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综合交通发展中心(云南省公路路政管理总队)
身份证号:532101198108010029
摘要:近年来,车辆智能监测系统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该系统可以对车辆运行过程中的安全隐患进行实时监测,并通过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实现对车辆行驶状态的远程诊断、预警及定位。为了提高车辆智能监测系统的应用水平,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了多次数据质量检测,并提出了数据质量评估指标、评估方法。由此发现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会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监测数据的质量出现问题。据此,本文对公路车辆智能监测系统数据质量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公路车辆;智能监测系统;数据质量
车辆智能监测系统通过安装各类传感器,实时采集车辆自身和运行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实现对车辆行驶的远程识别、诊断及定位。在智能交通和智慧城市建设不断推进的情况下,车辆智能监测系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由于车辆智能监测系统在应用时常会因各种原因引发数据质量问题,从而导致系统无法准确、全面地反映车辆信息,因此,要对车辆智能监测系统数据质量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掌握影响因素和诱发原因。
1.信息采集质量
指定用来对公路车辆进行检测的智能系统又称作卡口系统,在各区域中所使用到的系统质量都存在一定差异,专业进行系统生产的厂家非常之多,这就会因各个厂家的生产加工技术和水平的不同,而使得系统的性能具有区别。另外,还会因为智能监测系统的检测标准不够严格,而导致出现数据质量问题,如第三方在进行工作时,仅针对标准中相关规定的内容进行了检测,缺乏全面性。加之,大多数的智能监测系统都是由有关制造厂家进行设置,部分检测技术较低的生产商就会使得最终系统监测的效果和品质与规范不符,从而产生大量的数据质量问题。
1.1采集延迟
系统在对车辆进行信息采集时,主要会针对车辆图像、车牌号码、车辆种类、行驶速度等主要监测对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系统会最先对现场的车辆图像进行拍摄,之后会对车辆本身涉及到的文字信息、数据资料进行调取,以来和图片资料进行核对验证,直到确认信息完全符合便完成了采集工作。一般情况下,采集工作从开始到结束的时间快慢会影响信息收集和上传的时效性,但是在相关规定中,仅对车牌号码识别的时间进行了细致地设定,即要保持在0.5~1s范围内,而对车辆图像、行驶速度等方面的识别工作却没有设置时间要求,这就使得不能对完整的采集时间进行计算和规定。但是,在长时间的监测和采集过程中,会逐渐发现,当处于车辆交通的高峰阶段时,信息采集工作就会明显发生延迟问题。例如对某一系统形成的数据图片来看,资料中显示的车辆通行时间为16时35分58秒,图片修改的时间为16时36分31秒,这之间相差了33秒。然而,经过调查分析表明,图片的修改时间和上传到数据库上的时间相同,这就证明是在采集工作中产生了延迟现象。
1.2号牌种类错误
车辆号牌种类的信息对于采集工作来说是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在实际采集过程中,也较为容易进行识别,通常会以号牌的颜色、类型和数字号码为重要依据进行确定,并且智能监测系统对于这一信息的识别技术来说,相对较为成熟。同时,针对号牌颜色识别来说,有关车辆识别规定中具有明确的标准,但对其他数据识别技术来说尚未制定具体的要求,从而导致很多智能监测系统对车辆号牌的种类识别常常出现偏差。除此之外,对于具有规定的识别内容还出现了标准设置不同的现象,即使号牌种类的识别标准在《机动车登记信息代码》中有着清楚设定,但仍旧有系统在监测时出现偏差,如对于带有“警”字标识的车牌应识别为警用车辆,而实际上可能会被定义为大、小型汽车。
1.3前后拍不匹配
作为车辆智能监测系统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前后拍系统主要负责对车辆前车位置图片和车辆车尾位置图片进行同时捕捉。对于这一系统的质量问题进行研究后发现,最为常见的情况为前后拍摄的图片信息不相同。在实际系统运行过程中,前后拍图像是分别由两套独立且相互连结的设备进行拍摄记录的,所以便会因为设备软件、硬件的构成质量、性能以及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而使得出现一种设备可正常进行拍摄,另一种设备发生故障而未能进行拍摄的情况,最终为系统采集工作的精准性带来了不良影响和干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高系统的拍摄图片的精准性和成功采集率,就会有部分企业将前拍、后拍的图片进行整合,形成一组拍摄资料,来从表面上营造出工作效率提升的现象。
1.4号牌图像不匹配
在有关标准中虽已对车辆号牌识别工作设置了一定标准,但在部分智能监测系统中仍会出现一些偏差情况,如记录的车辆信息资料和拍摄的图片资料不一致的问题,而该类问题的具体错误内容并不是指号牌数据识别失误,主要是指监测软件在处理时出现失误,图片转存环节出现偏差,最终使得文字数据等信息与其他图片进行了合成,从而导致号牌和图像出现了匹配错误的问题。
2.信息上传质量
2.1上传延迟
信息上传的时间是以信息录入数据库的时间减掉系统捕获车辆图片的时间为依据,在有关联网监控系统的规章制度中曾对车辆监测反应期限做出了明确要求,即车辆通过第一个监测点到系统中心产生感应的时间应在8s之内,但是因为在具体规定中,存有检测系统分中心这一概念,也就是说车辆的识别信息也会输入到分中心,并开展相关的核对和感应程序,最后将数据信息传输到网络系统中,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却没有涉及到通行信息,这就未能良好满足监测系统的工作要求。其次,由于车辆常会跨省、跨市,所以需要通过全国联网系统才能精准掌握车辆行驶踪迹,这样也就要求要将车辆的通行信息传输到网络数据库系统中,因此对于网络系统的上传时间延迟现象也要进行考察。根据调查显示,网络上传软件的建设质量和系统的稳定性会形成上传延迟,上传质量问题。
2.2上传遗漏
有关智能监测系统技术条件中要求:车辆图片的精准拍摄率要以采集的有效车辆数目和通过车辆数目的比例为计量结果。这一规定是针对于前端监测系统而制定的,但在实际中,前端系统和网络系统是分开的两个系统,数据库也是各自具备的,所以车辆资料从前端系统传输到网络系统的成功率较低。具体分析来看,导致出现上传遗漏现象的原因包括:①上传软件的性能不强、稳定性较差,相关硬件设施的功能不能满足数据上传需求,网络信号较差;②上传环节中有关人员未能及时确认信息,致使因为通讯延迟等上传失败的资料不能再重复传输;③补传机制不完善,不能有效保证信息突发中断现象下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可见,导致数据传输遗漏的最大原因是上传软件的设计和自身质量,根本原因是系统生产厂商对相关部件的开发工作缺乏合理性和规范性。
结语:通过对车辆智能监测系统的数据质量问题进行分析,了解到主要是由于系统的软件、硬件设计不合理以及相关标准不清、人为失误等原因,导致数据采集和处理环节出现问题,进而使得数据质量较低。针对这些问题,有关部门可参考下列意见进行改进:一是对系统软件进行优化,提高相关软件的可移植性;二是要求厂商加强对硬件生产制作的监管力度,要求监控部门引进最新的系统设备;三是增加对车辆智能监测系统的日常巡检和维护工作频率,以及时发现并解决数据质量问题;四是加强对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1]孙佩.基于大数据的地铁车辆状态数据智能监测系统[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21,33(15):95-97.
[2]裴林,郝萌,肖亮鹏,杨柳.轨道交通智能监测系统设计与应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9,37(04):154-156.
[3]王启建,李艳,李彦林.轨道车辆智能监测系统数据质量问题的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7(07):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