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金课”建设的逻辑理路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10
/ 4

新时代“金课”建设的逻辑理路研究

刘志刚

重庆三峡学院 重庆 万州 404020

摘要:理清内涵是研究金课建设逻辑关系的前提条件。金课建设的逻辑起点、逻辑内核和逻辑目标反映了新时代金课建设的方法、步骤、路径和次序。作为高质量课程,金课是以课程作为基础和发力点,即金课建设的逻辑起点;在“两性一度”的基础上,有高度、有难度、有深度、有创新是金课的关键特征,也即金课的逻辑内核;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高阶性学习则是金课的逻辑目标。

关键词:新时代;金课;逻辑;内涵

一、金课的内涵

“金课”一词最早于2018年由教育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强调大学教育要淘汰不认真、不用心、低阶和陈旧的“水课”,建设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尽管明确了其“两性一度”的典型特征,但教育部并没有文件给“金课”一个确切的定义,更没有明确其内涵与外延。确定一个学术概念的内涵必须先明确其定义,多数学者认为“金课”就是一流课程的同义语,但其确切的定义迄今仍有争论。从字面上看,“金课”的“金”是一种形象的形容和比喻,意为“高品质的”、“优等的”、“一流的”,作为定语修饰“课”。因此“金课”就是指先进的、一流的、优质的课程。而从课程属性与分类的角度看,“金课”既不属于横向也不属于纵向的课程分类,而是一种课程质量的标准和判断。【1】因此,“金课”的概念具有较多的政策属性。而政策属性具有主观性、灵活性和时效性的特征。主观性体现为国家教育治理的战略意志,时效性体现为新时代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时期,灵活性主要反映为不同人对“金课”标准、概念有不同程度的理解,“金课”的建设也有不同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存在一定的变通性。由于内涵反映事物相对稳定的内在特征和本质属性,因此纯粹考察“金课”的政策属性而忽略其历史背景,难以理解和把握其内涵。“金课”是在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发展方位下,国家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推动教育内涵发展的基本要求。“新时代”无疑是金课出台最重大的历史背景。新时代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走向由富变强的时代。【2】课程是教学的重要载体,是人才培养关键渠道,人才又是引领国家发展的第一动力。因此,国家的由富变强离不开人才,人才需要培养,教学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教学又必须依靠课程。这是新时代“金课”建设的基本逻辑。“金课”虽属于教育最微观的课程问题,解决的却是教育最根本的问题,即培养什么样的人。“金课”建设为新时代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不仅解决了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还明确了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这是“金课”最本质的特征。

二、金课的外延

金课作为一种高质量的教学资源,以其丰富的内容、精细的设计、多样化的策略和科学的评价而受到广泛关注。除了其内涵方面的特点,金课的外延也是其优越性的重要体现。金课的外延反映了其应用范围和教学形式的扩展和拓展。

首先,金课的跨学科和跨专业应用是其外延的重要方面。金课不仅可以在某一学科或专业中进行应用,某些金课还可以在多个学科和专业中进行应用,实现跨学科和跨专业的知识交流和共享。这些金课本身就具有跨学科的内容体系和研究框架,从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不同学科和专业之间的联系和交互,沟通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如物理化学、运动医学等。跨学科应用促进了不同领域的知识创新和产业融合,对于推动金课在跨学科交流和融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有重要意义。

    其次,线上和线下结合是金课外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金课既可以在线上进行,也可以在传统教学环境中进行,也可以实现线上和线下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策略的结合和共享。线上课程满足了金课的开放、共享属性,而线上和线下的结合则能进一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既体现了线下交流的直接、准确和无障碍性,又能利用丰富的线上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同时线上教学突破时空限制,体现了教学过程的便利和灵活性。

第三,金课的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应用反映了金课外延的重要属性。金课的应用不仅局限于高等教育领域,还可以在中小学、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教育中进行应用,实现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的共享和开放。这种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应用能够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资源的共享,提高教育服务的普及度和覆盖面。

二、金课的逻辑起点

课程建设是金课建设的起点和发力点。⼴义上讲,课程就是学校为实现其培养⽬标⽽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由此可以看到,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手段,而课程建设则是关键,是新时代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推动教育内涵发展的起始,是教育的微观小问题解决国家宏观大战略的发力基点。【3】

首先,把课程育人摆在首位。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是教育育人的核心。课程育人,是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途径。任何一门课程都包括独特的知识框架体系和对知识的思考与行为方式,并通过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机制潜移默化的发生作用,表现在知识获取过程中伴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左右学生的价值导向。价值导向是课程育人的核心内容,是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的关键,也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和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第二,夯实课程基础。课程基础是影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基本知识要素。是培养学生基本能力与基本素质所必须的知识结构,也是学生继续学习、深度学习、提高核心素养继而培养创新能力和高级思维的重要支撑。由此可见,金课虽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特点,但脱离课程基础去建设金课,其高阶性无异于空中楼阁,也很难想象在没有坚实的基础上搞创新,更无法向难度发起挑战。因此夯实课程基础是金课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不需要任何前提条件的逻辑起点。

第三,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核心素养即学生受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学生对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需求的综合,是学生在培养过程中的产生的体验和领悟。它指向教育的过程,而非教育的结果。课程作为教育的主要手段和载体,对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从外延上看,“金课”就是能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课。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与金课的建设任务和方向有统一性。因此,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可以帮助进一步明确金课的价值导向和建设标准,深入理解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增加金课的质量和含“金”量。

三、金课的逻辑内核

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即“两性一度”是支撑金课的核心特征,是金课有别于“水课”最典型的标志,是金课建设的逻辑内核。【4】金课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提升教学效果,也不是把原有的“水课”进行华而不实的装饰或局部改良,更不是脱离学生和教学实际一味的追求高、新、难的课程。金课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一切均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围绕“两性一度”的标准,通过探究式、互动式、启发式教学及教学模式创新,及以学生素质和能力发展为出发点的课程设计,使课程内容学之有用、学之有趣、学之有效,从而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提升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一是要“高”。“高”是指金课建设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要站得高、望的远,契合国家建设和时代发展的需要,而不是把眼光仅仅局限在纯粹的、狭隘的课程建设上。金课建设在有高度的同时也必须下接地气,把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实践历练牢固的与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联系起来,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在“高”的基础上站得稳、站的牢,同时让金课的建设方向更明确,目标更清晰。

二是要“难”。有一定难度是金课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指课程内容和问题答案不是可以随便信手拈来,而是要经过深入思考才能理解和解决。难度不足是当前很多大学课程存在的突出现象,也是“水课”的典型特征。知识的获取过于简单和容易,学生思维得不到锻炼和开发,这种唾手可得的习惯化学习方式容易造成学生的思维懒惰,久而久之造成学生不愿思考、不会思考甚至不能思考的情况。这对于培养高级思维和创新有着极大的伤害和破坏力。所以金课必须要有一定难度,进而锻炼学生脑力,促进脑的灵活性和大脑开发,并为课程的深度学习做充分准备。

三是要“深”。“深”是指金课的内容体系要体现知识的纵向发展、纵向联系和纵向层次关系。知识的纵深是金课高阶性的体现,没有深度的知识加工很难追求本领域内的高、精、尖。因此,金课要体现一定的深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才能引导学生去“钻研”。有“钻研”才有可能把握和引领学科前沿,才能掌握高、精、尖。内容简单、肤浅和深度不足亦是影响金课建设的突出问题。有深度的内容同样需要动用脑力思考,而难度不足造成的思维懒惰行为同样影响知识的深加工。因此金课的深度与难度是相辅相成两个特征,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四是要“新”。“新”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课程内容要体现学科发展的前沿,让学生了解当前学科研究的发展动态和学科建设的关键;其二是课程设计要有创新,教学内容和过程的安排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中心,发展学生高级思维。“新”体现了金课的高阶性和创新性,是金课的重要特征。“新”亦是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深入学习动机的关键,更是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的契机,进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金课质量的重要观测点。【5】因此金课必须在“新”上下功夫,与新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对接,对内容陈旧、技术过时、思路老套的“水课”进行脱胎换骨的革新,使课程内容新颖以贴合时代需要、课程理念先进以服务时代背景、教学方法灵活以与时俱进,处处体现新时代的鲜明特征。

四、金课建设的逻辑手段

金课建设需要把有限的力量聚焦在关键举措上。关键举措即在金课建设过程中,需要采取的一系列关键措施,是金课建设的基础和保障,对于金课的实施和推广至关重要。因此找准并抓住关键举措,是金课建设的重要逻辑手段。通过充分考虑和采取这些关键举措,可以确保金课的建设质量。可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目标定位明确。金课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明确课程目标,确定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只有明确了课程目标,才能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科特点、年龄特点和学习差异等情况,科学规划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6】确定课程目标首先要明确课程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衔接关系,以便确保这些要求在课程中得到体现;其次要对学生的特点、社会的需求、学科的发展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才有可能确定行之有效的课程目标。

第二,优化和精细的教学设计。金课建设需要通过不断优化和精细化的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学效果。总体上要把握以下几点:首先,教学设计要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学的流程要体现知识之间的逻辑;其次,教学活动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第三,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熟悉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抓住重点突出难点统筹安排教学内容;第四,教学过程具体、教学问题明确,抓住课堂生成的问题进行拓展,有效启发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具体来说,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时间、评价方式等方面,确保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做到最优化和精细化。

第三,多元化教学策略。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不同形式和方式的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学习风格。包括讲授、讨论、实验、案例研究、课外阅读、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多元化教学策略对于提高教学效果、丰富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适应不同学生需求具有重要作用。

第四,信息技术支持。即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可以利用网络课堂、智能化评价系统、学习管理平台等信息技术工具,实现课堂教学资源共享、学生作业批改自动化、学习过程监控等功能,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教学信息化对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促进教学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五,评价体系完备。完备的评价体系是金课建设质量的重要保障。建立科学完备的评价体系,既体现评价的统一标准,又能反映不同维度、不同方面、不同水平的分层评价。既能量化评价,又能进行质性评价;既能反映课程教学的基本情况,也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水平;既能激励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也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完备的评价体系不仅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之处,还能够为金课建设提供有效的反馈和指导,帮助教师和学生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7】

五、金课建设的逻辑目标

金课建设的逻辑目标就是要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高阶性学习。有研究认为,高阶性是影响个体学习和思维发展的核心因素。【8】高阶性从目标站位的角度出发,融合了知识的深度、难度与广度,【9】是引导学生进行高阶学习、获取高阶知识、发展高阶思维和培养高阶能力的基本特性。因此,高阶性通常被认为是金课最关键的特征,在“两性一度”中居于核心地位,是金课建设的主要抓手和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达到金课标准最重要的逻辑目标。金课不仅要求课程的质量达到高标准,更重要的是承担着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任务。金课的标准和质量都服务于培养高质量人才。培养高质量人才是金课建设的目的和初衷,所以必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独特性和整体性,【10】是知识主动的发现者、探索者,这是在高阶学习中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内在依据。表现在教学互动过程中,充分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潜能,尽可能给学生多留一些思考时间,多留一些自我表现的机会,多一些体验微小成功的愉悦。自信就是源于一系列微小成功的积累。通过一次次微小的成功体验,在学生逐步建立学习自信的基础上,适时的过渡到高阶性学习。让学生很自然的接受具有一定深度、难度、广度和最前沿的内容,这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高阶性学习是金课建设的逻辑目标但不是逻辑终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养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因此,金课建设绝非阶段性任务,而是应成为高校的常态化存在。这是全面振兴本科教育的必由之路,是深入理解和贯彻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实现民族复兴、赢得国际竞争的根本保障。

六、小结

金课建设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推动教师职业发展和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以及推进教育公平和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的意义。不仅体现了新时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适应和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趋势的必要手段之一。理清金课的内涵、明确其外延是金课建设的前提;洞悉金课的关键特征、抓住课程建设的根本是金课成功的核心,落实金课建设的关键举措,紧盯金课建设的目标是保障金课质量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汤晓蒙,何昕,杨婕.有关“金课”概念的省思[J].高教探索,2020(10):67-72+87.

[2]耿百峰.论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里程碑意义[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3,24(02):49-53.

[3]张锋.新时代高校思政“金课”建设的价值导向与实践路径[J].教育观察,2023,12(10):85-88.

[4]张开富,李卫卫,陈华胜.行业特色高校“金课”建设理路与实践路径[J].高教学刊,2023,9(12):15-19.

[5]丛培欣,崔爽,陈孟泽.新时代“两性一度”高职线上“金课”应用模式整体构建的研究探索[J].牡丹江大学学报,2021,30(09):61-65.

[6]潘莹,胡立坤,耿葵花等.基于OBE理念的课程目标达成度综合评价模型构建与应用[J].高教论坛,2023,No.281(03):32-35.

[7]王玉洁.基于开放教育学习质量提升的教学评价优化策略[J].高教论坛,2023,No.282(04):28-30.

[8]汤智,计伟荣.金课:范式特征、建设困局与突围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 2020(11): 54-59.

[9]柳宏.三度淬炼熔铸课程高阶性[N].中国教育报,2019年05月20日第6版

[10]王宏娟,王凡,古同男,徐世明.生物化学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教学实践研究[J].基础医学教育, 2021, 23(11):771-774.

作者简介:刘志刚,男,1977年生,河北人。在读博士,重庆三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教育评价。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2SKGH344)

重庆三峡学院教改一般项目JGYB2101

重庆三峡学院研究生教改项目XYJG2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