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济南 250000)
摘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创新理论的根基,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路径。“青年强,则国家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涵养中,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方法,深入探讨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路径探索
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才会枝荣。马克思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中国式现代化文化新形态。这种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充分体现了“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1]特别是第二个“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彰显了强大中华文化立场,突出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一、文化自信的精神价值
文化如水,浸润无声;文化如潮,浩荡弦歌。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让大学生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树立文化自信的理念,提升文化自觉的能力。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源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培养教育的全过程,是实现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环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涵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相反,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又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因此,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研究,是建立在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现状研究基础之上的。只有将现状研究清晰,才能有效推进大学生文化自信路径研究。
二、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现状
对部分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问卷调查”,针对调查结果进行研究,分析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仅列举几个重点问题调查数据:85%的大学生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应该继承发扬;80%的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歌赋小说感兴趣,仅有36%的大学生对体现古代文化思想精华的诸子百家著作和思想感兴趣;54%的大学生只能对古诗词字画、古典建筑、民俗等感受到其中的美,但不知道其代表的寓意;63%的大学生是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网络媒体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仅有1.2%的大学生是通过阅读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以上几个问题调查结果显示,第一,大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对其价值产生自豪感与认同感;第二,大学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凭借的是爱好和兴趣,而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及内涵却缺乏系统认知;第三,大学生仅从表面现象去感受传统文化,而缺乏深层次理解文化内涵的能力;第四,目前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新力、吸引力明显不足,大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主渠道是网络媒体,而不是经典图书阅读;第五,部分大学生对西方文化全盘接收,崇尚“洋”文化,对外来文化的过渡崇拜。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涵养文化自信的路径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高校是“用先进文化铸魂育人”的重要阵地,加强对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新模式,探索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树立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理想信念,必将激励当代大学生以更加高昂的精神状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一)基础路径研究即建立课程学习体系
多数高校建立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一般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碎片化融入大思政教学中,有些高校结合地域文化、学校文化开设了《商文化研究》、《儒学文化研究》等特色课程,让学生体会地域文化的深厚底蕴。不可否认,这种育人模式已经成为文化育人工程的主要途径,对大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明显的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碎片化融入式教学,让学生缺乏对其整体、系统的认知。为此,作者认为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融于历史情境中,了解文化赖以产生的社会条件、物质根源,及对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影响,特别是其产生、发展的历史进程。
(二)拓展路径研究即开辟情景学习环境
当代大学生从书本、网络、影视剧中了解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建设文化,光靠这些很难与各种优秀的文化产生共鸣。多数学高校通过丰富校园传统文化、加强社会实践教育来促进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种校园传统文化过于单一、实践教育不够深入,不能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脑入心、见行见效的目的。对此,作者认为通过“引进来、走出去”两种路径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教育,第一“引进来”,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引入校园,丰富校园文化,例如,举办高雅文化进校园,展演古典艺术、红色剧目、励志故事等,提升学生文化品位和文化素养;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举办校园优秀主旋律红色电影节、品鉴经典诵读等系列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第二“走出去”,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文化深厚的内涵,走访革命老区、采访革命老兵,追寻红色记忆,感悟红色精神,汲取红色力量,深刻理解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实际行动向英雄人物、时代楷模学习,践行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伟大抗疫精神等,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滋养下,树立文化自信的理想信念。
(三)创新路径研究即搭建技术学习平台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推动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剧、微电影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前面大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调查中显示,绝大多数学生是从网络媒体了解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多渠道。目前,高校网络平台已经成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途径,网络技术既有先进性、丰富的空间、极具吸引力的一面,也有鱼龙混杂、监管不利的一面,这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也决定性的影响了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养成。因此,作者认为要“两手抓”,一手抓网络信息流向的监管,抵挡网络不良思潮的侵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培育通过网络渠道安全化;一手抓中华文化新媒体建设工程,建立更具有吸引力、深厚底蕴的文化传播平台,在大学生中利用网络平台打造“网络中国节”、数字图书馆、线上美术馆、虚拟博物馆、VR 、AR技术革命教育基地,以零距离沉浸式的情景教学使大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励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以自信的心态掌握中国华语权。
充分发挥高校育人阵地重要作用,将大学生文化自信纳入“三全育人”体系当中,用文化自信的精神内核激发当代大学生,培养学生掌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辩证思维能力,教育学生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根源,让文化自信成为代大学生立身根本。
【参考文献】
[1]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N].光明日报,2014-10-09(01).
[2]王明.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路径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18.
[3]王育锋.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历史逻辑、内涵意蕴及提升路径[J].未来与发展,2020,44(3)
[4]胡小轩.培育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普教版),2024(8)
[5]张利明.立德树人与中华优秀文化关系论述[J].社会科学研究,2016,(6)
作者简介:杨宏,女,1976.02,汉,山东省高青县,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省济南市,153200,副教授,本科,思想政治教育。
课题:本文系2023年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揭榜挂帅”重点项目“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实践研究”(23C2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