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疫苗风险因素分析及应对策略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21
/ 2

预防接种疫苗风险因素分析及应对策略探讨

罗本凯

梁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科 云南 梁河 679200

摘要:预防接种,是指按照国家的疫苗接种免疫程序,由有资质的工作人员,为人们提供疫苗接种,提高人群的免疫力,从而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爆发与流行。自2008年实施扩大计划免疫以来,各项疫苗接种计划的逐步实施,疫苗的接种覆盖率在逐步提高。因此,疫苗的安全与质量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要减少疫苗接种安全事故的发生,就必须认识到预防接种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制定并采取相应的安全处置措施。

关键词:预防接种;疫苗;风险因素;应对策略

1 基层预防接种中的安全风险

1.1 非标准化疫苗和冷链管理

为了保证疫苗的安全性和接种后获得较好的免疫效果,需要对疫苗进行严格的管理、规范储存和运输。“锦湖”疫苗“过期”事件中,疫苗的管理不规范、多批次混用、未按照“近效先出”的原则,是造成该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无计划的上报疫苗需求及接收疫苗,接收的疫苗数目超出了接种单位储存设备的容量,也没有严格按照要求进行疫苗定期检查,并做好相应的记录;没有对疫苗进行分门别类、贮存,也没有按照批次进行登记,这就造成了无法进行有效监控的后果。由于没有按照“先进先出”、“近效先出”的原则,以及没有严格按照“三查七对”的要求进行接种,造成了接种批号与接种记录登记不符,甚至发生了错误接种,引起了接种医疗纠纷。在一些接种单位中,仍然存在着其他很多问题,比如冷链设备性能老化、温度不稳定,冷链设备无自动温度监测,没有应急备用发电机,没有冰箱温度监测报警设备等,或者是手工温度测量记录不真实。

1.2 预防接种工作监管不到位

疾控中心只负责对接种单位进行技术指导及工作督导,不承担任何监督与执法职责。其对接种单位的引导与监管工作缺乏有效的制约,所发现问题常常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整改措施得不到及时的落实。但是,作为监管主体的卫生监督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因各自对接种单位的监管职能不同,呈现出“碎片化”的局面。他们不能对整个疫苗接种程序进行有效监管,也不能堵住很多在疫苗存储和接种方面的漏洞。另外,还需要加强监管人员的职业素质和队伍建设。

2 预防接种安全风险的对策与建议

2.1 加大政府投入,加强疫苗接种单位规范化建设

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根据服务对象、服务范围和人员流动情况,将预防接种工作由所在地区的卫生医疗机构负责。政府需加大对预防接种设施的投资力度,加强预防接种设施的建设。建立一个规范化的、数字化的预防接种管理系统。每一家预防接种门诊均有医务人员,以便将咨询与体检工作规范化,并加强对接种后不良反应的处理。缺乏专业的预防接种工作人员,也是预防接种安全事件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基层医疗机构中,应增加预防接种工作人员的数量,做到有组织有纪律、有责任。预防接种门诊应适当加大服务频次、合理安排接种时间、提升群众满意度,以保证疫苗接种工作的有序化,降低工作忙碌时发生差错的机率。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收入水平,激发其工作积极性,保证工作的有效实施及工作的质量。

2.2 加强培训,强化安全接种意识

对参加疫苗接种工作的全体人员,采取岗前培训、岗位再培训、定期短期培训等多种方式。加强疫苗接种工作人员对预防接种有关法律法规及一系列工作规范的学习,做到科学、严谨。预防接种工作者要对预防接种抱有一颗敬畏之心,时时刻刻保持安全接种的神经。

(1)健康询问:医务人员在进行疫苗接种前,对受种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健康询问,并做好相应的登记,对与疫苗接种有关的禁忌进行科学、严谨的甄别;(2)接种告知:接种医生应告知受种者接种的疫苗种类、作用、接种禁忌、接种后的注意事项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现场留观等内容。如果接种非免疫规划疫苗,应告知接种疫苗价格。(3)疫苗接种:接种疫苗的医务人员,必须按照“三查七对”要求进行接种。三查包括:检查受种者的身体状况,确定无疫苗接种的禁忌证;核对受种者的接种记录及接种凭证;检查疫苗和注射器的外观,批号和有效期。七对:即核对受种者的姓名、年龄、疫苗名称、规格、接种剂量、接种部位、接种途径。在接种前,要把疫苗摇匀。在接种时,必须遵守严格的消毒程序,并对每一种疫苗的特性、免疫程序、接种途径、接种部位及接种剂量熟记于心。在接种后,要将使用过的棉签、注射器等按医疗垃圾处置条例进行处理。(4)现场留观:疫苗接种完毕,告知受种者或其监护人,在疫苗接种地点进行30分钟的观察。在观察点应当安排一名医生。如有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必须立即处理和汇报。观察结束后,受种者在观察机上扫一扫疫苗接种证明上的条形码,然后离开。无观察机的接种单位,须经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签字确认后,方可离开。(5)预防接种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处置:开展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根据需要,应配置相应的急救药物及器械,并设置专用储物柜,存放药物目录。要有人看管,快到保质期的药品要及时替换。接种人员要熟悉急救药品及器械的使用,发生不良反应时要及时规范进行处置。

2.3 做好健康宣教指导

对个体而言,疫苗是一种外来的蛋白,它可以引起局部皮肤红肿,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疲倦和发热。出现这种情况是很常见的,这与疫苗自身的性质有关。但是,有部分受种者对接种疫苗的认识不足,特别是儿童家长对接种疫苗的认识不足,接种后出现不良反应常常引起人们的争论。所以,在疫苗接种前,加强对受种者的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向受种者发放有关的宣传手册,对接种疫苗可能会造成的各种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的简单处理方法和有关的注意事项进行详细的讲解,这样受种者就可以对有关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更好的配合接种工作。

2.4 不良反应的及时处理

疫苗接种完毕后,医护人员要做好后续工作,向受种者宣传有关知识,并教导受种者如何处理如局部红肿、发热、疼痛等轻微的不良反应。如在疫苗接种部位选用毛巾热敷,使毛细血管网扩张,加快药物的吸收,从而消除肿胀和疼痛;有低热的受种者应该多饮水,保证足够的睡眠;当受种者的温度达到或超过38.0度时,要立即处理,可以采取物理降温的方式,并对受种者的不良反应进行密切观察;在发生偶合反应时,医务人员要进行严密的监测,以便于及时的处理。

2.5 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

疫苗接种人员护士、乡村医生、执业医生,应熟悉疫苗接种免疫程序、规范化接种及无菌操作的。参加预防接种工作的人员,应参加由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举办的有关预防接种方面的专业培训,并经考试合格后,才能获得相应的资格。在疫苗管理时,必须安排专人负责,并实行严格的管理方式,具体涉及了疫苗的接收和储存,还有冷链设备的管理、设备使用、维护、设备温度和制冷系统的工作状态分析。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做到责任到人。有专人负责,才能保证疫苗管理系统的执行。

结论

总之,在进行疫苗接种管理时,运用风险管理的思想,对疫苗接种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与危害进行识别与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接种单位进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责令其改正。利用微信公众号、微信朋友圈、媒体发布等方式,对有关疫苗的知识进行普及,并对社会的关注做出及时的反应,从而进一步提升公众的满意度,有效地预防各种疫苗接种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余慧.规避疫苗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风险和不良反应的处理技巧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43):174-175.

[2]王爱敏.疾控机构在预防接种风险管理中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8,18(04):646-648.

[3]陈中文,何奔,向泽林等.综合应用Delphi法、FMEA与Borda序值法评估接种门诊预防接种风险[J].中国疫苗和疫苗接种,2018,24(01):9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