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教育学院第二附属中学 350013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环境问题愈发突出,生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中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翁,需要具备生态安全素养,才能更好地认识和保护环境。哲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学科,可以为中学生生态安全素养的培养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本文尝试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教学中生态安全素养的有效渗透,以生态安全教育的内涵为切入点,再以此为基础研究高中生生态安全素养现状、生态安全素养在哲学教学中的融入方法,为后续具体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生态安全素养;教学方法
引言: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是统编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括总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三大部分,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形成,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的培育。随着《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纲要》(试行)颁行、应用,《哲学与文化》教学内容更趋丰富,生态安全教育逐步融入其中[1]。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必要分析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教学中生态安全教育的融合方法。
1生态安全教育的内涵分析
生态安全是指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完整情况。是人类在生产、生活和健康等方面不受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等影响的保障程度,包括饮用水与食物安全、空气质量与绿色环境等基本要素。生态安全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是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坚固基石,是国土安全的重要屏障,是资源安全的重要基础。生态安全教育的基本内涵在于整体性、长期性、实践和理论的并重。整体性是指该教育工作应与思想教育、文化教育等内容融为一体,不能割裂开展。长期性是指生态安全教育应持续在学生学习的全周期内。而实践和理论并重,不仅强调要通过学校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学习生态安全教育内容。同时要开展实践教育,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实现知识的运用和有效实践,提升其对生态安全教育的认知深度,保证教学和学习成果[2]。
2高中生生态安全素养现状
生态安全素养:是将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等知识、技能转化为生态文明行为的一种内在品质,其核心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种价值取向。是否具备生态安全素养是衡量有效生态安全教育的标准之一。现状上看,高中学生生态安全素养主要依赖校园教育形成,以教师课堂教导为主,学习方法单一且践行不足。大部分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有所了解,内心逐渐形成生态文明意识,对生活中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事件或行为有所耳闻,但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本质认识深度不够且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对解决这些问题的历史必然性、必要性、迫切性认识不足,需要加大对中学生资源环境国情教育和生态意识培育的力度,增强青少年对环境的忧患意识,引导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3生态安全素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教学中的融入
3.1创新教学方法 融合生态安全素养
教学方法的创新,有助于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教学中生态安全素养的有效渗透。教师应设置增强学生生态安全的教学情境,精心设置教学议题,引导学生摆正保护自然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安全理念进学生头脑的问题。如在讲授辩证法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设置以湿地公园保护与开发为议题,通过课前了解湿地资源,体悟共生关系,进一步得出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展示新旧照片,了解湿地前世与今生,看到发展观的普遍性,揭示发展的实质;通过制作闽江河口湿地的病历信息,小组合作会诊闽江河口湿地诊断证明书,为闽江河口湿地的“病症”开出有效“药方”。学生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中,揭露出人与自然、湿地公园保护与开发的矛盾,用矛盾分析法、系统优化方法等去解决实际的问题,辩证的看待生态安全,形成对生态相关的系统、客观认知,有助于转变思想观念,增强生态危机意识,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又提高生态安全教育的实效。
3.2科学布置作业 推进生态安全教育
在教学中,还应关注作业环节,以更科学的方法,使生态安全教育的渗透灵活有效。如教师在讲授方法论的基本含义后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对身边的人和事物进行观察,也可以对电视资讯、媒体信息进行筛选分析,重点为生态工作相关,给出符合方法论基本内涵的生态工作要素。学生通过对《人与自然》、《国家地理》等栏目的分析,发现生态环境保护本身是人们对生态破坏的认识、改造活动,契合方法论的一般理论特点。无论学生发现了何种方法论、生态安全相关元素,教师均应给予肯定,并鼓励其讲出发现、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在此过程中进行的思考,也能进一步加深其对方法论的理解、提高生态安全教育质量,培养中学生生态安全意识以及与此相应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将课堂教育与德育有机统一。。
3.3开展实践活动 延展生态安全教育
生态安全教育重视理论和实践并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教学中积极寻求实践教育,实现生态安全教育的延伸,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责任感和行动能力。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组织社会调研等方式,如到周边湿地保护公园、森林保护站、水文监测站等处,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也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和破坏,引导学生了解生态环境发展的规律,从而形成尊重自然的价值观,这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这也是培养生态安全素养的核心要求。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教学中生态安全教育的渗透,教育成果落地生花。
结束语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教学中生态安全教育的渗透具有其必要性,应予以更多关注和重视。中学生生态安全素养主要依赖校园教育形成,学习方法单一且践行不足。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教学方法创新、作业布置的科学化以及实践活动,使生态安全教育能够更深入的开展,以期实现素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建伟,侯捷.生态安全问题研究:焦点与展望[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2(03):79-86.
[2]赖林云.化学实验教学中融入生态安全教育的探讨[J].当代化工研究,2019(01):30-31.
[3] 田莉莉. 浅谈哲学教学中生态文明素养的培养[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20(1):188-189.
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2022年福州市中小学德育研究课题“高中政治《哲学与文化》教学中学生生态安全素养的培育研究”(课题编号:FZDY202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