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6
/ 1

《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

朱妍

天津市、天津九十二中学 天津市北辰区双街镇沙庄村西、300400,

 课题名称

燃烧与灭火

年级班级

九年12

教学背景分析

课标

解读

中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程应当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还应当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等活动来实现教育目标。九年级学生实验的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探究意识和获取新知识的需求,因此,我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猜想,并设计实验验证猜想。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讨论、分析进而深化理解知识。这样设计不仅满足了学生的需求,还能使学生从被动学习中解脱出来,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教学内容分析

《燃烧与灭火》是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的第一节课,本单元的两个课题内容以燃烧贯穿其中,所以学好这一节课至关重要。灭火与燃烧紧密相连,每个同学都要掌握一定的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而且,燃烧与灭火又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因此本节内容应该容易掌握。

在介绍火的时候,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内涵,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介绍有关我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如“火”字的演变历史、我国燧人氏人类是最早使用火的人类等,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在介绍灭火的环节中,结合历史与时事,说明火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在我国重庆山火事件中,通过视频体现了我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表现了我国消防队伍在灭火方面的智慧,以及人民团结一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等优秀品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学情

分析

本课题是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课题1的内容,通过前面六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当的化学知识,逐步形成了对化学实验的观察、分析能力,因此,本课题的学习对学生来说,难度并不算大。而且,燃烧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已经储备了一定的关于燃烧的知识,对燃烧现象显示出极大的兴趣。本课比较适合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通过恰当的预设性学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观察、分析来获取本课主要知识点,充分发挥直接经验的作用。

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思路,增强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增强文化自信,激发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思路,增强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1.引导探究法: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既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又能将探究的方案,讨论的情景提前准备好,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动手、思考、讨论。

教学媒体手段

PPT

教学设计思路/流程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得出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等重点,由教师点拨突破难点;教学过程中从导入到结尾,结合二十大精神,贯穿思政教学内容,从甲骨文和人类使用火的起源,增强学生文化自信,通过重庆山火六天扑灭的视频与美国和澳大利亚山火历经数月仍未扑灭的对比,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新课

1、介绍字的演变展示图片,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充满智慧,火被利用得早,在商朝时期已有文字记载。发展到现代,我们现在的汉字,仍然基本保留着它原有的特征,因此我们中华文化的传承是持续的。

2火的利用起源介绍

河南商丘被称为“火的故乡”,燧人氏发明了人工取火的方法后,人类靠自然取火的方式才发生改变。燧人氏造火,人类从茹毛饮血转为吃熟食,人的大脑得到了发育,进而开创了中华古代文明,所以我们能够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并且是唯一一个文化得以传承下来的国家。

观看、聆听

集中学生注意力,充分激发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主题。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内涵,坚守中华文化立场,通过介绍“火”字的演变史以及人类使用火的起源,说明我国古人使用火的历史比西方国家早,落实思政教育目标,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讲授

新课

火的利用,为我们带来了诸多的好处,展示图片

1669077621361

一、燃烧的条件

1、燃烧的定义

(1)展示之前所学燃烧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相关现象。

(2)之前所学燃烧基本停留在视频或书本图片,大家没有亲自感受到火焰,下面老师来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什么是燃烧。——演示“火焰掌”

2、燃烧的条件

具备哪些条件才能产生燃烧这种现象呢?

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活动

探究一燃烧是否需要可燃物

【实验器材】坩埚钳、小木条、玻璃棒、酒精灯

指导学生操作并观察现象,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探究二燃烧是否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实验器材】坩埚钳、小木条、煤块、酒精灯

指导学生操作并观察现象,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探究三燃烧是否需要氧气

【实验器材】大、小烧杯、培养皿、蜡烛、点火器

指导学生操作并观察现象,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播放视频《燃烧的条件》

小结:燃烧的条件

可燃物

氧气

温度达到着火点

提示: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过渡:播放视频《火烧赤壁》片段,2022年重庆山火视频片段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火推动社会进步,为人类带来幸福的同时,也会带来灾难,如果遇到火灾,那么该如何灭火呢?

播放视频《以火灭火》并讲解

课堂活动:我是消防员

用不同的方法熄灭蜡烛

探究四  灭火的原理

【实验器材】大烧杯、药匙、蜡烛、点火器

【实验药品】小苏打、白醋

指导学生操作并观察现象,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总结学生实验情况,小结灭火的原理及方法,引出灭火器的原理相关知识,并播放视频。

介绍常见的灭火器,展示干粉灭火器

拓展延伸播放视频《灭火球》

安全教育:如果发现火险或遭遇火灾,一定不要慌张,要沉着应对。如果火势不大,可根据起火原因选择合适的方法和灭火器材将火扑灭;如果火势较大或有蔓延的趋势和可能,应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并采取必要的自救措施,如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等。

【课堂活动】:生活中的化学:结合灭火实例分析灭火原因

【课堂活动】:成语中的化学,展示图片

1669080405126

釜底抽薪: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回顾之前所学燃烧的现象

观看教师演示,说出自己对燃烧的感受

1、用火柴点燃酒精灯2、用坩埚钳分别将小木条和玻璃棒放在酒精灯上灼烧3、将燃烧后的木条和玻璃棒放在石棉网上4、熄灭酒精灯

根据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1、用火柴点燃酒精灯2、用坩埚钳分别将小木条和煤块放在酒精灯上灼烧3、将燃烧后的木条和煤块放在石棉网上4、熄灭酒精灯

根据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1、用点火器分别将大烧杯和培养皿内的蜡烛点燃2、 用小烧杯扣在培养皿上

根据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认真观看

总结燃烧所需条件

认真观看

积极思考,并到前面进行实验操作

1、用药匙取3-4匙小苏打粉末,匀速地撒在烧杯底部;2、用点火器点燃蜡烛;3、沿烧杯内壁向烧杯中缓缓注入适量白醋

根据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积极思考并总结

认真观看视频

认真阅读并聆听

认真观看视频

说出安全常识,拨打火警电话的注意事项

讨论并分析,说出答案

说出灭火原理:清除可燃物

通过对以前所学知识的回忆,用切实发生在学生眼前的燃烧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感受燃烧的定义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通过恰当的预设性学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观察、分析来获取本课主要知识点,充分发挥直接经验的作用。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讨论、分析进而深化理解知识。这样设计不仅满足了学生的需求,还能使学生从被动学习中解脱出来,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将知识由燃烧的条件过渡到灭火的原理,通过重庆山火六天扑灭的视频与美国和澳大利亚山火历经数月仍未扑灭的对比,展现了我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表现了我国消防队伍在灭火方面的智慧,以及人民团结一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等优秀品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经验完成实验,突破重难点,调节课堂气氛。

利用学生动手实验,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突破难点。

用新型灭火器拓展学生眼界,开阔思路,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并有所创新

结合学校逃生演练,加强学生安全教育,使学生掌握自救技能和报警常识。

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当堂检测

结合文学知识,体现学科间联系,并引申希望通过这节课,点燃学生学习的火苗。

课堂

小结

1669080877739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燃烧的条件以及灭火的原理,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可燃物脱离了助燃物、达不到着火点就无法燃烧,祖国的发展脱离了建设者和我们的热爱,就无法强大。希望你们也能成为一把火,戒骄戒躁,从现在起认真学习,将来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西安大话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使我们祖国得繁荣昌盛之火永不熄灭!

积极思考,总结本课所学知识。

认真聆听

总结本节课知识,升华主题,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板书设计

课题燃烧和灭火

一、燃烧的条件

1燃烧的定义

2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氧气                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3温度达到着火点

二、灭火的原理——破坏燃烧的条件

01c83f64f25dbcfe0c9e8075906522a911301003cfa1f582ecc634728b18f1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实验为主,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相关结论,总结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通过分析整理,听取教研员以及其他老师的建议,总结反思如下:

一、本节课的收获

本节课算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在最初设计教学流程时只是觉得简单,没想到效果却还不错。比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1、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验环节设置环环相扣。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处于主导地位,通过实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由学生自己得出实验结论,突破学习难点。

2、教学设计紧扣二十大精神内涵,与学科思政相融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介绍有关我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如“火”字的演变历史、我国燧人氏人类是最早使用火的人类等,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在介绍灭火的环节中,结合历史与时事,说明火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在我国重庆山火事件中,通过视频体现了我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表现了我国消防队伍在灭火方面的智慧,以及人民团结一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等优秀品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3、通过“火焰掌”的实验,吸引学生,瞬间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集中,在同学们感到震撼的同时,可以直接说出对燃烧的印象,展现了化学的魅力。

4、课堂小结的板书设计新颖巧妙,充分运用了“火”字的笔画特点,与燃烧的条件紧密相连;再利用“灭”字的笔画特点,将灭火的原理形象地展示出来。

5、课后作业有分层,也有学科思政特点,更体现了本节课对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目标。可以让学生们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增强安全意识,学会独立思考。

6、关注了课堂生成,并充分利用生成为后面的教学环节做了铺垫,体现了教师的课堂智慧。

二、本节课的不足

1、时间把控不到位。本节课实验环节较多,对学生的实验时间掌握做得不好,使得本节课前松后紧,课堂小结比较仓促,没有完成预设的当堂检测。

2、学生实验不够规范,无论是分组实验还是上台演示实验,在习惯养成方面有所欠缺,例如学生到前面来完成“灭火”任务时,没有面向全体。

3、对于有的问题虽然是由学生回答的,但是全体回答显得混乱,应该明确由谁来回答问题。

4、视频素材时间稍长,这也是本节课耽误时间的一个因素。

5、学生讨论环节显得鸡肋,由于时间仓促没能充分讨论,后期可以考虑改变方式。

三、今后的改进

再上这堂课,我会保留实验部分,但会更进一步明确要求,注意让到前面做实验的同学面向全体并及时反馈灭火方法;在视频素材方面,会再删减,使视频精准简练,既能展现需要学生了解的内容,又能不浪费时间;删去不必要的环节,保证课堂完整性,小结充分,课堂结尾注重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