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立意背景下的地理学科备考策略初探——以高考地理全国卷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06
/ 2

素养立意背景下的地理学科备考策略初探——以高考地理全国卷为例

郑 ,健

(自贡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四川  自贡  643000)

     摘要2022年全国高考尘埃落定,全国卷地理试题贯彻素养立意理念,以真实情境为载体,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关注时事热点,突出辩证思维和综合思维,注重考查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试题较好地落实了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导向教学的目的。教师深入研究高考试题的特点,准确把握命题趋势,可显著提高备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素养立意;地理学科;备考策略;初探;

一、高考(全国卷)地理学科备考中的困惑

1.“教考分离”现象较严重

2019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对高考改革提出了“一核四层

四翼”的总要求,自此,高考命题指导思想逐步转向素养立意。全国卷地理试题则趋于以真实情境为载体,设置复杂地理问题,考查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试题难度较大,每次考试后,考生们都发出这样的感叹:“学的都不考、考的总是新的,新的都不会”,究其原因,就是高考命题已经转向素养立意,而一线教学仍然侧重于知识的传授,教学重点与高考命题趋势有较大差距。

2.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够精准

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文件明确了课程标准在高考改革中的重要地位,老师们也深知其对教学的重要指导意义。然而课程标准是对教学要求的一种高度概括性表达,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理解。例如课标“1.4通过野外观察或者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必修一,2017版2020年修订)。对于这条课标就存在明显不同的解读,识别3~4种地貌,是较大尺度的几种地貌,如流水地貌、风力地貌、冰川地貌等,还是较小尺度的几种地貌,如冲积扇、雅丹地貌、喀斯特地貌等。由于教师对每条课标的要求理解不够精准,导致教学过程也就千差万别,教学效果参差不齐。

3.地理学科备考方向难以把握

由于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使得解答一道试题往往需要运用多个知识点、多种思维方式,甚至还要用到生产生活常识以及其它学科的知识。如2021年全国甲卷“珊瑚礁”试题,不仅考查珊瑚礁的发育过程、海平面的升降,还考查了珊瑚礁形成的地理环境。这组试题就无法明确界定考查了哪些具体的知识点,只能说考查了地质过程、地理环境整体性等大概念,全国卷地理试题这一突出特点,使得地理学科在备考过程中无法确定哪些是必考点,哪些是常考点,备考的重点和备考的方向难以把握。

二、高考地理全国卷的特点

1.试题情景新

全国卷地理试题情景一般源于生产生活或者学术研究,教材上基本没有出现过。如2022年全国乙卷“洪水过程”试题,图中“洪水曲线”很新颖,判读难度较大,但也是解题的关键。该组试题以两次洪水过程曲线为载体,深入考查地理过程、地理联系和地理差异等必备知识,有效测试了学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再如,2022全国甲卷,吉林、河南两省“秸秆变肉”工程试题,其情境来源于新闻素材,并紧密结合国家大政方针,具有时间新、内容新、理念新等突出特点。

2.设问“切口小”

全国卷地理试题设问“切口很小”,探讨的地理事像空尺度比较小,影响因素复杂,解答难度较大。如2022年全国甲卷“杭盖草原”试题,第10小题设问:“相对于周边坡度较大的草原,杭盖草原的缓丘牧草生长更好,是因为缓丘上”,该题选择缓丘上牧草生长好这一“小的切口”进行探讨,深入考查相关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切口越小,意味着用宏观尺度的规律就难以解释,考虑的因素也就越复杂、越具体。

3.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困难

地理试题图文材料较多,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困难,特别是人文地理,解题信息基本都隐藏于情境材料之中。如2016年全国丙卷“K企业在美国建纺纱厂”试题,该题创设认知冲突:纺纱企业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但其却在劳动力价格高的美国投资建厂,而且将产品运回国内加工。该题设置的情景与教材所呈现的观点明显不符,如果仍然用一般的规律来解答,就很难回答正确。解答该题就需要从较多的文字材料,获取和解读关键信息,才能选出正确答案。

 4.综合题答案简洁专业

全国卷地理综合题的答案字数一般都不多,但基本都需用学科术语进行表达。例如2021年全国甲卷37题第2小题的答案:“冲积平原草原茂盛,故山坡的沙和粉沙物质主要来源于冲积扇。该地区春季多大风,冲积扇地表干燥,地表沙粒被风吹起,风沙流沿山坡爬升,到达一定位置后风速减慢,携沙能力减弱,沙和粉沙沉积在山坡上”。本题赋分为8分,然而答案逻辑清晰,语言简洁,使用了地表干燥、爬升、携沙能力等地理学科专业术语,对学生的表达能力要求很高。

三、高考全国卷地理学科的备考策略

    1.认真钻研课标,找准备考方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由此可见,课程标准是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高考试题都能全面、准确地体现课标的要求。如2016年全国卷Ⅰ“贝壳堤”试题,2018年全国卷Ⅰ“河流阶地”试题,2022年全国乙卷“洪水曲线”试题,这些试题依据的课标是“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2017版2020年修订)。因此,备考过程中要举全备课组之力,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全面准确理解其内涵,并把课标要求精准融入到复习备考之中,从而提高备考的针对性。

    2.创设真实情境,提升核心素养

目前高考试题的命制对“情境”非常重视,可以说“无情境,不命题”,这既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教育部考试中心史辰羲指出:“情境创设影响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策略与表现,关系到“四层”考查内容和“四翼”考查要求的实现,对考查和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关键作用”。如2022高考乙卷地理“我国某海滨城市海陆风” 试题,这组试题为结构不良的真实情景,影响因素复杂,解答该组试题需要很强的信息获取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但日常教学中主要讲授的是一些原理性、规律性的知识,如“山谷风”、“水循环”、“地壳物质循环”等等,真实情景的创设严重不足。要改变这一现状,就需在教学中多方收集地理信息,创设真实情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探讨和解决地理问题,经过长期积累,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

    3.做实集体备课,拓展地理课堂

地理教师常有这样的感受,那就是“见多识广”的孩子地理思维和地理成绩都比较好,那是因为这些孩子广博的见闻有利于对试题中真实情景的理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进行相应的拓展,比如补充与高中地理相关的生产、生活常识,探究当前国际、国内的热点地理事件,使学生具有广博的地理知识和开阔的地理视野。课堂拓展就需要整合备课组力量,集中进行课标解读、教学设计,分工协作进行地理信息收集、资料筛选、试题命制、试题解析,只有把这些工作落实到位,课堂拓展才能起到实效。

4.精心筛选试题,深度剖析考点

通过“洪水过程”试题可以看出,近几年全国卷地理试题侧重于从情境材料中选取一个“小的切口”,深入考查地理过程、地理联系、地理差异等,如2018年全国卷Ⅱ“汾川河流域多次洪水”试题,2021年全国甲卷“祁连山西段冲积扇”试题等。对这种“小切口,深挖掘”的考查,受教学时间和情境材料的限制,常规的课堂教学是难以应对的。如何突破这种“小切口、深挖掘”的考题呢?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通过练题、悟题、讲题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核心素养。教师要精心选题,学生要认真练题、悟题,教师再进行深度评讲,经过反复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综合思维能力一定会显著提升。

综上所述,要有效应对地理全国卷的命题特点,提高备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除了上述策略外,还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课后辅导,加强规范化训练,只有多管齐下,综合用力,才能取得复习备考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钱云平等.黄河下游河道冲淤变化对洪水水位~流量关系的影响[C].第十四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2000.06.

[2]马子普等.河床冲淤演变的绳套曲线规律研究[J].泥沙研究2020(5)1-6.

[3]史辰羲. 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地理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J].中国考试201912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