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第二实验小学 福建省平潭 350400
摘要:小学教师要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准确掌握新课程标准中关于量感的主要思想,并从中吸取当前量感教育的最新理论与实践,帮助学生们更好地认识“量”,使学生们的空间意识得以良好的发展,切实保障他们的数学学习品质。当然,老师们也必须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小学生的量感培养是一项复杂而又漫长的工作,这就要求老师们能够灵活地运用好所有有利的教育资源,营造出一个充满活力的学习探究课堂和实践情境,并对学生进行耐心而科学的指导,让学生们在反复体验、不断纠正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量感素质,从而达到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品质的目的。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教学;目标意识
引言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核心素养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并将其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促进学生高质量发展。而“量与计量”是小学数学课本中的重要板块,这个板块的内容重在帮助学生建立量感。量感是数学核心素养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一种感觉,看不见,摸不着,抽象性很强,是学生在不使用测量工具的情况下,对量的大小进行估测,包括长短、快慢、大小、多少、轻重等。不难发现,量感是一种非标准化的感觉,这种感觉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培养才能形成。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应践行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精心剖析教学内容,注重量感情境的构建,助推学生量感的自由生长,丰富他们的学习体验,实现其认知能力的升华,以此实现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1明确“数”与“量”的关系
数学的研究对象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数量之间的关系,二是图形之间的关系,二者最终都是通过“数”的形式表达出来。可见,“数”是对数量的抽象,而数量又是度量的结果,因此从根源上分析,数学的本质就是度量的结果。但是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对于量感的理解不到位,往往将其作为独立存在的内容进行教学。然而量感的培养并不是独立的,而是与数感密切相关的。但是数感与量感又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别,简言之,数感代表“数”,如1匹马、2头牛、3件衣服等;而量感的表达是不可以去掉计量单位的,如长度、重量、时间等常见的量,如2千米、1千克、1年等。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并没有深入了解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因此在培养学生量感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比较低级的错误,如将不同单位的量放在一起计算、比较单位不同的量等。新课程标准将量感融入数学核心素养中,由于量感相关内容并没有包含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这四个部分中,因此可以将度量与测量的内容归结到核心素养的量感部分。量感作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学生数学抽象能力、想象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了解量感的内涵,借助多元化的数学活动达到有效培养学生量感的目标,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综合素养,为后续数学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应用以及数学情感的形成等奠定坚实的基础。
2创设情境,感知“量”
量感指的是学生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是不使用测量工具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或者推断用某个单位表示的量与特定实际物体的大小相吻合的一种感觉。要想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量感”,教师必须善于将量感的培养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相结合,从生活中提炼素材,丰富学生的体验。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以认识“身体尺”为切入点,先引导学生认识“身体尺”,包括用自己的身体器官测量“一拃”“一步”“一庹”的长度,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身体尺”来测量书桌、书柜、黑板等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在观看体育比赛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某些项目的运动员不仅个子很高,而且他们的臂展也比一般人长很多,那么,人的身高与臂展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呢?通过这一问题情境,引出探究任务,让学生思考用“身体尺”测量身高与臂展的关系,从而有效调动学生参与测量的积极性。在铺垫了类似的生活情境之后,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身体尺”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场景,帮助学生感受测量的实用价值。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不够,因此教师不能把教学的重点仅仅放在测量工具的使用和测量技能的积累上,而是应该通过创设情境、联系实际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计量的本质,进而学会在生活中感知“量”。
3重视过程,探究知识形成
学生的数学学习是经历数学,在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自主探索出数学规律,而不是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知识的形成过程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知道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量感”是比较抽象的,它的培养更应该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这是认识了平方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后进一步学习的内容,旨在探索这三个单位之间的进率。这类内容的学习需要让学生经历整个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能直接让学生机械记住它们之间的进率,否则不利于“量感”形成。教学中可以这样设计:教师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一张面积为1平方分米和1张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纸,先大胆猜测1平方分米的纸有几张1平方厘米的纸大?这时学生应该有很多不同的答案,可能猜50个,可能猜80个,可能也有提前预习的学生说出100个,教师可以先留下一个悬念,后面再揭晓。问学生有什么方法验证一下到底是多少个?根据学生的回答,顺势引导他们把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的边长平均分成10份,明确1份为1厘米,依次把剩下的三条边也平均分成10份,横向和纵向连接各点,让学生仔细观察,平均分成了几个小的正方形?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有多大?通过这样的探究过程,让学生知道1平方分米等于100平方厘米。此时还可以追问:“还有其他方法证明1平方分米等于100平方厘米?”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从长度单位的进率为突破口,进行证明,因为1分米等于10厘米,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可知,这个面积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也可以记作100平方厘米,即1平方分米等于100平方厘米。具备了这样的探究方法,后面探究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之间的进率自然水到渠成。所以,不管是长度单位还是面积单位,学习它们之间的进率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和形成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这些面积单位的大小,避免在生活中误用。
结语
综上所述,“量感”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量感的培养,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点滴,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多方向、多层次地构建、多感官地参与其中,只要他们用心去思考,就一定可以了解到其中的实质。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利用各种"量",灵活地处理具体问题,增强学生的思考、实践、创造能力,真正地提升他们的整体数学素质。
参考文献
[1]陆模云.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生数学量感培养策略研究[J].知识文库,2021(23):178-180.
[2]吕金吉.培养数感,提升数学素养——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19):46-47.
[3]杨杰,徐雨薇.体验式教学模式下小学生数学量感的培养策略[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20(16)112-113.
[4]张洪超.基于“量感”培养的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之我见[J].考试周刊,2020(21)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