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理工大学办公室;2.浙江理工大学组织部;3.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面向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时代需求,充分挖掘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育人元素,做好中华传统礼仪文化教育的实践切入,可以为高校人文素养知识教育提供重要能量。中华传统文化对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三观”、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更好适应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同时,中华传统礼仪文化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思想根源、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本文对“以礼育人”的立德树人推进机制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关键词:中华传统礼文化;以礼育人;立德树人;推进机制
一、中华传统礼仪文化教育融入立德树人的意义
中华民族之所以称之为中华民族,是因为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沉淀。习近平总书记全面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及价值,曾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子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德为本、为魂;礼是德的体现、执行,是一个人智慧道德与自身教养的集中体现;两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所以立德,要立的是以礼之德。“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是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根本。所以树人,要树的是烙上中华传统文化印记的“中国式”的人。而“礼”,正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所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也明确指出,要加强国民礼仪教育,彰显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时代价值[1]。高校作为育人的主阵地、传承和创新优秀文化的基本场所、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阵地,应自觉承担起传承弘扬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的重要任务。所以高校立德树人,就是要把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作为底蕴和养料,形成“以礼育人”的立德树人机制,培养出具有中华精神烙印的新时代中国式青年。
二、“以礼育人”立德树人教育现状分析
1.中华传统礼仪文化教育不够被重视
虽然各高校都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但“大思政”的格局仍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在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对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运用较为欠缺,鲜有学校从全局角度部署礼仪教育工作。在大众的观念中,礼仪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责任和任务,高校更多的是进行科学研究、培养专业人才。而且,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将重点放政治素养的提升、理想信念的巩固,礼仪教育就很容易被忽视。同时,受到西方文化冲击,学生因青睐西方文化而对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价值认识不足,认为传统礼仪文化已经过时,因而对其缺乏深入了解的动力和兴趣。
2.完善的中华传统礼仪教育内容相对短缺
当前,尚未有统一的中华传统礼仪教育的教材,而且一些高校的礼仪教育内容越来越西化,而传统礼仪文化的内容越来越少[2]。当然,我们也应该用辩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当代价值,需要结合大学生实际,对传统礼仪教育内容进行系统地讨论和研究,制定出适合大学生发展需求的实用教材。
3.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与立德树人结合不够深入
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与立德树人存在“两张皮”的脱节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操作性、实践性,知识传授停留在实用的表层,或者是生搬硬套,为了完成礼仪知识的教学而教学,至于礼仪背后所蕴含的思政点、育人点则很少去探究,未能真正将礼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达不到立德树人的效果。
三、“以礼育人”的立德树人推进机制
在新时代,高校要坚持古为今用,厚植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传统礼仪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建“技、艺、术、法、道”五维度的“以礼育人”立德树人推进机制。在育人过程中,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深化于心、外化于行、深化于德,培养具有和谐人际观、科学审美观、正确道德观、规则秩序观、高尚家国观的“中国式”大学生[3]。
礼仪是一种基本行为准则,具有调整和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礼仪文化规范与改变着人类衣、食、住、行的生活日常,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的行为方式。在社交活动中,懂得礼仪并且能够熟练运用礼仪的大学生往往能够引起他人的关注,相较下能够更加快速地得到他人的尊重与信任,获得社会的认可与接纳。相反,不重视个人形象、不懂得待人接物的大学生就很容易受到排斥和鼓励,从而引发人际关系问题,甚至难以适应社会生活。因此,大学生掌握一定的礼仪技巧,不仅有助于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而且可以提升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中华传统礼仪文化具有塑造美、展现美、改造美的功能。礼仪文化中对个人仪容、仪表、仪态等方面都规范,这些已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准则与标准。同时,古代也十分注重内心的审美感受,如孔子,他要求学生掌握“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主张用传统的礼乐文化来陶冶学生美的性情,培养学生美的内在。所以学习传统礼仪,可以帮助大学生塑造科学审美观,陶冶审美情趣,提升审美品位。
3.通过术的运用,培养具有正确道德观的大学生
些大学生虽然在高校里接受教育,但是日常行为有失道德水准,这些现象的出现,或多或少与礼仪的运用缺少有关。中华传统礼仪以敬人、律己、平等、仁爱、宽容、忠义、诚信等为基本准则,有利于强化当代大学生正确的道德意识,帮助其确立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塑造敬己尊人、修身自律的道德品格。大学生礼仪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我知道”的成面,更需要“我明白”“我会做”“我能做”的层面。因此,要帮助大学生梳理正确的道德观,要加大对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知识的学习,并付诸行动,在实践锻炼中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与礼仪文化修养[4]。
4.通过法的约束,培养具有规则秩序观的大学生
“礼者,天地之序。”礼,具有范导的作用,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社会生活中,大到国家政治体制,小到待人接物、吃饭穿衣等细小生活方面,都有一整套完整的行为规范与礼仪要求。对于大学生而言,是要明晰现代社会中规章、规则、法律、制度等的约束,严于律己,将个人行为拘囿于规章制度的框架之内,以增强规则意识、底线意识,以达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境界。大学生要对自身有约束,要有自控能力,明确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通过礼的学习,掌握好法的边界,以规矩意识规范自身行为,切实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5-6]。
5.通过道的教化,培养具有高尚家国观的大学生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家国情怀”教育是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人历来抱有家国情怀”。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就是要培养出既有中国脸、又有中国心、心怀中国情的中国年轻人。在中国古代,仁爱孝悌,忠君爱国都是通过一定的礼节与仪式来体现的。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面对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更应挖掘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中的家国情怀资源,引导大学生自觉把爱家与爱国统一起来,把个人理想与国家梦想、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7-8]。
四、“以礼育人”的立德树人具体实现路径
1.完善体制机制建设
高校要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三全育人”体系,构建“大思政”格局,重视中华传统礼仪文化教育,将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以礼育人”的机制[9]。
2.加强礼仪课程建设
开设传统礼仪相关课程,选修课与必修课相结合,专业课与通识课相结合,重点培育若干精品课程。推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建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传统礼仪文化教育,增强学生的认同感,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加强传统礼仪教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也要重视对师资队伍礼仪修养的培养,为礼仪教学提供优质的师资保障[10]。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要把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充分发挥出中华传统礼仪的思政育人功能。比如开展“成人礼”等校园文化活动,创建品牌活动;成立相关的社团协会;营造带有浓厚传统文化分为的校园景观等[11]。
4.构建社会实践体系
要因地制宜、因学生制宜来设计礼仪实践活动。将中华传统礼仪文化融入立德树人的实践当中,不仅要注意引导大学生对礼仪文化乐学、乐闻,更应该为他们创造条件乐用、乐行。要想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深化于德,就必须要建立健全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社会实践体系,拓宽学习、践行礼仪的渠道途径。比如发掘利用好校史资源或古迹遗址,与博物馆、纪念馆等建立社会时间基地,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等,让大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刻理解到礼仪背后的文化内涵,逐步从礼仪接收者转变为礼仪文化践行者和传播者。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A].2017-01-25.
[2]赵九而.高校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实施路径探索[J].大学.2022,20:161-164.
[3]韩云忠.中华优秀礼仪文化应融入核心价值观培育进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7.28(6).
[4]沈壮海.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实践[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4):10-13.
[5]孙建平,潘彬.礼育思想在高校文化育人中的价值与实践——以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习礼育人”项目为中心[J].原道,2021,41:167-176.
[6]林莉.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8:216-219.
[7]冉燕.高校大学生礼仪教育思考[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3):163-165.
[8]杨海,郑伟民.立德树人视角下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培育研究[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03):103-108.
[9]权丽竹.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21.
[10]于丽萍.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机制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6.
[11]晏振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21.
【作者简介】朱何璇(1989.11-),女,汉族,浙江诸暨市人,硕士研究生学历,浙江理工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政教育、礼仪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21BKJGLX176);浙江理工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立德树人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浙江理工大学首批校级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 (项目编号:sfkc20222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