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1743)
【摘要】近年来,网络信息的纷繁复杂,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关注重点。但对正处于思想价值观形成阶段的高校学生群体而言,若是无法有效地从差异化的网络信息中分辨出不实的、错误的声音,介入到网络舆情的不正确表达当中,就会将高校变为网络舆情推手的重灾区。本文以整体化、多维化为层次和视角,从认识和分析当代高校学生的思想舆情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如何有效地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当代高校学生思想舆情进行引导的路径分析。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舆情引导;高校学生群体
思想政治教育是当下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环节,也是为加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的快捷传播方式对当代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不再仅被动于固定信息知识的接受,而转变为更加倾向于信息的主动传播和发声,通过多元化的信息网络渠道,寻求平等的话语权,这对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方法带来了新的挑战,也对如何做好网络信息化背景下的当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的思考。
一、高校学生思想舆情引导的必要性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1],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下时代亟需构建的前沿阵地。而教育者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干力量,对于高校学生思想舆情的应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同时,思想舆情的有效引导还需以当下网络信息传播的双向性、虚拟性、即时性模式为导向,而实践导向、问题导向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基本经验和价值取向。
高校学生思想舆情是由个体对社会事件等现象、问题表现出来的态度倾向和观点意见通过网络平台汇集表达出来的的群体意见集合。往往伴随社会事件发生而快速兴起集聚,通过网络信息的即时传播和群体竞相讨论,在更大范围内形成舆论高压环境,对更多人的思想施加影响。网络平台的即时交互和畅达便捷,对于高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已经成为无法脱离的一部分,但网络平台各种信息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使得其中不乏荒谬、舛误的舆论以及激进的思潮,借助揭发真相的噱头,利用高校学生群体的正义感和对丑恶现象的深恶痛绝达到其目的。通常,网络舆情因群体的差异性和事件的信息披露度蕴藏着更为庞杂、潜匿的发展逻辑和主观导向,幕后者往往利用失实信息的传播有意地引导群体舆情的发展方向。对于高校学生思想舆情的引导,需要更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加以纠偏,通过思政话语权建设和网络生态综合治理等途径对高校学生思想舆情发挥引导和渗透教育的作用。
二、社会事件舆情发酵的演变--以“江西高校饭菜中疑吃出老鼠头”事件为例
舆情是社会意识形式的一种表现,是依靠社会形式形态而存在产生、发展和变化。而当前公众对社会事件的热忱加之网络媒体多元性、即时性特点,使得公众乐于在网络上表达对自身利益、诉求以及对外界的关注。但舆情传播主体的媒介素质参差不齐,价值观念不一,也极易被西方意识形态及其价值观借助利用,尤其青年高校大学生群体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就掉入 “西方意识形态”的圈套的案例屡见不鲜。
网络信息的纷繁复杂,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重点。高校学生群体在网络信息的传播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对各类社会事件的信息交互传播和评论,已成为该群体对现实世界认知的主要来源。但对正处于思想价值观形成阶段的高校学生群体而言,若是无法有效地从差异化的网络信息中分辨出不实的、错误的声音,从而介入到网络舆情的不正确表达当中,将高校变为网络舆情推手的重灾区。因此,在言论相对自由、开放的网络空间,要加强网络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网络监管,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
例如,在今年6月发生的“江西高校饭菜中疑吃出老鼠头事件”当中,从当日以来网络讨论热度来看,该事件搜索量及讨论量先是在快速陡升达到最高值,待事件关注度回落后,又经过反复发酵,最后在公众对该事件的关切回应等待调查的过程中产生了较长的舆情长尾效应。从部分高校的贴吧和抖音、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中关于此事件的讨论时间节点来看,和该事件的社会舆情发酵的阶段是相同的。首先该学生将食堂饭菜吃出的异物发布网络平台,接由自媒体大V和部分网民,快速传播该事件的视频和图文引起了公众的激愤情绪,然而接下来更多的网民猜疑言论使的该事件的热度在几个小时内迅速爆发;之后,在学校以及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判断该异物为“鸭脖”而非“鼠头”,讨论热度并未因校方回应而回落,反而引起公众舆论更加强烈的声讨。在此过程中,高校大学生群体同为切身关系者,在媒体平台的讨论和质疑更为突出。后来关于该异物的质疑,以及当事学生认错,官方迟迟未回应而拉长了舆情讨论周期,导致公众情绪的持续不满、政府公信力下降。最终,在事件发酵的半月后,由江西省教育厅、省公安厅、省国资委以及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发表事件的定论,该异物确为“鼠头”,至此,舆情讨论热度才趋以消退。
以该事件为例,通过观测舆情发酵的过程,来讨论思想政治教育者如何建立高校学生群体的网络思想教育的引导机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学生的思想动态,刻板严肃的单项理论灌输不能有效的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关注学生群体对网络信息的获取方式和途径,从“江西高校饭菜中疑吃出老鼠头”事件的时间的信息传播平台可以看出,公众获取信息主要通过社交网络和新闻客户端为主,教育者要善于从学生常用的网络平台中挖掘网络素材,根据教学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有针对性的将理论与社会事件的起因和存在问题结合起来,提高对高校学生思想舆情引导的效果。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当代高校学生思想舆情引导路径
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和完善网络舆情生态综合治理体系,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现实体现。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对所传达的信息资源较于多数学生的认知范围往往处于权威的地位,通过对事件本身的性质界定,一定程度上能预判性地获得学生对该事件的观点和倾向。但在网络信息化社会,教育者想要通过单一的说教评判来获得学生的认同,已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多元的信息传播渠道,在极大缩短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时间的同时,也突破了信息传播的局限性,使得学生能够快速地获取和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一)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
庞杂的网络舆情在消释教育者传授理论知识权威地位的同时,还会抑制学生个人价值观念的形成。[2]正因如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有效的承担起对高校学生思想舆情的引导作用,廓清社会事件的是非曲直、屏绝激进的错误思潮,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正确对待网络舆情的效用和价值,一方面,主动通过网络平台积极发声,在舆情酝酿阶段及早介入,对高校学生群体关注热度较高的讨论议题进行说明澄清,避免事实被歪曲扭化,善于寻找煽动言论的虚假、荒谬信息要点,及时转发权威信息,着力化解矛盾,构建主流舆论引导圈,促进舆情向良性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当教育者在课堂上发现学生对某一社会事件的观点呈现出背离正常价值观念的倾向性言论或行为时,要利用课堂和社交网络对该社会事件加以分析产生的缘由以及思想舆情的合理成分,利用网络厘清学生的不恰当舆情情绪,展开教育者和学生的对话,剖析学生群体偏离舆情正常方向的原因,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信息支撑和正确观点的合理性分析,以及平等的沟通互动,能够有效缓解学生群体对该社会事件的不正确舆情导向和紧张担忧情绪,从而引导正确的思想舆情方向。
(二)完善网络舆情生态综合治理体系
面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的高校学生而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其思想舆情的引导要立足于网络环境的实际状况。高校和各级政府要协同联动,建设完善的网络舆情生态综合治理体系[3]。同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学生思想舆情的有效引导要依靠完善的网络舆情生态综合治理体系来保证。高校和各级政府要重视网络空间生态的综合治理,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关键任务,划分主体责任和具体范围,并纳入到目标考核体系中,以制度建设为有力切入点确保高校学生的网络舆论环境积极健康。主动适应新媒体发展的趋势,提升官媒的传播力和公信力,整合传播渠道,推动互联网治理从以管为主到管用结合的转变,规范网络行为,维护网络秩序,净化网络环境,维护高校学生群体的思想舆情的正确导向。同时,高校可在学校党委宣传部的领导下,专设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办公室,专门负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工作的协调推进,制定完善相关制度,配备专职人员对本校学生群体的社交平台进行监测,推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网络舆论疏导。3
【参考文献】
[1]王鹰:网络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挑战和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16年第2期.
[2]吕丹:疏导方法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3]唐登蕓,吴满意: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价值、逻辑与改进[J],思想教育研究,2018年第8期.
作者简介:
张航(1994—),男,四川成都,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1] 王鹰:网络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挑战和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16,(2)
[2] 吕丹.疏导方法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14,(1)
[3] 唐登蕓,吴满意: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价值逻辑与改进[J],思想教育研究,2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