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模式在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5
/ 2

心理护理干预模式在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吴,茜

郴州市精神病医院,湖南 郴州  423000

摘要目的:分析心理护理干预模式在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100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参照组与实验组,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常规护理联合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服药依从性、日常生活能力、焦虑状态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两组服药依从性、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评分等均高于参照组,焦虑状态评分低于参照组,比较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 低于参照组,比较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心理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生活质量,提高其服药依从性,促使身心健康水平得到提升,值得推荐。

关键词心理护理;康复期精神分裂症;应用效果;生活质量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精神类疾病,临床表现为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常伴有认知功能、社会功能等障碍。临床上多采用药物治疗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但该方式只能有效控制症状,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极易导致疾病复发。而心理护理干预模式具有针对性强、安全性高等特点,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降低疾病复发率[1]。本文通过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观察心理护理干预模式在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以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100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参照组与实验组。参照组50例,年龄18-65岁,均值(39.63±2.46)岁;病程6个月-15年,均值(6.66±2.46)年;男26例,女24例。实验组50例,年龄19-66岁,均值(39.55±2.52)岁;病程7个月-14年,均值(6.76±2.36)年;男25例,女25例。纳入标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血常规和生化检查无明显异常;未服用过抗精神病药物。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躯体疾病、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两组患者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模式:①制定干预方案:患者入院后,由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确定患者的病情、家庭和社会环境等情况,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心理护理干预方案,包括认知护理、情感护理和行为护理。②认知护理:主要帮助患者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使其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③情感护理:心理护理主要引导患者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提高情绪调控能力。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服药依从性、日常生活能力、焦虑状态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其中服药依从性、日常生活能力均实施自制调查问卷调查,满分100分,分值越高越好;焦虑状态采取SAS量表评价,临界值53分,分值越高表示焦虑状态越严重;生活质量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评分(WHOQOL-BREF)量表,主要包含生理功能、心理功能、情感功能和社会功能4个维度,共计25个条目,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高;不良反应包括腹胀腹痛、恶心呕吐、头晕等。

1.4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各项观察指标展开了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当统计结果P<0.05时,则具有统计分析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服药依从性、日常生活能力、焦虑状态评分、生活质量评分

实验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评分等均高于参照组,焦虑状态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服药依从性、日常生活能力、焦虑状态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比较(x±s,分)

组别

服药依从性

日常生活能力

焦虑状态评分

生活质量评分

参照组(n=50)

79.33±4.23

77.23±4.02

56.33±3.23

69.33±3.16

实验组(n=50)

89.63±5.23

88.52±4.26

43.52±3.63

84.23±3.03

x2

10.8276

13.6295

18.6418

24.0657

P值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2.2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 低于参照组,比较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n,%]

组别

恶心呕吐

头晕

腹痛腹胀

不良反应发生率

参照组(n=50)

5

3

4

12(24.00)

实验组(n=50)

1

0

1

2(4.00)

x2

-

-

-

8.3056

P值

-

-

-

0.0039

3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复杂的精神疾病,临床症状较多且表现多变,常常伴有情绪不稳定、意志减退等表现,若未及时接受治疗,会导致患者社会功能受损,生活质量下降。另外,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杀风险较高,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下,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2]。因此,在康复期给予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提高其生活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两组服药依从性、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评分等均高于参照组,焦虑状态评分低于参照组,比较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 低于参照组,比较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通过心理干预,能够积极影响到患者生理体征,实现身心健康恢复速度加快。

综上,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心理护理干预模式,有助于改善其心理和生理状态状态,切实提升日常生活水平,值得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卢玉梅. 心理护理干预模式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状态、满意度的影响研究[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2,33(11):1701-1704.

[2]张秦香,王倩. 心理护理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及焦虑的影响[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4(14):165-167.
作者简介:姓名:吴茜,女,生于1987年2月17日,籍贯:湖南省郴州市
大学本科学历,职称:主管护师研究方向:精神科护理科室:十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