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广东省广州市 51000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他们的身体素质不仅关系到个人成长和事业成功,更关系到民族昌盛、人民幸福以及国家繁荣富强。本文以“高校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从而促进大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行为方式,增强体质健康水平,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校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
前言: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和发展的希望,他们身体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个人成长和事业成功,更关系到民族昌盛、人民幸福。大学阶段正是青少年生长发育最旺盛时期,也是形成良好行为生活方式的重要阶段。
一、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观念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健康问题越来越关注。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有着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但是由于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以及身体条件等因素影响,导致了一些不良的行为方式出现,例如久坐不动、暴饮暴食等等。这些不健康的行为不仅会危害到个人的身心健康,同时也会降低整个校园的文明程度。因此,要想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首先需要从改变其错误的认识入手。要让学生了解到体育锻炼不仅仅是为了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和预防疾病,更重要的是通过参加体育运动来磨练意志品质、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素养[1]。其次,教师应该将终身体育作为自己的教学理念,并且向学生传递一种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使得学生能够以一种愉悦的心情去面对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最后,学校可以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或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从而激发出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热情,进一步促进学生养成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体育锻炼好习惯。可见,只有从转变学生的体育锻炼观念出发,才能够有效地提高其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实现更加全面和持久的发展。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目标
在进行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教育时,需要对其制定一个明确、可行的长期计划。这个计划应该包括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其中短期计划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节奏,而长期计划则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运动健身习惯以及健康的心理状态。此外,还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措施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如设立一定的奖励机制,鼓励学生坚持完成既定的体育锻炼任务;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竞赛活动,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等。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体育锻炼方案,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组织专门的人员负责监督检查各个学院、班级的体育锻炼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这样不仅有利于推动全校范围内的体育锻炼热潮,更能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营造一个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使得更多的学生愿意主动加入到体育锻炼中来。
三、优化体育锻炼环境
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是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保障。因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是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维护管理工作。通过不断改善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等硬件条件,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好的运动场所;同时也需要做好场地器材维修保养等日常管理工作,确保场地设施正常运转使用。二是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如校报、广播站、电视台以及校内网络平台等,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体育竞赛活动或健身知识普及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关注身体健康、重视体育锻炼,形成“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理念。三是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规定。制定出台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课外体育活动管理办法》等文件,对于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内容、强度、安全注意事项等做出明确要求,使得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时有据可依、有规可守。四是强化家校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家长在子女体育锻炼中的作用,鼓励其积极参与孩子的体育锻炼计划安排与监督评价,共同推动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
四、建立健全体育锻炼制度
学校应该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对于不按照规定参加体育锻炼的行为进行处罚。例如,在考核中给予相应减分或者不予毕业等惩罚措施来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当中去。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比赛活动、设立体育奖学金等方式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只有让大学生从心底里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并且将其内化为自己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才能更好地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2]。因此,要想帮助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不仅仅是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更重要的是采取有效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也需要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以及各方面资源的投入与支持。相信在我国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为广大青少年儿童创造出更为健康、美好的成长环境,使得我国未来的发展后继有人。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将进一步深入探讨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对其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产生的影响。总之,希望能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并投身于此领域的研究工作当中,为我国青少年健康成长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林峻先.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研究[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37(12):100-102.
[2]黄伟群,霍玉娟. 高校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J]. 当代体育科技,2020,10(14):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