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市普照寺文物管理所 陕西省韩城市 715400
陕西古建筑是中国建筑史的重要篇章。这不仅得益于陕西是古代中国十四个王朝的建都地,还缘于陕西在地理纬度上,南倚大秦岭、北接毛乌素沙漠,是中国黄河水系与长江水系共同怀抱中的多民族文化交汇地,见证了华夏几千年的沧桑与辉煌。在全国范围内,韩城的元代建筑最为密集,总计13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普照寺。普照寺是在1992年被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成立了普照寺文管所,并与2001年6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1992年建所以来,得到陕西省文物局和韩城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历年陆续拨款对景区进行规划扩建,截至目前普照寺景区占地面积达到三万多平房米普照寺本身就是一组气势恢宏的元代建筑群,加上近年搬迁到寺院内的多座元代木构建筑,这里就成为“陕西元代建筑博物馆”。
一、粗放不羁的元代建筑
公元1280年,元朝统一中国,结束了宋、金、西夏三方对峙的分裂局面,战争逐渐停息,社会相对安定下来。这个国祚短暂到不足百年的朝代,在建筑上开创了粗放不羁的风格[1]。元代建筑既有传统构架做法,也有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大额式构架。传统构架上承宋金做法,仍以横向梁栿系统承重,其梁柱铺作等细部都与宋制相近;而大额式构架则采用纵向粗大的梁栿承担其上荷载。大额依所在檐柱、内柱之上又可分大檐额及大内额。采用粗大檐额在临近建筑之前,便有着震撼的视觉冲击。而大额承担梁架结构之后,大额之下的柱子则有可能移动或取消,形成这一时期独特风格的移柱和减柱造。
近几年,为了保护好元代建筑,经省文物部门批准,韩城拟将急需维修的元代建筑约十多处逐步搬迁到规模较大的元代建筑之地普照寺。现已搬迁了两处四座建筑,连同普照寺原有的古建筑及配列建筑共12座,占地8000余平主米,最终建成约二十多座的元代古建群,成为全省最大的元代建筑博物馆。元代建筑博物馆,建在普照寺内,寺庙建在十余米高的古寨堡南端,寺门向南,拾级面上,居高临下,有虎踞高山之势。
二、元代建筑的意蕴
元代建筑承金代建筑,因蒙元统治者建筑工程技术低落,故依赖汉人工匠营造。元代建筑特点是粗放不羁,在金代盛行移柱、减柱的基础上,更大胆地减省梁架结构。元代木构多用原木作梁,因此外观粗放。因为蒙古人好白色的原故,元代建筑多用白色琉璃瓦,为一时代特色。但这一时期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缓慢,建筑发展也基本处于凋敝状态,大部分建筑简单粗糙。除了大额减柱法和弯曲梁栿的特点,元代还有一些其它的建筑特点,也体现了元代建筑不修边幅的特点,如:(1)在用材方面,元代建筑中已开始出现斗拱尺度大幅减少的趋势,,同等规模的建筑用材取值较宋制大概下降了三个等级。(2)在大木构架方面,元代尤其是中期以后,殿阁多使用厅堂式做法,这种厅堂做法相比殿阁做法要简单的多,省工省料,但是这种做法在宋代是不符合规制的。
元初的统治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经济倒退,在这样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元朝的统治者想要兴修大规模的建筑,面对的困难和财政压力也是很大的,但是修建宫殿和庙宇的要求又是必需的,所以在修建这些建筑的时候,工匠们就只能通过技术上的创新来减少资金投入,所以才出现了减柱、斜梁、使用原木等情况。这样的建筑工艺所带来的省料省工的效果是显著的,但是这样的省料也使建筑变得粗犷不修边幅,也不符合规制。同时蒙古族剽悍、豪放、不拘小节的民族性格对于元代的建筑风格的形成也是有很大的影响的[2]。
总之,元代建筑设计胆大,用自然原材,不尚雕饰,表现为朴实,粗犷和豪放的整体美。虽然和前代有差异,但与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是一脉相承、互相渗透的。其建筑风格承前启后,既有宋式建筑的特点,也开启了后代明清建筑的变革。
三、元代建筑预防性保护再思考
建筑遗产保护旨在保护遗产所承载价值的真实和完整。在建筑遗产保护的理念中,预防性保护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分析其存在的安全隐患,针对性地加以消除或降低,能够最大程度保证建筑遗产价值真实、完整地保留和传承下去,逐渐成为国际建筑遗产保护的重要发展方向。
法律政策是预防性保护最基本的手段,对此应结合防灾规划,加强政策、法律、管理等方面的研究,通过法律制定,明确各级单位在遗产保护中的权责划分、运维管理、资金筹措、监督建言、公众参与权限等内容,为遗产预防性保护提供健全的体制保障。
保护规划是建筑遗产最有效的维护方法,对此应基于建筑遗产性能状态和风险评估,进一步明确遗产有效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针对自然灾害、人为、自身积损等不同风险因素,制定防灾规划、人为方法等专项规划,排除各种风险因素对于建筑遗产威胁。同时通过日常运维、资金筹措等分项规划,确保遗产预防性保护措施的落地和资金保障,在保护规划中达到遗产预防性保护规划的目的。
组织管理是建筑遗产保护措施得以落实的关键,对此应建立标准化的遗产管理和维护制度,细化制度标准、权责分化、日程、内容安排等,通过管理保障监测、日常维护保养等遗产预防性保护措施的落地。一方面管理制度要面向遗产管理运维者,确保遗产日常维护保养、监测等能够有效落实;另一方面管理制度要面向访客、游览者,规避各种人为因素对遗产造成的损害。
宣传教育是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重要手段,通过宣传保护可以让公众认识到遗产所蕴含的价值,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对此可利用现代多媒体、互联网、纪录片、通识课程等多种方式,普及遗产价值和保护知识,提高公众对建筑遗产的预防性保护意识;同时还可以通过开设预防性保护的专业培训和主题展览,促进公众对建筑遗产保护的经验、技能和法律政策认知[3]。
公众参与是激发遗产活力、增强保护效果的重要方式,对此应拓宽社会参与渠道,构建多样的社会参与机制。在遗产的日常维护中,鼓励公众参与到遗产的监督,及时发现遗产的风险隐患;开放建言渠道,接受公众对于遗产保护全过程的反馈建议;建立专家咨询和监督机制,提升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决策水平;鼓励民间组织和社会团队参与到遗产保护的过程中,参与到遗产管理的过程中,为遗产的预防性保护提供咨询意见,协助制定和落实遗产的保护规划。
四、结语
普照寺景区建筑是韩城的记忆,是城市历史的见证者,它承载着城市的文化积淀。一旦损毁,文物本体及其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都将不复存在。只有把古建筑保护好、修复好,让它们以其原有的面貌长久地保存下去,才能发挥“实物的史书”、“历史的年鉴”、“文化的载体”等的作用。保护古建筑,让古建筑流芳千古,古为今用,为后人服务,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负的社会责任和神圣天职。
参考文献:
[1]高佩.韩城元代建筑价值与保护对策[J].神州.2017,(26):11.
[2]朱凯凯.陕西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及景观特征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2018.
[3]贺林,贾梅.韩城元代建筑价值与保护对策研究[J].文博.2015,(4).103-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