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道路夏季施工裂缝成因及预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6
/ 2

混凝土道路夏季施工裂缝成因及预防

冯程程,陈霞,郭丽

身份证号:370883198901165529 山东聊城  252000 身份证号:370830198611016821 山东聊城  252000 身份证号:37250119721205204X 山东聊城  252000

摘要:混凝土是建筑工程的重要施工材料,其质量与建筑工程整体质量存在密切的关联,但混凝土在使用过程中却容易产生裂缝,使建筑工程质量受到不利影响。因此,本文以混凝土裂缝成因及预防措施为题,以浇筑24小时内出现的混凝土裂缝、浇筑后一周内出现的混凝土裂缝为例,在分析裂缝成因的基础上,总结预防措施,希望为相关行业提供借鉴。

关键词:混凝土裂缝;微观裂缝;混凝土老化

引言: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混凝土的使用量也持续增加,但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部分建筑工程中所使用的混凝土出现了裂缝,导致返工和延误工期的现象频繁出现,不仅影响了建筑工程的质量,严重时,甚至会引发社会事件。因此,对混凝土裂缝成因及预防措施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混凝土裂缝成因及预防措施研究方向

导致混凝土产生的裂缝的原因非常多,对于大体积混凝土而言,水化热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如何对水化热进行控制,预防温度应力裂缝受到了学者的重视。国外施工单位在预防混凝土裂缝时,所采取的措施主要以后冷却和预冷却为主,通过这种措施,使混凝土温度上升速度下降,并且对混凝土原材料的选用也极为重视。混凝土属于一种复合材料,由多种原料混合而成,其抗压强度远远大于抗拉强度,是典型的脆性材料。这种材料本身就存在缺陷,在使用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出现质量问题。站在微观角度而言,混凝土材料断裂和传力中断就是微观裂缝的表现,业内人士通常将这种裂缝称为裂隙,宽度为0.05mm以上的裂缝,可以被人类用肉眼观测到,而小于0.05mm的裂缝,很难被人类用肉眼直接观测到。判断和处理混凝土裂缝种类,属于传统分析的方法,但本文考虑到这种分析方法缺少数据支持,故实用价值不高,因此,在分析过程中以混凝土裂缝出现的时间作为切入点,分析裂缝成因,并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控制混凝土裂缝。

二、混凝土裂缝成因和预防措施

浇筑24小时内出现的混凝土裂缝成因和预防措施

在查阅文献资料后得知,塑性收缩、荷载过早和水分不足是混凝土浇筑24小时内出现裂缝的主要原因,除上述成因外,材料使用不当、支模稳定性不强、配合比不合理同样是裂缝成因,但较为少见[1]。

1.塑性收缩

混凝土初凝到终凝阶段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为塑性收缩,处在这个阶段的混凝土,其形态逐渐由液态变为固态,水泥水产生水化反应,由内向外不断释放热量,同时胶结。如果混凝土存在水灰比过大、体积稳定性不强或砂率过大等问题,就会使塑性收缩开裂现象出现的概率大幅度增加。对原材料质量进行控制,或调整配合比,是预防此类混凝土裂缝的有效措施。简言之,就是施工单位在选择原材料时,必须选择具有良好适应性的外加剂,并在此基础上,对胶材、砂石的级配进行合理控制,使水泥在原材料中的占比减少。在配合比调整时,注重对掺合料使用量的控制,并依据质量要求,在混凝土中掺加外加剂和骨料。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粉煤灰取代水泥,有利于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为此,本文选取了三个强度等级不同的混凝土配比,并使用粉煤灰取代水泥作为胶凝材料,通过试验检测,获取掺加粉煤灰后的混凝土塌落度和含气量数据,如表1所示。由表可知,粉煤灰掺加量与含气量和坍落度存在密切的关联,简言之,就是混凝土掺加量越多,含气量和坍落度越大,反之则亦然,使粉煤灰对混凝土工作性的影响规律被有效证实。因为粉煤灰为球形玻璃体颗粒,其表面较为光滑,且密度较大,使用这种材料对水泥进行替代,可以使胶凝材料颗粒之间的摩擦减少,混凝土的流动性和塌落度也会因此而增加。此外,粉煤灰的大量使用,还能对水泥颗粒聚集成团的情况进行控制,最终使混凝土的含气量持续上升。而含气量的上升又会促进坍落度的增加。故得出结论:在混凝土配制过程中,将水泥材料替换为粉煤灰,有利于混凝土工作性的提升。

2.水分不足

水分不足会导致混凝土在终凝前后出现收缩裂缝,在特殊情况下,收缩裂缝也会在初凝阶出现。针对这种裂缝,调整配合比所取得的效果较为有限,施工单位需要通过养护工艺的使用,实现对混凝土裂缝的有效预防。简言之,就是施工单位需要依据技术要求,在混凝土初凝阶段通过定期浇水或覆盖薄膜的方式对其进行养护。一般情况下,采取上述措施,可以取得良好的预防效果。

3.荷载过早

在混凝土终凝前后,荷载过早是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的重要原因,究其原因,主要是在这个阶段,混凝土强度尚未达到设计强度,无法满足人和物在上方站立或移动的要求,但部分工程项目为了追赶工期,会在混凝土强度没有达到设计要求时,组织工作人员进行施工,混凝土板面会因为承载力不足而产生裂缝。针对此类裂缝成因,建议施工单位对混凝土凝结时间进行合理把控,等到材料实际强度达到设计强度时,方能进行后续施工[2]。

浇筑后一周内出现的混凝土裂缝

浇筑后一周内出现的混凝土裂缝,其主要成因为温差裂缝和应力重分布裂缝。此外,基础变形不均匀、荷载不均匀同样是裂缝成因,但较为少见。其中,温差裂缝主要集中在浇筑后的第三天,在这段时期,混凝土强度快速增加,同时也是水化发热的集中期。尤其是大体积混凝土,其内部温度会超过80℃,如果施工单位没有采取降温和保温措施,温差裂缝出现的概率就会增加。对于此类裂缝的预防,可以从调整配合比方面着手,在确保混凝土强度达标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掺合料的用量,使水化热总量被有效控制。此外,延缓混凝土凝结时间,同样是降低混凝土出现裂缝概率的有效措施。

在混凝土建筑后的一周内,因应力重分布造成的混凝土裂缝较为常见,出现部位包括板柱交接、梁板交接、筏板交接部位等,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部位存在应力差异。在分析原因后得知:导致此类裂缝产生的原因为混凝土早期强度增加速度快,尤其是大体积混凝土,在强度增加的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热量,在热量富集的位置,其强度增加速度快于薄体结构块,从而在强度差的作用下出现应力重分布,再加上薄体本身具有非常大的脆性,因此与强度高结构连接的部位容易出现裂缝。针对此类裂缝,施工单位需要通过覆膜和钢筋优化等措施,对混凝土裂缝进行有效预防。以温度应力控制为例,研究结果表明,混凝土内外部温差如果超过25℃,产生裂缝的概率就会增加。因此,针对板柱交接、梁板交接、筏板交接等容易因应力重分布产生裂缝的部位,施工单位可以减少水泥的用量。此外,还要对混凝土入模进行控制,具体表现为施工单位需要在浇筑阶段,将混凝土温度控制在25℃以内。如果混凝土浇筑后的温度较高,施工单位可以在混凝土表面覆膜,避免阳光直射混凝土,同时还要定期洒水,利用水分降低混凝土内外部的温差。

结论:

综上所述,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众多,由于裂缝产生会威胁工程质量,因此,混凝土裂缝成因和预防措施,已经成为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建议施工单位积极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实现对混凝土裂缝的有效预防。

参考文献:

[1]周兵,林伟庭,黄观传.混凝土裂缝成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广东建材,2020,36(08):37-39.

[2]罗双龙.混凝土裂缝成因及预防措施分析[J].居舍,2019(2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