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海洋地理学课程教学内容优化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28
/ 2

 高师海洋地理学课程教学内容优化探讨

王存国1,白娥1,郭伟2

1东北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24;2沈阳农业大学,辽宁 沈阳 110866

摘 要:

海洋地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是海洋强国背景下高等师范院校海洋地理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地理师范生地理知识体系的广度和地理认知的深度。因此,文章通过剖析海洋地理学课程教学内容优化整合的三个原则,即大中学衔接、学科发展需求和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尝试给出了优化整合的设计思路。期望为当前亟需的海洋地理学教学改革提供借鉴,以提升海洋地理学的育人成效。

关键词大中学衔接;地理核心素养;人海关系;学科发展

课题项目:2022年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本科教学建设与改革项目“高师地理师范专业海洋地理学教材建设”;辽宁省本科教改立项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项目“基于不同教学形式的跨校修读学分课程《生态学基础》的课程资源建设与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21-524)

一、引言

约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是人类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以来,在人口、资源与环境挑战日趋剧烈的背景下,人类必将全面进入大规模地开发海洋的新时期。因此,如何正确地认识海洋、利用海洋、维护海洋安全与权益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战略,而海洋地理学能够为我国实现海洋强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和实践支撑。非涉海高校的海洋地理学课程是学生获取海洋地理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学生海洋强国意识的培养和提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师范生海洋知识的结构与海洋意识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学的海洋地理教育质量以及中学生的海洋意识(夏非 和 马小雪,2021)。

在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以及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教育部于2013年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本次修订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重大变化之一是大幅度新增海洋地理内容,将原来选修的海洋地理课程中相当多的内容提升为必修课程内容。因此,在仍然保留海洋地理选修课程的情况下,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彰显了海洋地理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修学的重要地位,因而新课标对地理师范毕业生的海洋地理学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培养要求。在此背景下,高等师范院校海洋地理学的教学内容体系有进行优化整合的必要,以适应当今基础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海洋地理学教学内容优化整合的原则

(一)大中学有机衔接原则

高等师范院校的地理师范生须具备能够完成合格考、高考、兴趣选修等多样化教学任务的能力,在具备较完整的知识体系的同时能够延伸地理的认知深度,此外还须具有地理实践教学能力和地理思想观念培养能力(娄晓黎,2017)。因此,与中学地理教学需求匹配的地理师范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素养是高校地理师范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直接依据(刘巧芹 等,2023)。事实上,地理类大学与中学的有效衔接问题不仅涉及到地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而更重要的是课程教学内容的大中学有机衔接。针对目前高等师范院校海洋地理学课程建设较为薄弱的现状,夏非 和 马小雪(2021)以大中学衔接为切入点,采用目标模式建构了海洋地理学课程体系,并结合教学实践,从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对中观和微观层面的课程建构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这些尝试为高等师范院校海洋地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大中学有机衔接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基础。

(二)学科发展需求原则

海洋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与海洋科学之间新的结合点学科,具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相互交叉渗透的特点(王颖,1994)。毋庸置疑,21世纪将是全球规模、全面认识和利用海洋的世纪,也是全球性、多方位、多层次监测研究和开发管理海洋的世纪。在海洋世纪,海洋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学科发展趋势主要包括海洋权益、海洋经济发展、海洋一体化管理、海平面上升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问题等(朱大奎 和 张永战,2002)。随着地理学学科的发展,海洋地理学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对其专业素质和能力素养相应地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海洋地理学教学内容改革成功与否,应充分考虑其在地理学中的学科地位,及其本身的学科特点和最新发展动态和发展趋势。因此,海洋地理学的教学内容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要时刻把握学科动态,关注学科前沿,将新理论和新方法融入其中。通过新理论、新方法以及学科前沿的介绍,不但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原则

高等师范院校的地理专业课程设置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即先自然后人文,先部门后综合,先理论后应用。海洋地理学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亦是先海洋各个要素,而后是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先自然后社会,先理论后应用,最终归于海洋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海关系。海洋地理学将人地关系拓展至人海关系,因此,正确人海协调观的养成是海洋地理学教学内容优化的目标之一。当前,世界各沿海国家之间海洋权益的纷争日趋激烈,这对我们的海洋意识和海洋地理实践能力一种深刻的考验。海洋地理学知识的学习亦不再只为应付考试,而更重要的是如何应用所学知识实现逻辑清晰并有理有据地维护海洋权益的能力提升。因此,优化整合的海洋地理学教学内容对知识的要求即变得更加细致、准确、具体和多元,使海洋地理学知识的学习成为培养能力和提升素养的一种载体(薛丽君 等,2021)。

三、海洋地理学教学内容优化整合的思路

基于以上海洋地理学教学内容优化整合的原则分析,我们给出以下内容优化设计的思路,以供海洋地理学教师借鉴和探讨。

首先,认识海洋是开发、保护和经略海洋的基础。因此,在海洋地理学绪论中总体介绍海洋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与发展趋势时,应明确什么是“海洋”以及世界海洋的分布和形态特征。因为有海水的存在,海洋才称之为“海洋”,随之应着重介绍海水及其物理性质、海水中的溶解性气体和营养元素,及其在海洋中的时空分布特征。此外,海岸和大洋地形地貌特征这些海洋的自然属性是维护海洋权益的基础地理知识。

其次,海洋各要素之间以及海洋要素与地球其他圈层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海洋地理学教学内容的核心所在。海水始终是在运动的,其运动的基本形式以及不同的运动形式包括海平面的变化对人类产生的影响,反之,人类活动又如何影响海水的动态。因此,海洋与地球其他圈层如大气圈和岩石圈等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海水的不断运动过程中深刻影响着人类圈。准确把握并深刻理解这些相互作用是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所在。

再次,海水中不但蕴含着大量的无机物质,其丰富的微生物、植物和动物更是赋予了海洋无与伦比的资源特征,即海洋生物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动力资源和海洋空间资源。当人类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时,首先面对的是技术挑战,而后是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海洋环境破坏与污染问题。因此,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海洋地理学的技术前沿和发展方向。海洋环境保护更是涉及自然、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等众多方面的复杂问题,特别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最后,随着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需求愈发迫切,同时海洋意识的培养和提升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部分教学内容主要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各项规定建立和维护国际海洋新秩序。由于涉及较多的海洋政治地理空间术语,海洋权益的教学应与具体案例结合形象是说明海洋政治权益、海洋经济权益、海洋科学权益和海上安全权益。与此同时,着重解析我国海洋权益状况和面临的严峻挑战,以增强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主权意识和爱国意识。

四、结语

高等师范院校的海洋地理学课程是拓展地理师范生地理知识体系和地理认知深度重要途径,而海洋地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整合是实现地理核心素养的具体措施。为此,本文从大中学衔接、学科发展需求和核心素养培养三方面探讨了海洋地理学课程教学内容优化整合的原则,同时提供了内容优化思路。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各高等师范院校的课程体系设置和师资情况等差异,海洋地理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针对不同专业及学生的实际,灵活地取舍和优化海洋地理学的教学内容,形成具有鲜明本校特色的教学内容体系。总之,海洋地理学教学内容优化整合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海洋地理学基础知识,并自觉运用这些知识来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海洋意识。

参考文献

[1] 夏非, 马小雪. 基于大中学衔接的高师海洋地理学课程建构初探[J]. 教育观察, 2021, 10(44): 89-92.

[2] 娄晓黎. 高中地理课标修订背景下高师地理师范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 地理教学, 2017(18): 7-11.

[3] 刘巧芹, 倪敏, 钱建秀. 高校地理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与中学地理教学匹配度研究[J]. 地理教育, 2023(1): 75-78.

[4] 王颖. 海洋地理学的当代发展[J]. 地理学报, 1994(49): 669-676.

[5] 朱大奎, 张永战. 海洋地理学的新进展与新任务[J]. 科学, 2002, 54(2): 18-21.

[6] 薛丽君, 丁俊新, 王玉梅, 郭倩雨, 张文峰.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演变研究—以“洋流”为例[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21(28): 245-247.

作者简介:王存国(1981—),男,汉族,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自然地理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