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363000
【摘要】量感作为学生必须具备的学科素养,可以促进学生对量感的体验,提升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但传统的小学数教学模式过于注重学习结果,教师方法单一,内容抽象,不利于学生的量感培养,而借助于可视化手段开展教学,则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体验机会,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到量感体验中,促进其数学量感的生成。本文就小学数学量感的可视化教学实践进行分析,为小学生的量感培养提供助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量感;可视化;教学实践
可视化教学指的是借助一系列的教学措施将原本抽象不可见的教学内容,以直观、可见的方式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而量感指的是学生于实际的情境内主动、自觉地的运用与理解“量”的意识与态度,有助于学生在不借助任何测量工具前提下,推断出某一“量”的大小或与周边何种物体大小的符合度,因此,量感的培养需要从实现生活出发,借助直观素材,呈现抽象知识,方能实现教学的可视化。
一、利用可视化问题情境,激发出学生的量感兴趣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受到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对学生的量感培养重视度极低,而将更多的时间、精力均放在理论知识与解题技巧教学上,教学方式单一,内容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教师首先需要更新自身的思想理念,将学生的量感培养重视起来,借助于多媒体技术等先进教学手段,构建出可视化问题情境,将数学知识以直观化、具体化的情境呈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数学量感的形成。
例如:开展人教版《圆锥的体积》这一内容教学时,教师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有没有见过谷堆吧,怎样才能计算出谷堆的面积呢?”,让学生进行短暂的思考,在学生疑惑时,教师引入计算公式V=1/3sh,解释s表示圆锥的底面面积,而h表示圆锥的高,再进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详细讲解,同时结合以圆柱体积开展计算,让学生明的圆锥体积就是同等大小圆柱体积的量,再借助倒水实验开展验证,让学生们恍然大悟,利用可视化的问题情境将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兴趣激发出来,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其数学量感的培养。
二、利用可视化数形结合,帮助学生理清量感思维
数形结合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可视化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借助于图形、表格以及数据等信息设计教学活动,再联合的数学案例开展详细的观察解析,让学生在教学中产生更加直观的体验感,为学生理清楚学科思维。而量感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会更加贴近,让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更直接、便利的观察和理解,综合分析物体的各种性质,更自然的实现学习目标[1]。
例如:开展人教版《负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教学时,教师先向学生展示部分图片信息,让学生自主进行观察,获取出有价值的信息,比如图片中存在着特殊数字--负数,那么这些数字代表的什么,此时学生虽然还不熟悉负数,但却可以更精准找到图片中的负数,如电梯数字键盘当中显示的“-1”、“-2”,代表着地下第一层与第二层。比如天气预报图片中显示的“-3℃”、“-10℃”,代表的是气温已经降至零下,且数字越大天气越冷,引导学生去想像、去感受,然后再带领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学习,进一步确认负数的概念,形成探究性的学习氛围,以可视化图片引导教学,让学生产生直观的感受与感知,帮助学生理清量感思维,以数形结合的方式将学生引入量感培养环节。
三、组织可视化数学推理,丰富数学量感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对量感教学方法进行丰富,组织不同类型的可视化数学推理活动,将学生的质疑程序与探究思维激发出来,引导其自各个维度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探索,打破常规的认知模式,利用丰富、多样的可视化推理素材,对学生进行启迪,让其学会对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进行运用,猜想出数学的计量关系,并开展自主探究与学习,激发其主观能动性,触发学生的数学量感[2]。
例如:开展人教版《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之间的换算与比较》这一内容教学时,教师先出简单的切入题“1米 =__ 厘米,__ 分米?”,引出学生已经掌握的厘米、分米以及米3个不同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然后启发学生猜想平方厘米、平方分米以及平方米之间是怎样的换算关系,将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作为依托,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验证方案设计,分别取1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将边长转化成为10平方分米、10平方厘米,再依据面积计算公式将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出来,依据结果得出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而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从而得到面积单位的换算方法,通过搭建旧知识与新知的桥梁,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对新知识进行猜想与推理验证,锻炼学生的数学量感。
四、利用可视化数学实验,促进学生数学量感深化
不同的学生其学习能力也有所有不同,这也就意味着学生的量感潜能存在差异,因此,数学教师需要高度关注学生亲身的学习体验,依据学生差异对可视化教学活动进行设计,使得学生在活动可以依据自身感受开展推理与验证,以促进其数学量感的培养,比如教师以教材内容为基点,设计出与量感相关的数学小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获得量感体验,促进其数学量感的构建与深化
[3]。
例如:开展人教版《测量》这一内容教学时,该内容的学习目标是学生掌握与理解“厘米与米”的概念,学生不仅要学会对物体长度进行测量,还要懂得将测量结果以合适的长度单位表示,故而教师可设计一个与长度测量有关的小实验,要求学生在不使用的量尺的条件下,先对课本、桌子以及黑板等长度进行估量,实验中,可以允行学生用手指进行各个物体的长度估量,将记录下数据,之后再用量尺进行物体实际长度的测量,记录数据,再对比两次数据,最后以学生讨论形式分享估测长度的方法与体会,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与认识,促进其良好数学量感的形成与深化。
结语
总之,可视化教学在小学数学量感培养具有积极意义,可以转抽象化数学知识为具象化,让知识以直观形式展现在学生眼前,促进学生认知与理解,帮助学生形成与深化数学量感,加深其对量的理解深度与认知程度,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感受“量”的概念,促进其思维能力与应用意识的形成,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韩宇玫.在小学数学中开展量感可视化教学的策略[J].辽宁教育,2021(19):64-66.
[2]梁培斌.小学数学量感可视化教学探索[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9(10):40-42.
[3]黄彩峰.浅谈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量感可视化教学的有效策略[J].空中美语,2020(12):29-30.
“本论文系福建省漳州市龙文区2022年度区级课题《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量感可视化的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lwkt22x01 )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