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中医医院 广西柳州 545000
摘要:目的 观察半夏厚朴汤联合兰索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咽喉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8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兰索拉唑肠溶片治疗(39例),观察组采用半夏厚朴汤联合兰索拉唑治疗(39例),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2%,明显高于对照组6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应用半夏厚朴汤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咽喉炎患者,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半夏厚朴汤;兰索拉唑;胃食管反流性咽喉炎
胃食管反流性咽喉炎(gastroesophageal reflux laryngitis,GERL) 主要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上括约肌以上的上呼吸消化道,产生的咽喉部病变及其相应的临床症候群[1] ,多数以咽干,慢性咳嗽,咽部异物感或癔球感,声音嘶哑或发声困难为主症出现。目前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咽喉炎的常用药物为抑酸剂与抗反流药物,但仍有部分患者经常规治疗效果欠佳,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观察半夏厚朴汤联合兰索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咽喉炎的疗效,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0月来我院门诊就诊的反流性咽喉炎患者78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41例。根据患者就诊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观察组年龄23~65岁,平均(42.26±12.21)岁,病程5个月~7年,平均( 2.72±1.80)年;对照组39 例,年龄25~64 岁,平均(41.85± 12.05) 岁;病程6个月~8年,平均(2.53±1.68) 年。2 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咽喉反流性疾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2015年) 》中反流性咽喉炎的诊断标准[2]:存在典型反流、胃灼热、反酸、咽喉疼痛、吞咽不适、干咳症状;纤维喉镜检查可见咽喉黏膜充血、增厚、杓间区红斑、声带弥漫性充血、水肿等喉咽反流性疾病常见体征;胃镜检查提示食管中、下段黏膜充血或糜烂。
1.3 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18-65周岁;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药物性和腐蚀性食管炎、消化性溃疡及恶性肿瘤者; 合并有急性呼吸道感染、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等呼吸系统疾病者;有糖尿病史、胃手术史;患有脑、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近1个月内未服用抑酸药及抗反流药物。
2.方法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兰索拉唑钠肠溶片( 扬子江药业集团四川海蓉药业有限公司)口服,每次15 mg,每日1-2次。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中药半夏厚朴汤加减治疗,组方如下: 法半夏10g ,厚朴12 g, 炒苏子10g,紫苏梗10g,茯苓 20g ,桔梗10g,生姜10g,醋香附10g,陈皮10g,甘草6g。并随证加减:反酸、烧心明显,加黄连6g,吴茱萸2g,海螵蛸20 g;咽痒、声嘶明显,加木蝴蝶6g、蝉蜕6g;咽干,加麦冬10 g、石斛10g;异物感、咳嗽明显加浙贝母12g、前胡10g;急躁易怒加薄荷6g,佛手15g。
2 组患者均治疗8 周后统计疗效,治疗期间嘱患者忌烟酒、避免进食辛辣、油腻食物及饮用浓茶、咖啡等饮品。
2.2 观察指标:参照《咽喉反流性疾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5 年)》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相关内容拟定。依据反流症状指标评价量表(RSI),在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评分,包括咽喉异物感、持续清嗓、发音障碍、刺激性咳嗽、饭后或躺下后咳嗽、吞咽困难、胸痛或胃痛或烧心症状等,总体症状好转程度用视觉模拟量表评分法评分,根据症状严重程度,每项计分0-5分。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症状积分减少≥95% ,咽喉区域无充血、水肿,则评定为痊愈; 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70%≤症状积分减少<95%,咽喉区域轻微充血、水肿,则评定为显效; 如果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部分减轻,30%≤症状积分减少<70%,咽喉区域有部分充血、水肿,则评定为有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均没有减轻甚至加重,症状积分减少<30%,则评定为无效。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x±s) 表示,行t检验; 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χ2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 2 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见下表: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反流症状评分对比(x±s)
对照组(n=39) | 观察组(n=39) | |||
反流症状评分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声嘶或者发音障碍 | 2.10±1.37 | 1.41±0.81* | 2.15±1.39 | 1.21±1.00* |
持续清嗓 | 2.69±1.32 | 1.92±0.83* | 2.72±1.36 | 1.23±1.13*△ |
痰多或鼻涕倒流 | 2.05±1.12 | 1.56±0.93* | 2.03±1.11 | 1.08±1.13*△ |
吞咽不利 | 1.85±1.11 | 1.03±0.98 | 1.85±1.18 | 0.64±0.87*△ |
饭后或者躺下咳嗽 | 2.26±1.33 | 1.51±0.96* | 2.18±1.39 | 0.95±1.03*△ |
呼吸困难 | 1.21±1.01 | 1.00±0.68* | 1.23±1.04 | 0.79±0.83* |
刺激性咳嗽 | 2.51±1.02 | 1.54±0.88* | 2.44±1.17 | 1.10±1.00*△ |
咽喉异物感 | 2.74±1.04 | 1.74.±1.04* | 2.79±1.20 | 1.23±0.96*△ |
烧心、胸痛、胃痛 | 2.64±1.27 | 0.77±0.90* | 2.59±1.16 | 0.56±0.68* |
总分 | 20.05±4.10 | 12.49±4.77* | 19.97±3.59 | 8.79±5.52*△ |
注:“*”表示组内与治疗前比较:(P<0.05);“△”表示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表2: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对比(n,%)
组别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对照组 | 39 | 7(17.9%) | 18(46.2%) | 14(35.9%) | 25(64.1%) |
观察组 | 39 | 15(38.5%) | 19(48.7%) | 5(12.8%) | 34(87.2%) |
χ2 | 7.199 | ||||
P | 0.027 |
讨论:
胃食反流性咽喉炎与胃食管反流密切相关,但二者发病机制不尽相同。目前认为GERL主要存在两种发病机制:反流物对咽喉黏膜的直接损伤作用(反流理论)和食管远端酸刺激引起的迷走神经反射(反射理论) [4]。有研究报道在慢性持续不愈的咽喉炎患者中GERD占34. 6%, 伴反酸、胃烧灼感等典型消化道症状的仅占9.2%[5]。部分患者会因咽喉部症状首诊于耳鼻喉科,如果医生忽视消化道症状,常规清热利咽、抗感染等治疗不仅效果欠佳,甚至可能导致病情加重。
反流性咽喉炎的诊断缺乏特异性标准,诊断性治疗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对于疑似患者,应用相应药物进行治疗,既可协助诊断又能达到治疗目的。但也需要注意避免长期使用抑酸类药物,尤其是PPI带来的一系列健康风险[ 6]。
反流性咽喉炎根据其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学“梅核气”、“喉痹”、“喉喑”、“声嘶”等范畴。本病多由平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情志郁结,气机不畅, 湿聚气滞痰凝, 上逆于咽喉之间, 该病病位在咽喉,与脾、胃、肝关系密切。本研究以半夏厚朴汤为基础加减,方中半夏化痰散结、降逆和胃,厚朴下气燥湿、消积行滞,茯苓健脾渗湿,苏叶行气宽中,苏子降气化痰,桔梗宣肺利咽,生姜温中止呕,醋香附、陈皮疏肝理气,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与反流性咽喉炎的病机相符,能够达到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利咽的功效,有研究表明健脾理气中药可有效增加胃食管反流患者的食管括约肌静息压力和降低食管pH 值作用[7],中药在抗反流针对病因治疗的同时,通过随症加减使用宣肺、利咽、化痰等中药对咽喉部的症状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需要注意的是,调整生活方式和改变饮食习惯应贯穿反流性咽喉炎的整个治疗过程。
根据本观察的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声嘶或者发音障碍、持续清嗓、痰多或鼻涕倒流、饭后或躺下后咳嗽、呼吸困难、刺激性咳嗽、咽喉异物感、胸痛或胃痛或烧心及总症状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的吞咽不利症状评分与治疗前对比降低(P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持续清嗓、痰多或鼻涕倒流、吞咽不利、饭后或躺下后咳嗽、刺激性咳嗽、咽喉异物感、总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2%高于对照组64.1% (P <0.05)。
综上所述,应用半夏厚朴汤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咽喉炎,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效果显著,建议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诸行琦, 郑家驹. 胃食管反流性咽喉病[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1998,18:50-51.
[2]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咽喉组,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咽喉学组. 咽喉反流性疾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5 年)[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6,51(5):324-326.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 技出版社,2002: 330 - 333.
[4]龚齐,周康年.反流性咽炎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关系研究[J].临床耳鼻喉科杂志,2001,15(12):548.
[5].张晶.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咽喉炎98例临床分析[ J]. 临床内科杂志, 2006, 23(5): 298-299.
[6]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20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J].中华消化杂志, 2020,40(10): 649-663.
[7]林天耀,蔡柏,赵亮.健脾理气中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及对食管括约肌静息压、酸反流水平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6( 31) : 3448 - 3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