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智能建造技术专业群建设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4
/ 2

高职院校智能建造技术专业群建设分析

于晓娜,林建军,王爱国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山东青州, 262500

摘要:近年来,智能建造的技术水平不断提升,这也推动了国内建筑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建筑业开始升级转型。对于智能建造技术来说,打造高水平的智能建造技术群具有极大的意义。在本篇文章中,笔者主要分析了高职院校如何打造智能建造技术的专业群,概述了建设技术专业群的关键作用,针对实践中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设对策,希望能够提升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质量,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我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优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智能建造;高职院校;技术专业群;建设

引言

我国教育产业的发展有效的推动了高职教育的发展,这也要求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因此,必须要利用智能建造来培养高质量的技术专业群。现阶段,建设智能建筑专业群需要考虑建筑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深入分析产业的发展趋势,包括岗位变化情况、智能化升级、产业信息化等趋势。为了给企业提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必须要改变培养模式,从源头上解决建筑智能化发展的需求和人才培养不符的矛盾。

1智能建造技术专业群建设的必然性

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我国优秀的建筑企业也越来越多。传统建筑业的生产方式较为粗放,这就会存在很多问题,不仅影响到了政府的正常监管工作,而且还会造成恶性循坏。为了促进建筑行业的良性发展,需要培养专业化的人才,才能解决建筑行业中出现的问题。此外,为了实现产业技术的转型升级,促进建筑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必须要建设技术专业群。对于目前高职院校的建设来说,关键是要打造既适合我国国情又能够和世界接轨的专业群。受传统的教育培养模式所影响,我国高职院校具有明确的培养目标,主要根据具体职业需求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了适应建筑业的转型升级,必须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利用新的专业群可以做到专业和产业之间的无缝衔接,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更好的适应建筑行业的转型升级,这也是职业教育跟上建筑业产业创新的内在需求。

2 智能建造技术专业群建设策略

2.1构建一个技术核心、五个工作链的专业体系

为了满足现阶段产业发展的需求,必须要建立完善的专业体系,该体系以BIM技术为基础,涉及到智能维护和运行、智能制造、智慧管理、智慧施工、智慧优化设计这五个工作链。其一,智慧维护和运行。设计人员在管线中埋入RFID,利用BIM模型可以实现精准定位,方便后续的管线管理工作。如果开展二次维修工作,就要求施工人员远离管网,保证不对管网结构造成损害。对设备进行维护时,可以在设备上安装RFID和传感器,在设备出现故障时,能够自动报警。其二,智能制造。通常情况下,工程建造中使用BIM技术,涉及到装配式混凝土建筑问题,这要求设计人员按照一般标准来设计运至构件。对于复杂节点和典型构件来说,设计人员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才能保证设计的质量。为了保证预制构件的设计信息和实际信息之间的一致性,需要开展编码工作,并且印制钢印,对构件和模型的生产情况进行清晰地反映,方便工作人员开展工作。此外,安装人员必须根据特定规则来对WBS进行分解,按照施工计划的进度开展施工,利用BIM技术可以形成3D模型,从而方便后续的碰撞模拟实验活动,施工人员还需要严格按照安装流程开展试验,在虚拟场景中验证吊装是否安全。利用BIM技术,可以对构件的制作和安全过程进行直观的模拟,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能够提升工作效率,还能避免高空作业过程中出现风险,从而提升制造的效率。其三,智能管理。利用BIM技术,可以及时获取相关工程信息,为施工单位分析建筑构件、计算费用等提供方便。利用BIM技术,可以对工程量进行有效的统计,对成本进行合理的预算,提升设计方案的可行性,除此之外,利用BIM技术能够比对实际进度的模型和项目计划进度,对施工进度进行监控,以便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解决。其四,智能施工。利用虚拟现实、BIM等技术,施工人员可以对资源、施工程序、设备调用等进行三维模拟。即使没有动用建筑材料,就能使设计人员、施工单位、业主了解到项目的施工计划,为前期准备工作提供便利,一旦发现了问题,就可以及时进行处理,降低了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提升施工方案的可行性,不断优化设计节点工期,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BIM、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可以建造更优质的智慧工地,为工程项目的资源管理和目标管理提供帮助,提升智能管理的水平,对行业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改进。其五,智慧优化设计。利用BIM技术,设计人员能够实现二维模型向三维模型的转换,可以使建筑展示更为直观化,帮助施工单位理解设计意图和理念,从而对施工难点进行有效的控制,对施工中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进行预测和发现,从而制定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对建筑和机电图纸的一致性、建筑构架和水电供暖管线的碰撞几率进行判断,能够及时了解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提升设计效率,提升设计质量。

2.2构建底层共享、核心分立、高层互通的课程体系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我国的教学逐渐重视成果导向,这就导致很多专业按照成果导向来调整课程内容,形成了通识化、模组化、学程化、职群化的课程模式,打造出专业选修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统整课程、素质通识课程的结构。根据这种课程结构和五个工作链的人才培养要求,形成了高层互通、核心分立、底层共享的课程体系。其一底层共享。专业统整课程、素质通识课程是共享课程,培养的是学生的职业通用能力、职业综合能力,这能为学生学习专业核心课程打下基础。根据工作链,可以选择以下课程,包括BIM 建模基础、智能建造概论、建筑设备与识图、BIM 模拟、建筑施工技术、混凝土结构、REVIT 应用、建筑力学、智能工程测量、建筑 材料的选择、建筑软件绘图、建筑识图与构造等课程。其二,核心分立。按照五个工作链的工作岗位需求,专业核心课程需要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和核心技术技能。对工作链进行智能优化设计,开设了设计辅助软件应用、装配式建筑深化、布置软件应用、模拟软件应用等课程。其三,高层互通。一旦学生了解了岗位的核心技术,就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这要求教师将项目成果作为毕业设计,由工作链内的学生进行团结协作,形成学生的共同成果,发挥出各个工作链的价值,实现专业群中各个工作链之间的互联互通,从而实现专业的优势互补和深度融合。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

2.3打造模块架构、课程精选、开放共享的专业群资源库

为了提升技术专业群的建设质量,需要转变思维,发展 “BIM + ”和“互联网 + ”的思维,坚持BIM技术的核心地位,树立智能建造的理念。在建造专业群时,教学资源库包括了综合素质基础、运维、施工、管理、优化设计、制造等六个模块,这些课程都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深入探讨了技术专业群的建设问题,主要从智能建造的必要性角度进行分析,对建设对策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极具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利燕. 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管理创新研究[D]. 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7.

[2]郑君华,金波. 高职院校智能建造技术专业"四融"改革探索与实践[J]. 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21,12(2):30-33. DOI:10.3969/j.issn.1674-8689.2021.02.009.

[3]裴俊华,柴海华. 基于“BIM+智能建造”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建[J]. 现代职业教育,2020(13):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