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津区慈云镇卫生院 邮编402201
摘要:目的:观察采用微小切口剥离手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期间,我院所收治的84例大隐静脉曲张患者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人数均等的研究组与常规组,予以研究组患者微小切口剥离手术治疗,予以常规组患者传统手术治疗,术后对两组患者均施以抗生素和抗凝药物,观察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和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相较于常规组更少(P<0.05);研究组中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概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与传统手术相比,微小切口剥离手术更加适用于大隐静脉曲张患者,治疗安全性更高,不易出现瘢痕残留,治疗效果更明显,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微小切口剥离手术;大隐静脉曲张;效果观察
大隐静脉曲张是因为大隐静脉瓣膜不完全关闭引起的,该病多发于长期保持重体力劳动的人群和长期保持站立的工作者[1],如:教师、礼仪等,大隐静脉曲张的临床症状常表现为大隐静脉扩张、隆起以及迂曲,目前医学上针对大隐静脉曲张的治疗方案有三种,分别为加压治疗、药物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2]。其中手术治疗的效果相较于前两者更加显著,但是传统的手术方式切口较大,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较高。基于此,本次研究将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期间,我院所收治的84例大隐静脉曲张患者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观察采用微小切口剥离手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期间,我院所收治的84例大隐静脉曲张患者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人数均等的研究组与常规组;纳入标准:均符合大隐静脉曲张的相关诊断标准[3];临床资料完整;患者及其家属均表示自愿参与此次研究。排除标准:存在严重精神类疾病;存在严重认知功能障碍;治疗依从性差。研究组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在30至55岁之间,平均年龄(42.35±2.69)岁;常规组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在32岁至55岁之间,平均年龄(43.52±3.11)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常规组:传统手术治疗。术前:标记静脉走向,明确划分功能不全区域;术中:麻醉起效后,实施高位结扎,在大隐静脉的主干部位至于剥离器,剥离后,对功能不全区域的分支静脉进行分段结扎,结束后,处理伤口。
研究组:微小切口剥离手术治疗。术前:明确主干静脉走向,分别标记各功能不全的分支静脉;术中:在曲张静脉的周围行一微小手术切口,大小约0.3厘米至0.5厘米,在同一分支静脉上的切口距离不得小于5厘米,随后将曲张的静脉取出,并切断该静脉,在此过程中要注意每次牵拉最多取出0.5厘米,直至无法取出,完成后采用可吸收性缝线进行伤口缝合。
术后对两组患者均施以抗生素和抗凝药物,并做好康复指导。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围术期的各项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观察两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情况:术后感染溃疡、大腿皮下瘀斑、足踝部水肿。
1.4统计学分析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对组间试验研究数据加以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通过均数±平均数(±s)表示,应用t法对组间计量资料进行检验,应用X2检验组间研究的计数资料。如若对比差异P<0.05,则充分表明组间统计学研究有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相较于常规组更少(P<0.05),详见表一。
表一 两组患者围术期的各项指标比较(±s)
组别 | 例数 | 手术时间(分钟) | 术中出血量(毫升) | 术后住院时间(天) |
研究组 | 42 | 44.27±7.21 | 39.33±6.25 | 3.87±1.35 |
常规组 | 42 | 69.25±11.23 | 92.31±10.17 | 9.33±1.56 |
t | 12.1307 | 28.7635 | 17.1518 | |
P | 0.0000 | 0.0000 | 0.0000 |
2.2两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情况比较
研究组中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概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详见表二。
表二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概率比较[n(%)]
组别 | 例数 | 术后感染溃疡 | 大腿皮下瘀斑 | 足踝部水肿 | 总发生概率 |
研究组 | 42 | 1(2.38) | 1(2.38) | 2(4.76) | 4(9.52) |
常规组 | 42 | 3(7.14) | 4(9.52) | 4(9.52) | 11(26.18) |
-- | -- | -- | 3.9768 | ||
P | -- | -- | -- | 0.0461 |
3讨论
大隐静脉曲张,也就是俗称的“老腿筋”,主要是因为分支静脉或主干静脉形成局限性扩张,严重时会导致下肢静脉性溃疡[4],严重阻碍患者的日常行动和生活。临床上针对大隐静脉曲张患者多建议采用手术治疗,传统的手术方式主要是对大隐静脉进行高位结扎再加以抽剥术治疗,但是会对患者下肢造成较多、较长的手术切口,不可比爱你的会造成大腿皮下瘀斑、术后溃疡感染等不良并发症。相比之下,微小切口剥离手术不会对患者造成较大的手术创伤,且术后创面愈合速度快,术后不易复发。
本次研究结果如下: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相较于常规组更少(P<0.05);研究组中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概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
综上所述,微小切口剥离手术相较于传统手术方式来讲,治疗效果更加显著,安全性更高,术后不易造成感染,有助于患者尽早康复,早日恢复社会功能,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华斌,胡加长.微小切口剥离手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效果观察[J].中国乡村医药,2020,27(12):3-4.
[2]葛继红.分析经微小切口治疗大隐静脉曲张手术方式的优点[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08):76+78.
[3]孟艳艳.分析经微小切口治疗大隐静脉曲张手术方式的优点.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2022(8):0043-0045.
[4]卢博.微小切口剥离手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效果观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20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