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啸秋中学(浙江省温州市)325014
摘要:本文试图阐述容闳在爱国思想和实践中发挥的引领作用,提升人们对他爱国思想和实践所作出的努力的认识,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
关键词:容闳 实践 教育方法论
容闳(1828——1912), 原名达萌,字纯甫,广东香山县南屏镇人。幼年入澳门一英国传教士所办的女校学习,1841年入读澳门玛礼逊学校,香港被强占后随校迁往香港。1947年随校长布朗远赴美国,并入读马萨诸塞州的孟松学校,1850年以优异成绩考入耶鲁大学,1854年获得耶鲁大学文学学士学位,成为“中国人毕业于美国第一等之大学校”的第一人。回国后容闳积极倡导其“教育救国”思想,主张“以西方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1]P32]。此后的半个世纪里,容闳一直宣传践行发展西式教育,促成了清政府向美国派遣留学生,被誉为 “中国留学之父”。
容闳的教育爱国思想与实践迎合了19世纪中国西学东渐文化思潮,它的贡献除了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政治家、工程技术人员以外,其更深远的意义还在于直接影响了中国的近代教育体制和制度,推动了教育思想观念的近代化。具体来说,容闳的容闳的教育爱国思想与实践的历史意义分为以下几点:
(一)开创了中国近代公派留学生之先河
由容闳首倡、组织和领导的向美派遣留学生,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从工业生产到工业教育、从引进机器到培养人才的双层升级。”[[9]]官费留学生的派遣,主动打破了清朝闭关自守的局面,开创了我国近代官费留学教育之先河,连一些清廷高官也不得不承认:“挑选幼童出洋肄业,固属中华创始之举,抑亦古来未有之事。”容闳开创了中国近代留学制度,冲击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科举取士的教育制度。容闳在留学教育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作了有益的探索,为以后的留欧、留日、留美教育热潮的出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知识、学术没有主奴之分。中国近代教育的形成,就是成千上万的留学生不断把西方教育思想介绍到国内并与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相互交织融合的过程。留学生把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源源不断地带回中国,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发展进程。从这个层面上说,容闳的派遣留学生计划是功在千秋万代的创举。正如舒新城所说:“无容闳,虽不能说一定无留学生,即有,也不会如斯之早,而且派遣的方式,也许是另一个样子。”
(二)培养了一批具有近代化意义的优秀人才
1881年遣送回国的这些留学生,虽然大多尚未完成学业,但他们在美国所接受的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自由民主的新思想新观念以及西方人的价值观,对于进一步在国内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思想起到了积极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冒昧落后的社会风气。这批留学生在美国学到的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一到国内便大显身手,在各领域为国家的近代化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们是中国矿业、铁路业、电报业的先驱,也成就了一批政界、军界和商界的知名人物。其中有建设京张铁路而享有盛名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把开平矿务局建成当时中国最大煤矿企业,在八国联军侵华时奋力保护矿产的吴仰曾;山西临城、同宝等煤矿总经理工程师邝荣光;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和清华学堂第一任校长唐国安;政界闻人唐绍仪、梁敦彦等;其他各行各业的精英也大有人在。他们在传播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沟通中西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连撤回留美学生的“操刀手”李鸿章也承认这批归国学生“分派各处当差,均能始终勤奋,日进有功,迭经面加校试,考其所学……均能神明巧要,质诸西洋教习及泰西各国水师官兵,咸谓该学生等造诣有得,足供任使。”从这个角度上说,容闳的派遣留学生实践不能谓之失败的。
(三)改革传统教育观念,注重对国民素质的改良
容闳特别注重对国民素质的培养,他曾引用大教育家阿那博士(Dr·Armold)的话说:“善于教育者,必能注意于学生之道德,以养成其优美之品格。否则仅仅以学问知识授于学生,自谓尽其能事,充乎其极,不过使学生成一能行之百科全书,或一具有灵性之鹦鹉耳,曷足贵哉!”[[1]p23]他要求改变晚清只注重封建伦理道德教育的灌输,陈腐、落后的教育观念,呼吁人才全面素质的培养。他认为,教育的真正目的应该是造就既具有现代科学知识又有现代意识的国家人才,因此,教育除了要向学生传授现代科学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公私权观念。他认为“他日中国教育普及,人人咸解公权、私权之意义,尔时无论何人,有敢侵害其利益者,必有胆力起而自卫矣。”容闳深谙国民“习惯服从性质”,“绝无自由之精神和活泼之思想”,认为中国人性格一贯那么温和谦让,既不怨恨也不反抗地容忍着外敌的侮辱,这无疑助长了外国人的骄傲与专横。他希望通过新式教育来塑造全民健康人格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把教育与爱国强国意识联系在一起。同时容闳提出把教育与当官相分离,第一次向两千多年来读书人奉为圭臬的“学而优则仕”观点提出挑战,这是对中国传统科举制和艰涩无用的乾嘉学派的否定。在他看来,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与参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担当。
(四)在教育方法论方面的进行积极地探索与革新
时代性和民族性,实质上是如何处理中西古今的关系问题。近代中国人,无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都会搅在这个问题当中。而要真正科学地回答和解决古今中西的问题,则极其困难。而只有将二者熔为一炉的先知先觉者,才具有永恒价值。容闳的一生,既孜孜不倦地向西方学习,又尽心竭力地维护民族尊严,是科学处理古今中西文化关系的佼佼者。容闳主张教育的全盘西化。他认为要想真正振兴教育强盛国家,就必须走学习西方之路,采用西方学制,兴办新式学堂和专科学校,派遣留学生,“欲输世界文明与内国,必以留学泰西为要图。”他冀图外来文化的传播与渗透,能够开启民智,继而促进国家的富强和近代化进程。他认为那种盲目排斥西方教育的主张,实在是一种极端鄙夷的思想。这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当时国内的“西学东渐”思潮,同时又表现得更为激进和彻底。容闳主张设立各种实业学校,1871年,容闳捐资在家乡珠海南屏开办新式学堂“甄贤社学”,积极尝试兴办国民教育。他所倡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兵工学校也着重“授以机器工程上之理论与实验”主张学校的教育内容以西学为主,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
[[1]P32]
[[9]]参考文献:
[[1]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