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丹徒高级中学 江苏省镇江市 212434
【摘要】
高中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在当下的学校教育中意义重大。作为载体,构建以语文学科为主要内容的人文学科综合任务群可以有效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作用。坚持基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开发原则,整合各学科的丰富课程资源,确定项目研习主题,创设真实情境,实现开发的实践性与评价性相结合,构建课程框架,再通过“探、研、践、思”的四步深入法进行研习,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认、理解,进而在文化的濡染中培养自信和谐、开放兼容为特征的健康人格。
【关键词】健康人格 人文学科综合学习任务群 开发与设计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养有高尚道德情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载体。立德树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内容。习近平提出“汲取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增强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骨气和底色。”了解中华历史传承中的文明礼仪、道德伦常、价值理念、哲学观念、历史故事等,有助于我们培养更具健康人格的人。
新课标对认为语文核心素养具体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四个方面。这些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熏陶培养都可以在各类人文学科中找到原生的素材,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有特别明显的浸润作用。语文新课程设计的18个任务群中,就有“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和“中国传统文化专题研讨”[1]2个关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任务群,可见传统文化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价值。教师引导学生研习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就是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更是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关键落脚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学科层面具体表现在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各自不同的人文学科中,如语文、历史、政治、地理、哲学等。当然,由于各自独立的学科属性让不同学科在立德树人上各有侧重,却发挥不了更具价值的综合作用。因此,笔者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着意探索借助语文等人文学科在立德树人上的综合作用。
一、界定研究概念,明晰实施基点
高中生健康人格发展是定位于高中生这个特殊阶段的健康人格研究。与初中生相比,高中生在情绪管控、心理调节方面具有了一定的协调处理能力,稳定性、丰富性和特异性方面也表现出相对的成熟。当然高中生的变幻躁动、渴望自主、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也决定着他们的人格发展仍需要加以引导、培养,本课题主要强调的是在发展中进行引导,在过程中进行培养,突出高中生人格发展的过程性、终极性和全面性评价。
人文学科综合学习任务群开发与实施是在真实情境下,综合高中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特点,借助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概念进行推广、泛化,以人文学科的公共素养生成、发展、提升为主题单元,开发、整合、组织具有公共价值指向的人格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任务,采用综合学习的实施方式,以项目与任务为驱动,让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自主活动,体验环境、完成任务、发展个性、提升思维,最终形成个人的人文综合运用系统。
所谓基点就是建构这一课程开发的“方法论依据”,是课程开发与教材编写“目标正确达成的必要规范”[2]。通过人文学科综合任务群的建构明晰研究的基点即增强学生历史家国情怀人文观、地理区域认知、政治理想信念教育、语文审美教育等,进而促进高中生多学科的核心素养的落地。
二、确定综合主题,推进多元实践
1.明确开发原则,构建课程框架
明确构建人文学科综合学习任务群的基本原则,即坚持以学生中心、真实情境学习、实践性学习和终结性评价为原则,利用人文综合学科的内容丰富性和互补性,充分整合传统文化优秀资源,发挥传统文化濡染作用。根据大单元理念设计项目主题,如“修身养性”“家国情怀”“淡泊明志”“人地观念”等,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甄选人文学科中与人格建设有关的内容,围绕人文学科中的“自我认知”“家国情怀”“和合守正”三大主题构建课程框架,确定编写原则、编写体例、编写思路和课程安排,并汇编成读本,形成可供开发与实施的课程资源。
2.丰富实施策略,推进综合实践
以人文学科综合学习任务群为载体,将学生的健康人格培养融于人文学科的综合学习中。关注中华优秀文化与高中生人格教育的内在连接点,打通教与学、读与研的关系,以课程育人、活动育人、文化育人,丰富多元化、多样化的健康人格培养的实施策略。通过比较阅读、传统礼仪实践、课堂小组研习、辩论、诵读、读书分享、校外基地实践等多样态形式丰富实施策略,使学生在任务群研习、心理健康培养和文化实践活动中获得感悟、丰富体验、学到知识、形成能力。在人文学科的整合、归纳开发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资源,结合时事政治、学生成长需求开展多元实践活动,重点关注项目主题、设计方案、教学过程、教学主体、课堂内外整合等,积极落实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达成发展健康人格的育人目标。
三、融通文化内涵,整合地方资源
围绕传统文化价值取向,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人格内容,融通文化内涵,整合文化经典的交叉点,把握各学科的核心理念,挖掘人格价值精髓。在教材内容的甄选上取精用弘、学以致用,以各学科经典内容作为原生素材,充分挖掘并整合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中具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征的内容。创设情境,生成发展人格价值主题,提升学生领悟把握文化经典能力,践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终极追求。
特别要指出的是,借助镇江这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资源优势,整合地方优秀文化人格课程资源。挖掘本地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典型著作和典型人物故事,如赵声、冷遹、茅以升等地方名人,挖掘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价值追求等要素,通过系统构建,确定三大主题课程体框架。(如下图所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健康人格》读本框架
任务群研习主题 | 学科学习内容 | 研习方式 |
自我认知 | (1)价值认同 《劝学》《陈情表》《进学解》《项脊轩志》《鸿门宴》《项羽本纪》《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2)刚健有为 《兰亭集序》《将进酒》《指南录后序》《非攻(节选)》《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鸦片战争》《近代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 | 读书指导法 任务研学法 合作探究法等 |
家国情怀 | (1)理想目标 《离骚》《报任安书》《柳子厚墓志铭》《登快阁》《商鞅变法》 《冷遹——实业救国》 (2)责任担当 《兵车行》《管仲列传》《教战守策》《百家争鸣》《谏太宗十思疏》《无衣》《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 | 合作探究法 讨论实践法 情境体验法等 |
和合守正 | (1)和谐包容 《逍遥游》《秋水(节选)》《春江花月夜》《始得西山宴游记》《滕王阁序》《登泰山记》《归去来兮辞》《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五四运动》《休养生息政策》《守望相助的西津渡——救生会》 (2)自强不息 《种树郭橐驼传》《石钟山记》《游褒禅山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近代镇江“三老”——陆小波、严惠宇、冷遹》 《爱国人士:马建忠、赵声、马相伯、闻捷》 | 合作探究法 情境体验法等 |
四、确立研习范式,扎实课堂教学
课程框架的搭建还需要具体的研习方法,不同于传统教学方法,综合学习任务群需要耳濡目染、交流体会、主题研讨等多种方法加以落实。笔者在具体研习中逐渐摸索出一套“四步深入”的研习范式:即在人文学科综合任务群的框架下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格内容采用“探、研、践、思”的四步深入研习范式,具体要求做到研究有专题、学习有桥梁、研学有目的、反思有主题。
“探”即探寻有方向。在专题研习开展前,学生根据研学专题内容特点,自主设计,自主探索,主动获取知识,掌握基本筛选技能,完成研习导学任务。
“研”即研习有桥梁。在专题研习时,进行多学科、跨学科融合,在研学导师的指导下,将研学专题与多学科知识进行融合,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践”即实践有目的。课程研习实践活动以“践”为载体,以体验为目的,以能力提升为落脚点。在研习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实验、参观、游览、交流等形式体验文化精神和人文内涵,通过主动参与、亲身体验、感受生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实践创新、探究问题、表达交流等多种能力。
“思”即反思有主题。围绕研习主题和内容,促进学生对理想人格的思考,形成简易研究报告或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进行多元评价和综合考查。学生可以完成活动创意设计、习作、绘画、手抄报、美篇等外化作品。
当下关注高中生健康人格的养成意义重大,通过创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将语文学科的素养提升与传统文化落实构建健康人格的育人目标相统一,促进语文学科教学与其他人文学科渗透、融合,进而达成传统文化教育与新时代健康人格培养的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开放、兼容、多元的创新实践课程体系。这种尝试既大胆,也可能存在争议。但笔者将继续专注于综合学习任务群建构的科学性、有效性,挖掘综合学科的潜移默化的文化影响力,发挥好学科育人、文化化人、心理育人的良好作用。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汪志朋.高中语文中华传统文化学习任务群课程开发策略探究[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2(21).
[3]张杨.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的关键要素探析[J].语文世界,2022(11).
[4]孙燕妮.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主题建构模式探索——以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耦合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2(9).
[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成旭梅.课堂开放教学有效性的评价[J].语文教学通讯,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