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乌鲁木齐市第116小学831400
摘要: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习作是综合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创造性表达的重要形式,关系着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能力的全面发展。一直以来,由于语文学科课时时限和习作教学自身过程性生成的独特秉性,习作教学都是老大难题。支架式教学是在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强调要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建立“支架”,将学生的能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在习作教学的过程中及时帮助学生搭建“脚手架”,有助于习作教学效能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指导支架;搭建与运用
引言
学习支架的搭建是强化学生学习探究过程,助力他们从最近发展区出发,逐步达成单元写作目标的媒介和推进器。在具体写作指导实践中,教师要变对学生写作结果的反馈评价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领、指导和激励,让他们在教师搭建的学习支架的助力下有东西可写,知道怎样去写,以及要达到什么程度。教师可以在审题、选材、布局、修改、评价五个方面,为学生搭建相应的助学支架,为他们解决写作实践中遇到的真问题,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一、应用多媒体技术支架小学语文习作教学
小学语文教师对信息技术设备并不陌生,信息技术设备已经成为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手中常用的辅助工具。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呈现具有趣味性的语文课堂,并将支架式学习理论的具体内容通过信息技术展开。如此一来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逻辑思维,促进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质量与效率提升。
例如,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当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我来编童话》这一习作内容时,可以利用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唤醒学生的回忆,让学生回顾《在牛肚子里旅行》这篇课文的学习内容。教师的问题引导,能够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回忆,基于课文的写作逻辑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有的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回答教师的问题,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观看多媒体展示的图片,让学生尝试概括图片中的信息内容,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鼓励学生开动自己的脑筋,大胆发挥想象力,并与同伴一同分享。通过这样的活动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对故事发展的逻辑进行深入思考,锻炼其逻辑思维能力,最终帮助学生完成写作。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情境”一词在《古今汉语词典》中意为“情况、境地”,即一个人在活动时所处的包括自身和环境在内的独特背景。创设情境支架的方式多样,主要有实物情境、游戏情境、活动情境等。为充分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教师要根据小学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设置学生参与度高的教学情境。一是应结合不同的习作主题,立足生活化习作理念,尽量搭建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情境支架。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猜猜他是谁”为例,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先选择班上一位有典型特点的学生进行总结并展示在PPT上,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猜猜这是谁”,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和游戏情境搭建可以快速让学生掌握描写身边人外貌特征的写作方法。二是情境支架的搭建还应该兼顾情境支架的场域,除了在教室场域开展,也应结合相应的教学主题,在兼顾学生安全有序同时,组织学生进行郊游和远足,以自然生活为实物情境支架,帮助学生真实地与社会发展关联,从而激发学生在习作练习中有话写、写真话、记真物、叙真情。
三、搭建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修改支架
修改是写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老舍先生曾经说过:“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但由于很多学生没有清晰明确的目标意识,且将习作视为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无论是一开始的创作,还是后来的修改,都是典型的被动行为。如何才能让学生基于真实的内在需要,展开实实在在的修改呢?以笔者之见,需要让学生清晰地了解习作理应达成的目标,并与原习作进行对比,利用彼此之间的差异,以不同维度的评价,为学生设定修改支架。
以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例,这个单元中的习作主题是“()即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观察的对象,将习作题目补充完整,重点观察景物的变化,写出观察所得。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这就需要学生在描写景物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动静结合”的策略,将景物的特点和变化过程展现出来。因此,教师在教学单元中《鸟的天堂》《四季之美》和《月迹》这一组课文时,要求学生紧扣典型语段了解作者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相关方法,但由于学生首次接触,在完成本次习作时,难免会出现眼高手低的情况。因此,教师不要急于要求学生进行修改。如果不能明确应该达成的目标,学生即便修改,也是漫无目的的。不妨借助“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首先,引导学生紧扣习作目标,对自身的习作进行评价,了解存在的问题,搭建相应的支架,再动笔修改。学生在自评中发现,习作没有依照一定的顺序展开描写,结合《鸟的天堂》中作者首次来到“鸟的天堂”时,采用由远及近的方式,将榕树的大而繁茂展现得淋漓尽致,这就成为学生修改的第一个方向。其次,从静态描写到动态描写,需要对景物进行长期、连续的观察,尤其是关注动态的变化,而很多学生的习作并没有针对景色变化展开,导致动态描写的内容无法真正得到落实。由此,教师组织学生对自己不满意或者存在问题的地方展开修改。教师基于习作目标和最后的评价,清晰定位学生习作存在的问题和修改的方向,搭建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的修改支架,为落实单元语文要素、达成习作目标奠定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语文课程的不断推进,从创设情境任务到关注情境任务的核心价值,是一个逐步返璞归真的过程。基于有意义的学习理念,情境任务需要克服“概念性迷恋”,更好地走向有意义联结、有意义经历、有意义迁移,成为知行合一的学习过程。
参考文献
[1]王颖.支架式教学理论下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研究[J].学苑教育,2020(23):37-38+41.
[2]张英香.习作支架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策略运用[J].知识文库,2020(20):9+11.
[3]张凤英.小学语文教材习作支架分析及其运用[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20(03):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