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市机关幼儿园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形式,作为幼儿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幼儿教学的重要手段。幼儿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启发、引导、助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游戏过程中,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充分展现自己,释放自己的天性,获得操作体验和情感体验,教师作为支持者+发现者+参与者能将幼儿最大的创造潜能挖掘和开发,实现幼儿的个人价值。那么,教师在幼儿游戏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何有效进实施幼儿在游戏中的经验获取,这就是我们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角色定位的探究,也是幼儿教师在游戏中的自我角色认知,这对我们在幼儿教育工作有效开展是非常重要。
一、幼儿游戏的重要性
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最显著的特色之一。在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游戏是占有特殊地位的重要活动,是幼儿园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方式,是幼儿获得快乐的原动力。而游戏也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形式,与幼儿的生活、学习密不可分,通过游戏活动能促进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社会性和各方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在其著作《儿童心理之研究》中所言,“游戏是儿童的生命”。通过实证性研究,专家发现:玩游戏比上课更能发展孩子的体能、认知和社会性,是儿童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教师观察和了解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内心世界的最佳窗口。
二、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角色定位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是幼儿重要的学习方式。《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游戏是幼儿学习的主要途径”,“游戏对其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幼儿游戏中最重要的一环,教师在幼儿的游戏中扮演着多重角色,那教师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呢?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中获得有益于身心的经验”、“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从这些论述我们可以看到,教师是作为游戏活动的组织者和提供者,但在以往的游戏过程中,教师往往控制性较强,幼儿的游戏活动通常是在教师的高控制、高指导下进行的。如:孩子今天玩什么,什么时间玩,怎么玩,玩到什么程度,均由教师决定,这样的游戏并不是幼儿主观愿望中想要的游戏。孩子们更渴望自主的游戏,自己是游戏的主宰者,能玩自己心中想玩的游戏,在游戏中获得最大的快乐,满足自己的愿望。了解这些,就需要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善指导方法,发挥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特殊作用,让幼儿在游戏中真正获得发展,成为游戏的主人。
例如:针对幼儿游戏中的自发探索与需求,我们近几年所创新的区域游戏,可以实现幼儿自由选择,自主决定游戏的材料、方式、方法、内容以及伙伴,并按自己的方式和意愿进行游戏,教师对幼儿的直接控制程度降低。游戏中我们发现,为了使孩子们的兴趣和需要得到满足,充分发挥孩子们在区域游戏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在组织幼儿开展区域游戏时,我们的角色不在是指挥者,主导者。而是观察者、支持者、评价者。实时的给幼儿鼓励、肯定,及时补充游戏中的材料,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探索能力是我们教师在游戏中角色的新定位。
三、教师应如何介入到幼儿游戏中
只有出自自己内在的需要和兴趣而选择的游戏才是真正快乐的游戏。教师在组织幼儿开展区域游戏前,可以观察孩子们日常活动的情况,如孩子喜欢玩什么样的游戏主题,内容和玩具材料,孩子近来感兴趣的是什么,孩子通常和谁一起玩等。教师根据自己的细心观察和了解,鼓励孩子们自由的去选择自己需要和感兴趣的游戏,从而获得自由选择的满足和快乐。
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教师作为一个观察者,应注意观察幼儿的游戏活动,了解幼儿游戏的意图,能力及行为表现。对观察的游戏行为加以分析,才能决定指导的对象和方式,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促进游戏的开展。如:小班幼儿自我调节活动的能力较差,往往长时间的做一种活动,当“运输工”的幼儿反复装运玩具,累得满头大汗也不知休息,教师观察游戏发现这种情况,应及时帮助幼儿调配活动,建议他去当“交通警察”,坐在岗亭里开红绿灯,从而获得休息。
(一)游戏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指导艺术
1、把握好指导的度
“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活动”、“教师要将直接指导的活动和间接指导的活动相结合”……这是要求教师需要灵活的根据不同的现象,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指导手段,也就是指导艺术。如果以直接指导(间接指导)和被动(主动)两个方面看相关关系,我们发现:教师直接指导得越多,幼儿越被动;反之,教师直接指导得越少,幼儿主动性就越强,自主游戏的目的越能体现。
但是,教师直接指导的过分减少和开放度的加大,也会使幼儿在活动中产生一些过激行为。又因为年龄,经验的限制,游戏内容往往单一,游戏水平不高。所以在游戏中,教师应注意两个极端,一是认为间接指导就是不指导,让幼儿放任自流,认为自主游戏就是让幼儿随意玩,教师无须干预,只要不打起来,在一旁看着就行;二是看到放任自流的结果,矫枉过度而强制介入,追求游戏结果,直接告诉幼儿应该怎么玩,缺乏引导幼儿探索和发展的信心和耐心。
因此,掌握好游戏指导的“度”非常重要,完全直接指导会让幼儿墨守成规,不敢逾越;完全的不指导也会使幼儿无规则意识,形成惟我独尊的性格。
2、把握好指导的时机
在幼儿园游戏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个个幼儿手拿听疹器,注射器或热闹的东擢西扎,或呆呆地坐在桌子后面“坚守岗位”,而教师则不停的叮嘱:“你们的医院干净吗?你们在什么地方打针呀?病人来了你们怎么给病人看病呀?”,教师脚不歇、嘴不停,幼儿看上去似乎很高兴,实际上没有任何权利,只有教师提出请幼儿后面干什么,他们才会去实施。长此以往,幼儿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依赖的心理反而加重。因此,教师要改善指导技巧,既要实现延续游戏的教育目标,又要促进儿童的发展,在把握好指导的“度”的基础上,把握好指导的时机。
杜威的反省思维五步法认为:疑惑是思维的第一步,停留在“是什么”上。发问则表明幼儿自己意识到他的疑惑和他所面临的问题,也表明他在问题解决上的自觉主动的努力,是思维的关键。包括自我发问,向同伴求助性询问和向教师求证性提问,深入到“怎么样”和“为什么”的程度。最后得出解决的方法,达到思维的顶点。这一理论告诉我们,教师的指导前提要深入幼儿,对允许幼儿做什么,怎么做和幼儿可能怎么做有所准备。教师应该抓住契机点,以介入者身份加入,体会,帮助幼儿深入到“为什么”和“怎么办”的层次,并让孩子们进行热烈的讨论,有效的培养了幼儿科学思维的能力。
教师的指导时机也是一门艺术,把握得当,能极大的激发幼儿创造性和自主性,能最大限度实现幼儿的参与计会和个人价值。
3、把握游戏前的引发
要做好游戏前的引发,首先可以从环境入手,为幼儿创设开放的自主游戏的环境,注重环境的暗示性。如,所有的工具:剪刀、服装等都贴上标签,摆放在架子上。有利于幼儿自己取用;提供适当的场地。其次,注意材料提供上的层次和创造性,尽可能提供充足、丰富、可塑性强、多功能性的材料鼓励孩子自己选择,让每个孩子都享有自己选择的权利,让幼儿与材料发生相互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材料的教育功能。最后,教师还可以以引发的方式,从而实现快乐游戏的目的。
教师要做好游戏前的准备工作,必须仔细观察和分析幼儿阶段游戏的表现,了解幼儿是否需要帮助?提供什么样的帮助最合适?明确在活动中的主题地位,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力指导和满足幼儿的需要。
(二)注重游戏中的评价作用,让幼儿体验快乐
游戏评价是教师游戏指导中重要的一环,也往往难以把握。教师应该让幼儿成为游戏评价的主角,多给幼儿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分享游戏时的感受,讨论感兴趣的问题,给幼儿自我展示,相互交流的机会。正确评价幼儿的游戏,教师应该抓住幼儿游戏的本质特点,充分考虑幼儿内在的需要和感受,否则会使游戏失去本身的价值。
首先,应明确游戏评价的目的,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创设和支持每一个孩子在游戏活动中的创造,激发幼儿进一步游戏的兴趣和热情。
其次,要重视游戏评价过程中幼儿的自主性。游戏对于幼儿的魅力,就在于幼儿的自主性可以在游戏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同样,游戏评价也应从幼儿的体验出发,让幼儿成为评价的主体。为此,教师应引导幼儿就游戏情况开展讨论,让幼儿体验和回味游戏过程,帮助幼儿整理和提升游戏中零散的经验,修正错误经验并找出存在的问题,从中促进幼儿的综合能力的发展。
最后,正确处理好幼儿游戏中自由与规则的关系。在评价幼儿游戏时,教师时常会在遵从自由与强调规则之间的动摇,其实规则和自由并不矛盾,如果规则来自幼儿,或者来于外部的规则符合幼儿的游戏心理需要,有利于游戏的开展,那么幼儿不仅能够较好的理解和遵守规则,而且也有利于幼儿游戏规则的指导下更好的在游戏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从中逐步将规则内化为自己行为的一部分,在游戏活动中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教师应该做一个有心人,充分发挥教师在游戏中的指导作用,细心观察、了解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内心世界,尊重幼儿的兴趣和愿望,用幼儿的眼光来看世界,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创造有利的条件来满足幼儿的实际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