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超链接”,厚植爱国情怀——浅谈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学中超链接的研究和实践

/ 2

巧设“超链接”,厚植爱国情怀——浅谈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学中超链接的研究和实践

沈乃平, 伍潘立

慈溪阳光实验学校   315300

慈溪市匡堰镇上林小学 315333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统编版教材中,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应占60%-70%。革命文化围绕伟大建党精神,集中反映中华民族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和精神追求,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革命文化题材课文,都具有很强的情感性。

如何提升学生的情感体悟呢?我们可以试着通过“超链接”,即按照内容链接,也就是指网页里的一部分。迁移用到小学语文课堂中,即因学生需求,链接相关内容,为学生提供精准的教育服务供给资源,补充音频、视频、文字、图片、音乐等拓展补充性的资料,为学生营造浓浓的革命文化氛围。学生的情感受到全方位的熏陶、感染,继而震撼心灵,激发起爱党爱国的无限激情。

一、链接图文视频,形象可感

低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教材编排上以单篇课文为主,一年级下册《吃水不忘挖井人》,二年级上册《朱德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二年级下册《邓小平爷爷植树》《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等,都是以人民领袖、英雄人物的故事为蓝本,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来展现人物的优秀品质。根据教材特征,学生心理特点,教学过程可以适当穿插阅读链接,做到图文并茂,音视频融合。

(一)链接图文,创设情境

学习《朱德的扁担》一课,借助一幅油画,入情入境,理解课文内容。课文中的故事发生

的大背景是在1928年,红军初建时期,在国民党竭力围剿的特定环境下,文中第一自然段介绍了故事发生的小背景:朱德同志带领队伍到井冈山跟毛泽东同志带领的队伍会师了。结合本单元“借助词语,了解课文内容”的教学重点,教学第一自然段时,可以借助“会师”来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那如何了解“会师”,如何了解当时的情境呢?一幅经典油画《井冈山会师》创设的情境就将学生引入其中。借助图画,学生看到了两位领袖握手会面的场景,两支队伍会合集结的场景,直观了解了“会师”的意思,对第一自然段内容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

(二)链接视频,走进故事

如《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片断:

学习1-2两个小节,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词语,学生对“泥泞路”“蒙蒙细雨”这两个词有了初步的印象,为了这个画面可触摸可感,出示动漫小视频:雷锋叔叔抱着迷路的孩子,冒着蒙蒙的细雨,踩着泥泞路,一步一步艰难地走着,留下一串串的脚印。看了这些画面,让学生自由练读,抽生带着自己感受读。

适时地添加动漫小视频,学生因喜欢生动有趣的动漫,而对此处文本的学习变得兴趣盎然,同时对雷锋叔叔的认识由肤浅到深入,对雷锋精神的感悟由浅表层到深层次。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课结课时,目光回归到课文,聚焦课文最后一个小节:

我们的身边有哪些“雷锋”呢?请看小视频(有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时代楷模钱海军,有身边乐于助人的同学),看完视频,让学生继续寻找身边的雷锋。

此处的小视频,为学生找到“雷锋”,悟雷锋精神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不是“人物脸谱化”,“精神标签化”,而是学生在听说读讲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情感的熏陶,对“雷锋精神”的感悟是潜移默化的,逐步加深,渗入血液。

二、链接背景资料,全面深入

中年级在原有基础上,教材有意识地增加了革命文化类课文的比重,高年级除了单篇课文之外,还专门编排了革命文化主题单元。可见,革命文化类课文的比重在逐步加大。这些故事背后又都会藏着另一个故事,这就可以适时地补充背景资料。

(一)人物简介,清晰入目

如《军神》一课教学时,揭示课题后,学生知道军神是刘伯承。但他是何许人也,学生对

此有哪些了解呢?通过自己搜集的资料谈谈对他的认识,通过梳理后,出示相对比较完整且精练的介绍。

   刘伯承: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缔造者之一,相继参加了北伐战争、八一南昌起义、土地革命战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刘伯承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为我国的国防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通过学生自己搜集的资料,交流分享,归纳汇总,明确他的身份: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四个家合一体,参加过许许多多的战役。学生对刘伯承有了初步的认识。

又如《黄继光》一课,开课初识黄继光,通过学生自己搜集的资料,交流分享,图文呈现,

对黄继光进行介绍,学生获得的关键信息是:黄继光是一名志愿军战士,在战场上英勇献身,牺牲时年仅21岁,是一名特级英雄。通过人物简介,学生对黄继光有了一定的了解,也为下文的学习作铺垫。

(二)链接背景,深入故事

《军神》一课围绕着“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这一语文要素展开教学。为了达成这个教学目标,可以通过圈画描写刘伯承神态、动作、语言的词句,发现表面平静内心波澜的反差写法,感受主任公身上“军神”般坚强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如:学生找到交流句子:

    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学生批注:刘伯承说话时特别平静,并且甘愿承受这样巨大的痛苦是为了保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为了今后更好地作战。

    补充背景资料1:了解清醒地大脑对军人的作用。

他领导晋冀鲁豫野战军,用小米加步枪,战胜了全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队;千里跃进大别山,令蒋介石惊慌失措,心惊胆战;与华东野战军合作,导演了百万雄师下江南的一幕;之后,主动请缨,席卷大西南。他创办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是中国的最高军事学府,被誉为“将军的摇篮”。

   补出资料2:出示刘伯承自己的评价。

刘伯承曾经说过:“孙膑失去双腿依然可以指挥千军万马,我失去了一只眼睛,只要有清醒的大脑,仍然能驰骋疆场,为国效力。”

   根据两份链接的资料,学生补充自己的批注,纷纷写道:刘伯承为了国家大义顽强现身、舍生取义;刘伯承钢铁般的顽强意志令人震撼;我们应该向刘伯承学习,平时遇挫折时积极去克服……学生对刘伯承的认识更加深入,人物形象逐步丰满,同时把精神转化为心灵感悟转化为内驱力。通过链接背景资料,学生在批注、交流时,促进了思维的发展,积累了语言经验,提升了语文素养。

三、链接影视作品,情感升华

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有不少拍成了影视作品,如《狼牙山五壮士》、《上甘岭》等,还有新拍摄的电影《建党伟业》《建党伟业》《长津湖》等。由于影视作品是声光电的全方位的艺术加工和刻画,其震撼力、感染力不同凡响。因此,教学中,要巧妙运用影视背景音乐、影视精彩片段,为“情感场”的提升起到推波助澜。

如《军神》一课,借助影视作品《飞夺泸定桥》片段,刘伯承一战定江山,几万人过大渡河,取得的赫赫战功。根据视频的补充,学生对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充满兴趣,并且对人物的形象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如《黄继光》一课,在黄继光舍身炸暗堡处,播放电影《上甘岭》中的片段,其中的炸暗堡、夺高地的画面形象生动映入眼帘。学生纷纷表示英雄就是为了祖国的利益,不怕牺牲,勇往直前。英雄的形象深入人心,学生以此为榜样,学做新时代的好少年。

教学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时,我们可以通过“超链接”,适时、适切、适量地添加音频、视频、文字、图片、音乐等拓展补充性的资料,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同时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从言意分离到文道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