急救护理逐步取代传统急救护理。该模式是将急救护理、转运护理、临床护理加以结合,具备更加具体的护理流程,可以降低不必要的医疗差错,但近年其对于抢救“黄金时间”延误越来越被人诟病。在标准化急救护理基础上,诸多学者再次加以完善,提出无缝隙护理理念。目前已有多项研究证实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的无缝衔接有助于提高急救效果,保障患者生命安全[5]。
本组结果显示,研究组有效救治时间、住院时间较参照组更短,且住院费用更低,抢救成功率更高(P<0.05)。这是因为紫云医护系统利用云平台,将急诊中心与院前急救单元相关联,可以进行实时信息共享,专家在线下载数据,可在院前急救阶段即对患者进行初步了解,缩短病情判断时间,早期进行分诊,在患者入院后可以快速反应,避免患者病史不清影响急救。同时利用紫云医护系统可以提前预约相关检查,明确患者手术情况,在患者入院后就做好相关检查与治疗准备,无需等待,有效提高救治效率与成功率,减轻患者医疗负担。研究组心脏骤停、心律失常、休克、急性呼吸功能障碍等意外事件发生率较参照组更低(P<0.05)。提示紫云医护系统将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的盲区消除,突破传统院前急救的时空限制,将绿色通道的范围进一步延展至院前,实现无缝对接,患者得到高效救治,意外事件发生率降低,预后得到明显改善。
综上所述,抢救过程中应用创伤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紫云医护系统无缝对接结合有效护理配合可以缩短救治时间,提高抢救效果,减少意外事件发生率。
参考文献
[1]蔡建军,万毓华,曾元临,等. 创伤急救中心院前院内协同救治信息平台的建设与应用[J]. 中华创伤杂志,2020,36(1):82-85.
[2]国梅. 危机管理联合无缝隙一体化创伤急救护理模式对手外科患者急诊急救效率、护理质量及预后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22,41(20):3799-3802.
[3]杜娟,张丽娟. 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对严重创伤患者急救效率及预后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23,42(1):95-99.
[4]杨叶,秦国良,华飞,等. 院外急救与院内救治无缝衔接模式下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急诊介入治疗患者的预后价值[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0,15(7):800-802,881.
[5]赵东. 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重症监护室患者急诊抢救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 山西医药杂志,2021,50(3):498-499.
基金名称:新余市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23090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