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川区人民医院
心脏介入治疗是内科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之外的一种新的治疗技术。随着现代医学水平的飞速发展,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心脏介入治疗已逐渐被患者接受,介入手术具有创伤小,痛苦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心脏介入治疗的护理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的护理有助于患者的快速康复。
一、心脏介入治疗患者护理措施
1、术前心理护理
心脏介入治疗患者易产生紧张恐惧心理,紧张恐惧还会进一步加重出血,对病情控制非常不利。在进行护理抢救时多采取鼓励和安慰性语言,体贴关心患者,帮助擦汗,抚摸让患者相信我们有办法解除不适,消除患者恐惧,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最后要尊重患者和家属的知情权,及时通告介入治疗中出现的病情变化。抢救中护士冷静、沉着,井井有条,忙而不乱,给患者以信心支持,告知注意事项及良好的转归,使其感觉安全、可信赖而积极配合治疗,稳定患者的情绪。
2、术前准备
术前,应准备好手术需要的一些药品以及医疗器械,而且应该常规消毒处理这些医疗器械,帮助术者顺利完成手术。术前备皮不剃毛,强调清洁皮肤,可减少患者焦虑、紧张情绪,并且不增加穿刺处感染率及愈合率。同时,术前应指导患者尽量少吃一些高蛋白、高能量食物,多吃一些易消化、不易产气的食物,避免术后出现便秘。术前2d训练患者在床上排尿,直到患者能够舒适、顺利的排出尿液为止,避免术后出现尿潴留。
3、术中护理
手术过程中应尽可能减少外界噪音对患者的干扰,术中操作时动作力度不宜过大,动作应尽可能放轻柔。术中,需要严密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胸痛、胸闷、心悸等症状,并且做好相应的记录。而且,需要密切观察患者呼吸、脉搏、血压等各项生命体征变化,一旦患者表现出异常紧张、忧郁等情绪,护理人员应及时做好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4、术后护理
1)做好心电监护:监护仪放置于医师操作时易于观察的位置。准备好吸痰器、除颤器、氧气、临时心脏起搏器及各种抢救药品(如多巴胺、阿托品、地塞米松、利多卡因等),对于高危病人,抢救药品可抽吸在针管内,以便于在抢救病人中,做到“争分夺秒”快速地进行抢救。护士协助医生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监测面色、血压、脉搏、呼吸的变化,随时询问病人自我感觉,出现问题及时解决。
2)观察入量和尿量:若无心力衰竭时,应鼓励病人多饮水约1000-2000ml(分5次喝完),以补充血容量,使造影剂快速排出体外,减轻肾脏损害,同时注意观察尿量、颜色及症状并记录。注意观察患者表情,及时提供便器,便后检查敷料是否清洁、干燥,如有污染及时更换。
3)用药护理:术后三天常规抗生素预防感染,一般用青霉素800万单位静脉滴注,嘱病人遵医嘱口服抗凝药物,如阿斯匹林,用阿斯匹林时,要注意观察白细胞水平。
4)穿刺局部护理:一般情况下,用2袋食盐加压伤口4-6小时,如无特殊情况,24小时后去除绷带,盐袋加压时,随时注意盐袋的压迫着力点,随时注意出血情况,嘱病人和家属在打喷嚏和咳嗽时用手按压盐袋,对穿刺部位施加压力,以免突发血压升高引起穿刺部位出血,如发现出血时要重新加压止血,更换敷料,术后卧床48小时,若出现并发症,可适当延长时间。
5)饮食护理:卧床期间做好生活护理和基础护理,饮食宜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不吃鸡蛋、纯肉类、牛奶、豆类等不易消化和易引起腹胀的食物。
二、出院后康复教育
1、科学饮食
心脏介入术后的饮食,需遵循科学、健康的原则。在恢复期的时候要增加热量以及优质蛋白质的摄入,还需要注意维生素的补充,这有助于病情的恢复。但不能够吃太多高热量和高脂肪的食物,也不要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否则的话将会影响术后恢复。
2、适当的运动
心脏介入手术之后,不要长期躺卧或者是静坐,而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的做些运动。规律性的运动有助于保持冠状动脉血管的畅通,对于术后的恢复大有帮助,一般情况下提倡做有氧运动、比如说散步或者是打太极拳,也可以做保健操。
3、调节自己的情绪
手术之后需要注意调节不良情绪,这也是术后护理非常关键的一步。一定要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病情,并且学会控制情绪,不要总是过于激动,也不要过喜过悲。强烈的刺激会使血管痉挛和收缩不利于术后恢复,如果能够做到心胸开阔,保持好心情,那么术后恢复的也会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