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传统园林营境手法在中小型博物馆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云浮新兴惠能博物馆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05
/ 3

岭南传统园林营境手法在中小型博物馆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云浮新兴惠能博物馆为例

陈盛德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引言

    岭南地区北靠南岭,南临南海,地域辽阔,以丘陵和山地为主,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独特的地理特征和气候条件。岭南传统园林是起源、发展、壮大于岭南地区的历史悠久、岭南地域特色明显的园林。岭南园林与北方园林、江南园林一起形成中国古典园林的三大园林体系1。中小型博物馆是指建筑规模在10000㎡以下的博物馆类型,随着经济繁荣发展及人们对文化传承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博物馆的类型趋于多元化,主题化,博物馆由原来庞大的文化综合体建筑拆分为规模较小、主题明确的专题博物馆,中小型类型博物馆的设计建造成为主流。岭南传统园林是岭南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筑空间与园林空间的处理上有着深厚的积累,对中小型博物馆设计有着较高的应用研究价值和指导意义。

1、岭南传统园林营境手法

1.1空间整体性

    岭南传统园林对于庭园空间和建筑空间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将建筑与庭园空间视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将两者相互割裂,建筑与景观的融合促成了岭南传统园林的空间整体性。中小型博物馆的建筑体量相对于传统博物馆来说,其体量更小,在整体设计中更加强调博物馆建筑自身与周边环境的整体协调性,而不是一味地强调建筑本体的标志性,建筑空间与庭园环境空间的一体化设计成为中小型博物馆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岭南传统园林在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方面具有较好的典范,对于中小型博物馆的整体性设计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1.2空间渗透性

    岭南传统园林讲究不同空间的联系,或是通过框景在视线上取得联系,或者是通过连廊等灰空间进行过渡,不同类型的空间达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渗透关系。空间渗透性作为岭南传统园林的重要特征,在有限的空间中创造出多样的空间体验,对于中小型博物馆这类注重空间体验性的建筑类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中小型博物馆中不应该把各个不同空间相互割裂,应该找到不同空间之间的微妙关系,通过对空间的理解和再组合,创造出独特体验的博物馆空间和整体建筑形象。

1.3 空间逻辑性

岭南传统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三大园林之一,也深受传统造园手法的影响,在空间逻辑性上讲究“起、承、转、合”,注重园林的空间的转接关系,从空间的起始、承接、转折和高潮的序列层层铺开,具有细致入微的空间逻辑关系。余荫山房是典型的岭南园林代表之一,其门厅和入口的廊道是空间的起始,是游园的起始段。通过转折的廊道,生机勃勃的荷花池及深柳堂映入眼帘,视觉由封闭变为开敞,起到空间的承接作用。廊桥和园路是余荫山房的骨架和脉络,通过连廊的引导,将空间做90度的转折,引领进入空间的高潮,玲珑水榭作为空间高潮,成为整个园林空间的高潮节点。余荫山房在有限空间范围内,通过“起、承、转、合”空间序列的融入,塑造了丰富的空间体验。

图1 余荫山房空间序列分析  来自:作者自绘

1.4 空间层次性

岭南传统园林是由不同类型的庭园组合而成,或者是由同种类型但是不同规模的庭园组合而成,这种组合不是简单的拼贴或者堆砌而成,而是通过有机的组合,通过大与小的层次对比,虚与实的层次搭配,主要与次要的层次梳理,从而形成岭南园林的空间层次性。岭南传统园林的空间层次性对于中小型博物馆在建筑空间、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的关系中具有较有意义的参考价值。

2、中小型博物馆设计的空间模式与发展趋势

《建筑设计资料集》将博物馆定位为:供搜集、保管、研究和陈列、展览有关自然、历史、文化、艺术、科学、技术方面的实物或标本之用的公共建筑[2]。当代博物馆的功能趋于复合化,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功能复合、多元体验的文化交流中心和建筑载体。岭南文化本身就是许多不同特质的文化融汇而成的,开放性、融通性和务实性是其重要的文化机制[3]。种文化特性,形成风格独特的岭南园林,对岭南园林和博物馆建筑空间都有比较大的影响。博物馆在日益发展成熟的体系下,呈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2.1 形体小型化

以往的博物馆建筑类型多数是以城市地标性建筑的性质出现,强调其建筑形体和建筑空间的标志性,建筑形体规模宏大,雕塑感强,更多凸显建筑本体的独特性。广东省博物馆是典型的大型博物馆代表之一,以传统宝盒为设计构思,容纳底蕴丰厚的历史经典、传统文化,黑色的建筑外观,宏伟的建筑体量,强调建筑的完整性,是综合型博物馆的典型案例。

随着文化渗透的深入,越来越多元的主题文化和地域文化得到挖掘,其展品收藏偏向专题化,展品规模也进一步减小,博物馆作为重要的建筑载体,其建筑形式也在逐渐往小型化发展,中小型博物馆的建筑规模和体量减小,对建筑本体的地标性要求逐渐弱化,中小型博物馆更多回归到亲人的建筑尺度。除此之外,当代博物馆从以“物”为导向逐渐转变为以“人”为导向,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自身的体验感[4]。松阳诗文馆位于松阳县城西屏街道官塘路,场地为交叉路口的三角形地块,是呈现张玉娘诗文的主题馆,建筑位于成熟的居住区,整体的建筑体量相对较小,以与居住建筑相近的尺度融入到整体环境中,整体建筑小巧精致,得体典雅。

IMG_256IMG_256

图2 松阳诗文馆  来自:DnA建筑事务所

2.2 风格地域化

     博物馆作为重要的文化建筑载体,其建筑风格也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随着大家对于传统文化的传统和保护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博物馆建筑越来越强调地域文化和建筑风格的传承,博物馆的建筑和空间设计呈现地域多元化的趋势。绩溪博物馆位于安徽绩溪县旧城北部,是一个中小型地方文化博物馆,建筑设计充分融合了绩溪地理地形环境和徽派建筑文化,连续起伏的屋顶取形于绩溪周边的山形水系,建筑布局、建筑形体构成和色调充分融入徽派建筑和庭园的风格,打造出一个独具地域特色的博物馆建筑。

IMG_256IMG_256IMG_256

    图3  绩溪博物馆  来自:李兴钢建筑工作室

2.3 空间主题化

随着综合性、大型性的博物馆已经基本进入建设的尾声,全国各地各类主题化的中小型博物馆成为了建设的主要趋势。中小型博物馆根据展品的特征和脉络,其建筑风格和建筑空间趋于主题化,更加强调建筑与展品的协调统一,从之前的“大而全”转向现在的“小而精”,从建筑外观乃至建筑室内空间细节,更多强调建筑与展品的主题联系。位于葡萄牙里斯本的水博物馆,建筑空间以河道为意象,展区设计展现溪流中水的流向和动态,同时结合流线型的展台,地面、墙体和天花板一体化设计,以蓝色和白色为主色调,通过镜面材料的融入,打造一个以“水”为主题的博物馆空间。

IMG_256IMG_256

  图4 水博物馆  来自:P-06 Atelier建筑事务所

2.4 建筑与景观一体化

中小型博物馆的建筑规模相对较小,建筑空间与场地环境联系更为紧密,与大型的综合博物馆相比,中小型博物馆更少去凸显建筑本体的标志性,更加强调建筑与场地的协调性和整体性,建筑与景观一体化设计成为主流的设计趋势。南京城墙博物馆为南京中轴极具历史价值的中华门以东,北侧毗邻内秦淮河,在复杂多元的城市历史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环境中,整体建筑形体设计采用斜坡可上人屋顶的形式,将自然景观立体引上建筑屋顶,高低错动的平台,与场地的历史文化相互呼应,以谦逊的建筑体量融入场地中,实现建筑与景观一体化。

IMG_256IMG_256

图5 南京城墙博物馆  来自: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3、岭南造园手法在云浮新兴惠能博物馆设计中的应用

    岭南传统园林的空间整体性、渗透性、逻辑性和层次性在建筑空间和园林空间处理对于中小型博物馆的设计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云浮新兴惠能博物馆是一个县级主题文化博物馆,建筑面积约为6000㎡,是典型的中小型博物馆规模。

3.1 文化元素的融入

惠能博物馆是以存放惠能六祖相关文化的主题博物馆,惠能是唐代著名的佛教高僧之一。通过对文化背景的研究,惠能博物馆以唐风建筑风格作为整体的设计基调和风格,通过三段式建筑比例控制,舒展飘逸的唐风屋顶的融入,用现代的手法和材料,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建筑形象。结合功能的需求,将建筑形体进行合理组合,左侧设置办公功能,右侧设置库房与技术用房,展览了空间置于主体,三个建筑体量围合成半封闭的庭院空间,整体高度由一层慢慢上升到三层,屋顶重檐层层上升,轻盈飘远,形成错落有致的建筑组合空间,宛如有“重峦叠嶂”之势。三个建筑体量通过敞开的连廊联系,围合成一个完整的空间体系。

53f037b679ef31b22d09cafae85a1df5

图6 功能分析及整体鸟瞰图  来自:作者自绘及自摄

3.2 建筑空间的层次性

惠能博物馆设计中借鉴了岭南传统造园的“起、承、转、合”的空间特点。通过围廊界定空间范围,连廊与建筑主体交相辉映,错动的屋檐此起彼伏,整体的建筑形象初步呈现,是建筑空间的起点。通过连廊进入庭院,半围合的庭院成为空间的承接点,建筑外观完整呈现,在庭院景观的衬托下,长长的连廊引导人进入建筑主体空间。敞亮的门厅空间与两侧的庭院形成了灰空间,是室外进入室内空间的转折点,由室外全开敞空间,渐入开放性的门厅空间,将人引入到较为封闭的展厅空间。随着流线往上,将人流汇聚在二楼展厅公共空间,山水图案的风动幕墙将不远处的惠能纪念堂映入眼帘,真假山水交相辉映,达到视觉空间的高潮。


图7 慧能博物馆的空间序列研究  来自:作者自绘及自摄

3.3 建筑与景观的渗透性与整体性

    博物馆虽然是立面封闭性较强的建筑类型,但是建筑并非独立于场地景观之外的存在,在设计过程中,引入“虚实山水”的概念,将建筑与景观充分融合。在建筑立面上设置山水画形式的风动幕墙,在建筑之外或庭院空间往上看,是一个人造的山水的立面形态,是“虚”山水。站在建筑之内往外看,透过山水幕墙将不远处的惠能纪念堂和山脉映入,共同构成一个人工与自然结合的山水空间。建筑与景观的有机渗透,增加了空间的整体趣味性,同时也串联起了建筑的主要空间,让建筑空间与庭院空间的联系更加整体。

c3393e17f2d0e7148180aeb71221d12

e55b83504bb70575fb803e0a66010f0

图8 “虚实山水”设计图及建成实景图  来自:作者自绘及自摄

结语

布雷克·艾斯金曾说“博物馆是联结艺术和大众的枢纽,陈列和展出艺术作品不失为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但却远远不够”[5],博物馆建筑自身也是一种展品和文化瑰宝。当代建筑理论的不断发展激发大量学者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探索中国古典园林能为当代建筑设计带来哪些新的可能性,以及由园林而生的思维方式或方法论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意义和价值

[6]。岭南传统园林营境手法博大精深,是传统文化和生活在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领域的重要智慧结晶,中小型博物馆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建筑,其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得到充分的重视,岭南传统园林的营境手法对于提升中小型博物馆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充分理解岭南传统园林的精髓,有利于提升中小型博物馆对于传统文化和空间逻辑的体现,增强地域和文化自信,营造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传承的博物馆空间。

参考文献

[1]罗明. 岭南园林空间营造手法在当代岭南博物馆中的借鉴与运用研究[D].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2]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1995.

[3]唐孝祥. 试论岭南建筑及其人文品格[J]. 新建筑,2001(06):63-65.

[4]宋江涛. 珠三角地区当代博物馆设计的地域性研究[D]. 华南理工大学,2012.

[5][美]布雷克·艾斯金著,胡震译. 大规模扩建中的艺术博物馆[J]. 美术馆,第二期.

[6] 支文军.生机:中国古典园林之于当代建筑设计[J].时代建筑,2018(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