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网络舆情治理的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0
/ 3

新时代高职院校网络舆情治理的路径研究

李冬

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   安徽合肥 231131

摘  要:高职院校做好舆情治理是保持安全稳定、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完善治理体系现代的必然要求,而高职院校舆情治理存在网络生态发生深刻变化高职院校未能形成多主体网络联治体制和治理理念落后等现实挑战,抓好高职院校网络舆情治理需要坚持以师生为中心的治理理念、整体协同推进的治理原则、动态全流程提升治理能力和建立完善的联动治理机制。

关 键 词:网络生态网络舆情新媒体平台 挑战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1]这表明加强网络综合治理形成良好网络生态已上升到党中央和国家战略高度,高校网络生态建设是国家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网络舆情治理状态则是良好的高校网络生态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良好的网络生态又是高校安全稳定的重要保障。

一、新时代高职院校舆情治理的重要意义

1.高职院校保持安全稳定的必然要求高校校园安全稳定涉及师生人身财产安全、数据信息安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教学设施设备安全和意识形态阵地安全等领域的全过程各环节,高校任何领域发生突发安全事件或校园安全重大隐患都会引发网络舆情隐患,而负面的网络舆情进一步加剧了高校突发安全事件的处置难度,处置网络舆情不稳不妥不力可能会造成比突发安全事件更为严峻的“二次风暴”,严重影响高校的安全稳定。美西方国家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频频利用社会热点和高校师生关注的焦点问题制造话题,企图颠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歪曲事实真相扭曲高校师生的理想信念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敌对势力还利用资本力量以学术研讨、产业论坛、研学旅游等形式向高校师生渗透,严重威胁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安全。高职院校部分工作人员认为,高职学生政治理论基础薄弱对政治话题兴趣不强,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隐患发生在高职院校学生身上的几率很低,这种观点是典型的忽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隐秘性和复杂性。此外,部分高职院校对网络舆情治理缺乏基本研究,相关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不具有可操作性,存在对网络舆情发现不及时、研判不精准、处置不恰当等问题,还存在就特定突发事件处理网络舆情,缺少举一反三总结提升的工作机制,导致同类网络舆情问题多次发生。因此,高职院校加强网络舆情治理,是保证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安全的必然要求,也是保持高校校园安全稳定的应有之义。

2.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那就也应该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2]根据CNNIC发布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2年12月,青少年网民占我国网民总数的28.5%,青年学生普遍使用“两微一抖”、B站、小红书、快手、知乎等新媒体平台且驻网时间较长,网络媒介本身不具备意识形态价值属性,网络媒介承载的内容具有意识形态价值属性,因此青年学生流向网络,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必须跟到网络,且要认真分析青年学生网络生活的特点与规律,充分利用这些网络媒介增加青年学生“爱看”“爱转发”网络思想政治资源供给,实现在青年学生指尖拨动的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完善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网络舆情的发生必然是高职院校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某一领域或某一环节出现漏洞,影响到师生或特定关系人的合法权益且在一定时期内未能有效解决,当事人将相关情况、不良情绪通过网络媒介传播引发网民关注转发评论形成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危机的产生实质上是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师德师风、招生就业、服务保障、顶岗实习等领域治理措施效度不高。网络治理是高职院校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治理能力水平直接关系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水平,加强网络治理能力建设有助于促进高职院校在各领域全过程各环节坚持依法依规依纪治校,不断提升增强推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本领,更加有效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新时代高职院校舆情治理的现实挑战

1.高职院校网络舆论空间发生深刻变化。随着移动新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师生使用网络舆论平台的习惯也由传统的电脑端向移动端迁移,传统的校内网论坛等高职院校管理的网络舆论空间已经失去吸引力,高职院校师生的网络舆论空间已经转向更加开放的社会公共网络平台,高职院校师生的网络舆论与社会公共舆论交互性大大增加以致相关事件或人员情绪的网络表达形成网络舆情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教育是网民的普遍关注点,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依然在路上,教育领域存在的各类负面信息都会加剧部分网民对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客观现实的负面评价,甚至无限放大某个具体事件形成具有全国性或区域性网络舆情事件,例如“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6.1食品安全事件”受到全网关注,中央主流媒体均对事件进展进行相关报道。高职院校学生的网络舆论内容不仅关注校内生活话题,他们对社会生活相关话题有着独立的认知与判断,也更愿意在网络上跟帖发表个人观点,使得高职院校网络舆论变得更加复杂。新媒体平台具有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的特点,根据现行网络管理相关规定,在公安机关和网信管理部门不介入的条件下,高职院校对发布在新媒体平台的信息内容不具备控制性。因此,高职院校网络舆情治理难度进一步增大。

2.高职院校未形成多主体网络联治机制。高职院校产生的一般网络舆情公安、网信等部门一般不会介入,主要依靠高职院校自身力量处置。高职院校掌握的媒体资源一般为校园网、“两微一抖”的校园官方账号等,由于新媒体平台缺乏专业运营人员,新媒体平台的内容与校园网内容差异性不大,导致这些媒体账号的粉丝量并不多,即使相关网络舆情发生后高职院校第一时间发布情况说明,传播的效能往往不能跑赢网络舆情。同时,网络上部分自媒体账号为了吸引网民眼球提升自媒体账号粉丝量与影响力,往往故意屏蔽涉网络舆情高校发布的情况说明,例如某高职院校食堂发生误播不雅视频,学生将相关视频发布网络后,某具有相当影响力的自媒体账号以标题为“某省一高校食堂播放黄色录像”大肆炒作,涉该网络舆情高校虽第一时间在评论区发布情况说明但被其被删除。另外,高职院校学生参与本校网络舆情治理的主动不强,特别是涉学生合法权益的网络舆情,学生往往不赞成校方的处理方式,极易受到外部意见左右,加剧网络舆情向不利于校方的方向发展。

3.高职院校网络治理理念与治理需要脱节。高职院校在治理网络舆情上依旧存在按照传统突发事件就事件处置事件的静态处置理念,缺乏全过程系统治理的意识与能力,治理网络舆情理念滞后一方面由于领导班子成员年龄结构偏高缺乏对新媒体技术支撑下的现代网络传播规律的认识,对网络舆情治理的重视度不够;另一方面由于人员编制普遍不足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与专门处置网络舆情的岗位设置,导致专业的问题缺乏专业的机构或专业的人员落实。面对网络舆情,高职院校的通常做法是根据网络舆情内容中体现的信息核定信息发布人,确定信息发布人后,通过行政手段要求信息发布人删除信息,而后对学生诉求的实际问题与思想问题存在纾解不彻底现象,例如,某高职院校学生因与同学之间产生矛盾,其多次在新浪微博以校园欺凌为标题发布消息以引起重视,校方多次谈话多次删帖但始终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高职院校要深入研究网络舆情治理的基本规律,准确判断网络舆情产生、网络舆情热度值和热度驻网周期,坚持系统治理理念,做好网上网下协同推进、实际问题与思想问题同步解决。

三、新时代高职院校舆情治理的基本路径

1.坚持以师生为中心的治理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工作“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3]。网络舆情产生的根本原因与相关人员的利益受到或自我感知受到侵害相关,因此网络舆情问题反映在网上,根子在高职院校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上。高职院校要坚持发展为了师生的思想,要不断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在涉及师生密切关注的职称评聘、评优评先、党员发展、调整专业、成绩评定、实习实训、管理服务保障等领域坚持公平正义,坚持源头治理抓早抓小,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践行新时代的“枫桥经验”,把矛盾和风险化解在校内,让师生有得有感,彻底切断网络舆情发生的源头。

2.坚持整体协同推进的治理原则。高职院校要加强网络舆论内容供给的正面引导,引导师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滋养师生、滋润学校;要坚持依法依纪依规治校,坚决处置侵犯师生合法权益的行为,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教育,牢固树立“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倡导师生依法依纪依规用网,对违反宪法法律法规和社会主义公序良俗的网络行为,要依法依纪依规严肃处理,并开展以身边的事儿教育身边的人的警示教育活动。要坚持线上和线下双向治理,线上反映的问题是结果,导致结果的原因在线下,是高职院校治理体系部分要素失灵;处置网络舆情的线上工作要第一时间实事求是廓清真相,坚决反对“捂盖子”,线下要切实解决师生合法合理的诉求,要注重有效解决涉事师生的“心结儿”。

3.坚持动态全流程提升治理能力。高职院校网络舆情治理存在发现、研判、处置等环节。在舆情发现上,从技术层面已经可以实现全网第一时间检测舆情隐患,舆情信息监测企业亦在不遗余力地向高校推广舆情监测系统,从安徽省来看,作者认为高职院校不必购买舆情监测系统,因安徽省教育厅已建立了一整套教育系统舆情监测体系,相关舆情信息教育厅会及时向相关高校反馈;除有效利用省教育系统的舆情监测系统外,高职院校还要加强舆情监测宣传教育,使高职院校师生人人都是舆情信息监测源,发现舆情第一时间报告宣传部门。从舆情研判上,要建立完善舆情等级机制,作者认为高职院校舆情一般可分为舆情隐患、一般舆情、具有影响力的舆情、具有区域性影响力的舆情和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舆情,并按照舆情等级制定相应的应对处置方案。在舆情处置上,一般阅读量、转发量、跟帖量均在百位数以内的舆情隐患,可采取线下热处理网络冷处理。对阅读量、转发量、跟帖量超过千位数的网络舆情,要采取线上线下协同治理,网络上要官方声明,线下查找信息发布者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对具有影响力以上的网络舆情,高职院校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有过错时则通过校园网站、“两微一抖”等学校官方媒体以及具有影响力的第三方媒体向社会坦诚公布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及整改措施,争取广大网民的理解与支持;无过错时则第一时间公布事实真相,防止谣言进一步发酵事态进一步扩展。网络舆情处置完成后,要从中汲取教训,举一反三,认真总结网络舆情产生的原因,要找病灶除病根,对引发网络舆情产生的部门和个人依纪依规追责问责并开展警示教育,坚决防止同类事件再次发生。

4.坚持建立完善的联动治理机制。应对网络舆情高职院校要建立以校内联动为主体、校内校外双联动的治理机制。在校内层面,高职院校应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统筹协调各二级学院部门在责任领域负总责的全校一盘棋的网络舆情治理机制,学校党委和各二级学院、部门在涉及师生重大关切的事项决策上要进行网络舆情风险评估,构建网络舆情治理预防机制,要定期开展网络舆情风险排查与专题研判机制,要对网络舆情的高发领域常见事项建立警醒机制;要建立由宣传部门牵头的各部门设立专员的网络舆情监控机制,确保网络舆情隐患快速发现、快速处置、快速消除影响;要建立完善网络舆情处置新闻发言人机制,确保网络舆情发生后对外发布消息全校统一口径、统一渠道;要构建线上解决舆情问题与线下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机制,解决网络舆情的关键是消除网络负面影响,核心是解决消息发布人的利益诉求,切忌“围”“堵”“删”了事,健全规范网络舆情处置的规程;要不断完善推进网络行为规范的教育宣传机制,高职院校要把推进依法治校贯彻到每一项具体的决策和每一决策执行的具体环节,唯有正面引导以上率下才能有效倡导师生依法用网文明用网;要建立网络舆情处置后的形象修复机制,发生负面网络舆情后高职院校要体现责任担当,以“不捂盖子”“不护犊子”来提升正面形象。在校外层面,高职院校要与属地公安、网信以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办学主管部门、主流媒体等建立网络舆情联动处置机制,在具有影响力以上等级的网络舆情处置中,依靠高职院校自身的力量难以快速有效处置,必须与以上部门形成合力;同时高职院校还要建立网络舆情处置校外专家库,涵盖法律、新闻传播、舆情研判与处置方面的专家,以便自身能力无法有效应对网络舆情时,依靠专业智库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4.第36

[2]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第318页

[3]习近平.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第154

作者简介:李冬,男,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高校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教育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