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涪陵区儿童医院(重庆市涪陵区人民医院) 重庆涪陵 408000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沟通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医院收治的78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护理沟通护理。比较两组心理状态、主观感受、治疗依从性。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恐惧、哭闹、烦躁、激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护理后,观察组趣味性、愉悦性、放松性、舒适性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沟通艺术可提高患儿服药依从性,改善家长情绪,提升家长疾病认知度。
关键词:护理沟通;儿科;护理
引言
近年来,医患、护患矛盾发生率逐渐上升,尤其是儿科病房具有其特殊性。绝大部分儿童在就医过程中都伴有明显的消极情绪,治疗时依从性较差,儿科护理人员必须追求沟通上的艺术,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给予患儿生理、心理、社会方面等高质量整体服务,提高患儿服药依从性,降低护患纠纷发生率,创建良好的护患关系。本研究将护理沟通艺术应用于儿科护理工作中,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医院收治的78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男26例,女13例;年龄2~9岁,平均(3.25±0.57)岁。观察组男28例,女11例;年龄3~8岁,平均(3.63±0.42)岁。两组患儿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护理人员8名,均为女性;年龄21~32岁,平均(29.08±1.36)岁;工龄1~6年,平均(3.67±0.71)年。患儿家属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护理沟通护理,具体如下:
①肢体语言辅助健康教育。合理运用肢体语言,如面带微笑,轻抚患儿肩部、额头,牵拉患儿小手等配合健康教育,热情地介绍病房环境、疾病知识、科室相关规定、饮食须知等,主动询问患儿、家长有无疑问,及时耐心为其解答,对于自主提出问题的患儿应首先给予表扬,然后用形象简单的表达解释给患儿,使其感受到足够的尊重。②充分维护患儿及家长的知情权。进行各项操作前须向患儿及家长说明目的及意义,取得对方的配合,沟通语言尽量通俗易懂,避免使用较多医学术语。③“说”与“做”紧密结合。常规护理操作单纯完成操作内容,缺乏语言情感沟通,可严重影响护理质量;灵活运用沟通技巧,多使用开放式询问,如“今天肚子痛跟昨天比有没有不一样的地方?”让患儿描述病情进展,如果患儿表示病情减轻,则当场表扬其因为按时遵医嘱服药、配合治疗而康复的较快,并将其作为典型介绍给病房其他患儿,树立榜样效应。④特殊情况沟通。对于危重患儿家长、暴躁易怒家长,前者多因患儿病情焦虑、恐惧,护理人员应及时给予开导,解释治疗及用药情况,并将同病型治愈率告知家长,鼓励其树立治疗信心;后者则避免与其发生直接语言、肢体冲突,给予其适度的宣泄空间,并及时满足其合理需求,必要时请示护理部、行政部门商讨解决。
1.3观察指标
①心理状态:护理前后,应用科室自拟量表评估患儿心理状态。②主观感受:护理前后,应用科室自拟量表评估患儿主观感受。③采用Morisky-Green(MG)测评表评价患儿依从性。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恐惧、哭闹、烦躁、激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恐惧、哭闹、烦躁、激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
表1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x±s,分)
组别 | n | 恐惧 | 哭闹 | 烦躁 | 激动 |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
对照组 | 39 | 3.25±1.25 | 2.21±1.33 | 3.73±1.15 | 2.02±1.16 | 3.43±1.05 | 1.80±0.82 | 3.26±1.15 | 1.23±0.75 |
观察组 | 39 | 3.31±1.18 | 1.02±0.13 | 3.76±1.10 | 1.08±0.17 | 3.46±1.36 | 0.55±0.13 | 3.57±0.92 | 0.57±0.16 |
t | 0.217 | 5.561 | 0.117 | 5.007 | 0.109 | 9.402 | 1.314 | 5.734 | |
P | 0.828 | <0.001 | 0.906 | <0.001 | 0.913 | <0.001 | 0.192 | <0.001 |
2.2两组护理前后主观感受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趣味性、愉悦性、放松性、舒适性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趣味性、愉悦性、放松性、舒适性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护理前后主观感受评分比较(x±s,分)
组别 | n | 趣味性 | 愉悦性 | 放松性 | 舒适性 |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
对照组 | 39 | 1.31±0.55 | 2.08±1.50 | 1.65±0.88 | 2.32±1.69 | 1.02±0.76 | 2.28±0.41 | 1.31±0.91 | 2.17±1.58 |
观察组 | 39 | 1.07±0.92 | 3.21±1.96 | 1.53±0.37 | 3.72±1.63 | 1.06±0.94 | 3.91±0.77 | 1.29±0.87 | 3.03±1.96 |
t | 1.398 | 2.859 | 0.785 | 3.723 | 0.206 | 11.668 | 0.099 | 2.133 | |
P | 0.166 | 0.005 | 0.434 | <0.001 | 0.836 | <0.001 | 0.921 | 0.036 |
2.3两组治疗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两组治疗依从性比较[n(%)]
组别 | n | 完全依从 | 部分依从 | 不依从 | 依从性 |
对照组 | 39 | 12(30.77) | 17(43.58) | 10(25.65) | 29(74.35) |
观察组 | 39 | 18(46.15) | 20(51.29) | 1(2.56) | 38(97.44) |
χ2 | 0.458 | ||||
P | 0.647 |
3讨论
沟通是一门艺术,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充分的护患沟通不仅能够帮助护理人员及时、全面了解患儿病情,使其获得有效治疗,还可规避潜在的护患矛盾。患儿心智、思维能力尚未发育成熟,对疾病的忍耐能力较低,容易出现抵触、哭闹、躲避等行为;尤其是家长心理通常较为脆弱,护理过程中易出现护患关系紧张,甚至冲突。此时,良好的沟通十分重要。沟通有语言、非语言两种方式,护理过程中应将两种方式有机结合,将沟通艺术巧妙运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建立朋友式的护患关系,提高患儿、家长的配合度。护理沟通艺术通过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微笑沟通,及时解答家长的疑问,说与做紧密结合使其更能接受护理过程,体现了护理工作者对患儿的重视程度,使患儿及家长的配合度提高,获得了更好的护理体验及护理效果,同时也增加了家长的疾病知识。
结束语
综上所述,护理沟通艺术可提高患儿服药依从性,改善家长情绪,提升家长疾病认知度,该方案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姜卫平,管丽莉.儿科护理中护患沟通的几点方法[J].心理月刊,2020,15(14):77.
[2]庄冬芳.人性化护理和护患沟通在儿科门诊输液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9,21(12):91-92.
[3]张春霞,崔春肖,王晓飞.浅谈儿科护理中的护患沟通[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04):132.
[4]孟雪.沟通技巧在儿科门诊输液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229+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