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棣县城乡水务发展服务中心 山东无棣 251900
摘要:水资源供需、实现水资源合理循环利用是当前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基于2011—2020年某统计数据,重点分析人均水资源承载力、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盈亏变化趋势。结合各产业人均用水生态足迹进行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体系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水资源利用常年呈生态赤字状态,生态赤字状态近几年已有所缓解。构建水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可从“水源→取水→净水→排水→水处理→回用”流程展开,再生水回用阶段应综合考虑区域实际情况,根据各产业用水生态足迹统筹分配再生水中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的比例,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
关键词:水资源;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循环利用
引言
生态环境建设的核心命题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包括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使用、保护与开发,同时也包括如何在确保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基础上,强化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形成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直接影响到生态环境建设的具体情况,在我国发展的初期,存在着以资源损耗为代价推动发展的问题,严重影响到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同时也影响到生态环境建设的具体进程。党的十八大以后,基于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进一步强化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力度,我国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要求以转变经济发展结构、打造高质量经济体系为依托,协调好社会发展、自然生态保护的关系。
1水资源循环利用重要性
目前我国解决水资源短缺难题的根本途径有以下几种:一是节约水资源使用,构建节水型社会,提高我国水资源使用效率。目前我国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在水资源利用率领域有待提高。特别是在工农业领域水资源利用系数普遍偏低,用水损失量较大。因此在节约用水方面,我国存在巨大潜力,但是尽管节约用水的潜力如此之大,限于其对使用者的主观能动性要求较高,全民节水意识与观念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浪费水资源现象还很严重。二是针对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特点,合理调配。我国水资源具有总量大,人均少,分布不均等特点。在国家高度重视及正确领导下形成的“四横三纵”格局,实现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但是这种途径投资大、工期长、难以满足不同地区的用水需求。三是水资源循环利用,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效率。当今社会,世界性的水资源缺乏和水质污染都会引起全球缺水。增加水资源的使用率,进而节约水资源才是有效处理这一问题的重中之重。工业用水占用水量的70%,而工业企业实现节约水资源的主要措施就是循环水利用这一技术的发展。因此要想有效的控制水资源浪费,必须要从工业冷却水的循环利用出发。
2水资源生态足迹的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
2.1科学合理的土地规划
通过对土地资源的规范化管理,制定明确的土地分类使用规划,以有效解决目前土地资源的混乱局面,实现土地资源的法律规制,并强化有关部门的治理。其次,要妥善处理好山与水的关系,并在规划和发展中突出林业生态建设的作用;按照地域划分的方式来确定规划林业建设的目的和内容,据地域实地情况,在河源地区,尤其是在高原地区,应重点建设水源涵养林;在泥石流和泥石流多发地区,要以减少灾害为主,建立具有良好根系的土壤保持林;在黄土高原及干旱较少的区域,要注重保护土壤,合理选用节水型树种,并在一定程度上建立水土保持林;对石质土壤,应建立水土保持林,以保护、增厚土壤为重点;在水源充足的湖泊、沼泽地区,要以减少水分为首要目的,选用高蒸发、高散射的树种进行造林。
2.2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制度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污水资源化的全面实施,要有健全法规政策制度的支持和保障。虽然我国制定了关于污水处理的法规制度,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完善之处。对于污水资源化、循环利用,国家有关部门要出台更完善的政策和法规来管控,构建城市污水循环利用法规制度。国家要明确规定污水循环利用的准则、水质要求等,让污水循环利用有法可依、有制度保障。同时,大力支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等,发展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并完善技术标准体系,为再生水资源的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2.3加大水危机的宣传和教育是关键
水资源问题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生存。污水资源化是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可使城市对新鲜水资源的需求量减少,同时作为城市一种新水源,减轻或避免了远距离输水和高价购买水资源等所带来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大大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减轻城市水环境的污染负荷,达到保护或改善城市水环境的目的。污水资源化不仅技术可行,且经济合理,有着巨大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然而在我国,污水资源化对于决策者和管理者来说也是新概念,认识水平的提升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都需要一个过程。公众对污水回用有所顾虑,主要是担忧已处理污水可能会对其身心健康造成影响。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大力宣传污水资源化有关知识,组织公众对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和供水设施进行参观等活动,以增加公众对污水资源化的理性认识,使人们认识到污水资源化及其利用是安全的,从而消除公众疑虑并促使其积极支持污水的资源化利用。
2.4号召全社会各个行业参与节水行动
要实现对水资源的保护,必须号召全员参与,积极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积极参与保护水资源的行动中。为此,首先应当通过多样化的措施,加强“节水”宣传,提高影响力,使人们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用水危机,充分认识到节水、护水的紧迫性,树立科学、正确的资源保护意识,改变不良的用水习惯,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与与此同时,应当将这一理念在相应的工业、农业领域进行宣传推广。鉴于当前的用水中,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是最大的几个领域,在具体的生活中,积极引导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合理利用水资源,在家庭生活、公共领域等方面重视节约用水。另外,还应当持续规范生活污水的排放和管理,能够将节约用水的理念贯穿于各个领域,进而让生态环境建设和水资源的保护及利用措施走出最坚实的一步。
结语
循环利用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可从水源保护、节水净水、污水收集处理后回用、雨水资源化利用等多维度出发,根据区域水资源分布和用水特征因地因时制宜地选择雨污水处理技术、标准和再生水回用去向。再生水应优先回用于生产、生活用水,兼顾生态用水,具体比例可根据各产业人均用水生态足迹确定。通过科学用水、技术节水加强水资源各个环节的循环利用,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李宁,张建清,王磊.基于水足迹法的长江中游城市群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协调发展脱钩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11):202-208.
[2]张杏梅,翟琴琴.基于水资源生态足迹的陕西省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分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21(10):21-26.
[3]李晓格,张颖,单永娟.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模型的榆林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J/OL].干旱区研究:1-11[2022-09-13].
[4]李珊珊,马海良,侯雅如.北京市城镇化与水资源系统的动态耦合分析[J].人民长江,2018,49(1):60-64,74.
[5]王建华.生态大保护背景下长江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思考[J].人民长江,2019,5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