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市妇幼保健院 四川乐山 614000
医院治疗的诊疗过程中总有各类情况需要输血急救治疗,但输血急救也存在着危险,以往有很多有些人会因输血感染而加重原有的疾病、或者染上新的传染病,于此才出现了“输血越多,感染风险越大”的说法。,这个说法是片面的,不准确。那为什么会发生输血感染,到底该怎样预防与避免呢?
一、认识输血
输血是指将全血或者部分成分血液通过静脉输注的方式输入到患者血管中,改善患者的健康情况以达到补充患者缺失的血液成分,治疗疾病的目的。对于贫血、凝血功能异常、意外情况严重缺血以及手术严重出血的患者有非常好的疗效。,是临床不可缺少的治疗手段。输血治疗属于将体外血液输入到血管中,操作中从血液采集到输注有很多环节,存在一定风险,不仅可能因血液来源、存储不当、配型差异不合等引起免疫反应或是感染,输血过程血液输注过程也存在很多感染现象的可能。
全血并不“全”,只是红细胞活性很高。全血是没有加工、分离的血液,通常认为全血中含有很多成分,输入的营养也更全面,。但全血并不“全”,反而存在更多不需要的杂质。血液本质属于生物制品,要特殊保存才可维持活性,全血是混合型样品,主要保存红细胞活性,而白细胞、凝血因子、蛋白与细胞因子的活性很难保存下来。血液成分众口难调因而必须要有取舍,全血保存主要指红细胞活性,但同时也失去了白细胞与凝血因子功能。
输血并不是越多越好,它有严格标准。全血输注往往会带来很多的问题:①输入大量的全血,会增加患者血液循环负担。全血中含有的血浆会大大扩种扩充机体内血容量,血容量正常的患者输入较多全血或输血速度较快,容易发生急性肺水肿;心脏功能不好的患者更可能发生急性心力衰竭。②全血中含有好多的很多血细胞碎片,而且全血血浆含有较高乳酸、钾以及钠等,输入全血时,会加重患者代谢负担,甚至引起电解质紊乱。③输入全血不良反应多,同种免疫几率高。人的血型免疫系统很复杂,异体输血尤其是输全血,大量抗原进入患者体内会产生抗体可能引起免疫反应,输血不良反应也多,可能会发生无效输血。
输入成分血可以降低身体代谢负担。成分输血则相对而言更加安全:①患者身体内血容量正常,输入身体需要的成分血不仅可减少输注量,还可降低循环负担,减少急性肺水肿与心力衰竭的发生。②输入成分血,如输入悬浮红细胞,其中含有的抗凝剂血浆中多余的蛋白、电解质、代谢产物等被移去,可降低患者身体代谢压力。③血液成分不同,输注后承载的风险也不同。不同血液成分中携带病原体不同,通过成分输血,可以减少输血感染各种疾病的风险引起的输血风险不同。④一份全血可制成很多种血液成分,可救治不同情况的病人,有效利用血液资源,降低输血治疗费用。
二、输血治疗哪些环节容易引发感染
1、血液中可能存在致病原病原体。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其自身免疫能力与身体素质各不相同,每个人血液中可能含有的致病病原体菌也会不同,虽然血液在采集后会经过血站的多重检测合格后再用于临床治疗,但总是可能存在一些未被检测到的病原体,从而导致经过血液感染。若未认真仔细了解基本情况,输血过程中容易发生感染
。此外,输血感染还可能会因为致病菌发生变化,严重损害身体免疫功能。
2、血液采集、中转、储存、运输过程可能存在污染。血液是在无菌操作的情况下采集的,若其中有任何一个环节处理不当,均容易将外来病原微生物混入血液中。血液采集后的中转、存储和运输过程中,对环境有着严格的要求,如果条件不达标,同样会造成血液的污染。
采集血液过程:采集血液过程中避免血液受到污染,采集前会进行专业的一系列消毒操作,确保无菌进行,若其中有任何一个环节处理不当,均容易将外来病原微生物混入血液中,受到污染的血液输入患者身体中易造成感染。
3、血液中转、出库:医护采集完血液后,需要将血液转运至专门的地方,血液转运需要进行相关检查,如卫生检查、红细胞检查、白细胞检查、血小板检查以及血浆组织占比检查等。若中转过程中储存条件不达标同样会造成血液污染。若血液储存环境没有严格消毒,未做好监控管理,也会造成血液污染。用血单位领取血液时,使用的运血设备、管理人员对血液质量观察核对十分重要。无论哪个环节未达标,都容易造成血液污染,引起输血感染的发生。
43、输血过程可能造成感染。输血技术、输血器具管理:患者输血治疗过程中也会引起输血感染的发生,最常见的原因是器具管理输血器具问题与和输血操作不当中的原因。输血器具要刺入患者血管中,必须要严格消毒处理合格,保证在有效期内,否则可能会造成细菌进入血管内,引起感染。输血操作技术如静脉穿刺过程中未执行标准操作等,也可能造成感染。错误无菌静脉穿刺也可能造成患者体内血液受到污染。
确实,常说“输血越多,感染风险越大”,事实上,输血感染的发生与输血治疗的运用并无任何关系。输血感染是以上几个因素造成的,只有从血液采集、储存、转运以及使用过程中,每个环节都做好管理,才能有效避免发生输血感染。
三、如何避免输血感染
1、正确选择血液的使用。临床医生需要严格控制血液品种选择与输注的指征,非必要不输注血液,没有输血就不会有输血感染。即使迫不得已要输血,也要正确选择血液品种,能少输就少输,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输血计划,减少感染的风险。1、正确判断血液新鲜程度。通常都认为血液采集时间越晚,血液才越新鲜,这是不准确的。血液选择应根据血液使用目的以及实际需求去选择才是最合适的“新鲜”血液,才能实现血液治疗最佳效果同时降低感染的发生。如治疗贫血患者,若对患者输入含较多红细胞甚至红细胞过量的新鲜血液,患者很容易发生严重的红细胞免疫反应,增加感染几率的同时也影响患者身体功能的恢复。此外,如刚采集好的新鲜血液还没做好相关处理,存在病菌的几率很高,若输入这种血液到患者身体内,反而增加感染的发生。因而新鲜血液选择要适合患者的情况,选择已经完成检验的安全血液,才能有效降低输血感染风险,保证输血者的安全。
2、正确采集、转运、储存血液。血站、医院等各个相关机构与部门要制定严格血液管理制度,在血液的全流程管理中,遵守相关要求与规范,减少血液污染的可能性。
前面说提及血液储存不当会引起输血感染,必须正确储存血液,降低输血感染的发生。各个相关机构与部门要制定严格血液管理制度,血液储存过程中必须采取适宜的方法降低感染的发生。如适宜环境下静置血液72小时以上可降低血液中真菌含量,有助于杀灭疟原虫等,有效降低患者输血治疗中发生感染的风险。
3、正确使用新鲜血液。临床上对患者输血治疗过程中,合理正确选择新鲜血液也可有效降低输血感染的发生。临床输血治疗,尽量选择3-7天内采集的血液,血液太过新鲜会存在较多病菌,血液时间太久则红细胞活性降低,输入治疗后存活率较低,最好的新鲜血液是采集3-7天的血液,有利于降低输血感染的发生,也可实现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对患者进行输血治疗时,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输血计划,不同人的血液情况不同,避免发生输血感染,提高输血疗效。
43、管理好输血过程。医疗机构必须制定输血相关的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保证输血器具的安全;医务人员输血技术要定期培训,不断强化医务人员的技术与责任心,提高输血过程的无菌操作能力,避免因操作不当引发输血感染。前面提及输血器具管理与应用是引发输血感染的主要因素,如输血器具感染或无菌静脉穿刺技术不到位等,也会引发输血感染。医院必须加强此类问题管理,输血器具使用中严格消毒与杀菌,并指定责任人。输血技术要定期培训,不断强化医护人员的技术与责任心,提高无菌输血穿刺技能,避免因医护人员操作不当引发输血感染。
血液是生命的源泉,输血治疗可及时有效补充人体缺失的血液,挽救生命。但输血治疗方式不当,可能会造成更多的感染,甚至会能会加重病情。因此,一定要严格控制输血的指征,非必要不输血,同时各相关机构要严格把关,保证血液的质量,输血才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血液污染,输血治疗甚至会能会加重病情。于此,科普输血感染相关因素,提高认识。有了意识,且每个环节严格把控,环环相扣,输血才可以更好地用于临床治疗保障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