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为教,以诗化人”——教师诗词素养提升路径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3
/ 2

“以诗为教,以诗化人”——教师诗词素养提升路径探索

解君

四川省攀枝花市西区教育科学研究室   四川 攀枝花 617005   

摘要:继承和发扬诗教传统,对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教师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中坚力量,可以通过涵养诗心、修炼诗言、化用诗境来提升诗词素养。

关键词:诗教;传统文化;素养;提升

一、诗教的功能和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流传千年的古典诗词以其强大的凝聚力、旺盛的生命力和无穷的创造力,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融入民族血脉,唤醒文化基因,滋养民族精神,延续文化传承。

中国有关诗教的传统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兴、观、群、怨”等一系列论说,并逐渐形成了“以诗治国”的诗教理念。继承和发扬诗教传统,对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诗词是最具中华民族语言特色的文体,一直以来在语文课程中占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国家教育部从2019年秋季新学期开始,要求全国所有中小学生的语文都使用统一部编版教材,简称统编教材。这套教材中大量增加了传统诗词篇目,例如: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古诗词128篇,增加87%。初中语文的古诗词增加51%。新形势下的古诗词教学可以在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吸收传统“诗教”的精髓,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全面提升师生的综合素养,实现“以诗为教,以诗化人”的根本目的。

二、当前诗词教学的现状与思考

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先生提到:现今小学语文课中的诗歌教学普遍比较僵化与琐碎,缺少整体感悟,缺少直觉思维、形象思维的滋养。这种偏向的存在,与过于重视“溯源性审美”,轻视“创造性审美”有关。

诗词教学已成为一线教师的痛点和难点问题。课堂教学方法单一,模式固化;教师讲得多,学生读的少;机械记忆多,感悟理解少,抄写背诵多,实践运用少;这些都成为阻碍继承和发扬诗教传统的绊脚石。作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语文教师要整合传统诗教与当前教育新形势下的教学理念,让古诗词教学不仅“有意义”,而且“有意思”;不仅“传知识”,而且“活思维”;不仅“会解读”,而且“会表达”;充分发挥出诗教在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立德树人方面的巨大作用,赋予传统诗教新的时代内涵。

为了激发古诗词课堂应有的生机与活力,使之成为学科育人的实力担当,,语文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诗词文化素养。唯有此,教师方能深入浅出地准确解读教材,游刃有余地把握课堂节奏,信手拈来的引经据典,充分挖掘出诗词中蕴含的丰富育人功能,引发情感共鸣,建立文化自信,促进思维发展。

三、教师诗词素养提升路径

1. 涵养诗心——此心安处是吾乡

“诗心”一词,最早见于宋代王令《庭草》中:独有诗心在,时时一自哦。这里可以理解为作诗之心或诗人之心。为人师者,欲行诗教,不仅自己要读诗,更要尽可能地去喜欢诗,涵养出一颗欢喜灵透的诗词之心。

《中国诗词大会》点评专家康震老师认为要对中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应该先从培养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做起。他提到:没有专业的高度,课是很难讲好的,学生不爱听,老师也会渐渐失去成就感。事实的确如此,不少教师在古诗词教学备课和上课环节,缺乏应有的诗词知识储备,没有自己的理解与思考,完全依赖并受限于教师用书和课件,以致言语无味,课堂无趣,学习无获。

“汝果欲教诗,功夫在诗内”。教师想要提升自己的诗词素养,首先要在广泛阅读、经典诵读上下功夫。一个词汇积累丰富的人,必定会成为一个思维深刻、情感细腻的人。虽然不是每位中国人都能做到“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可俗语有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丰厚的诗词储备能让你在课堂上胸有成竹、游刃有余。

“诗意语文”倡导者王崧舟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是用书堆起来的。在他的书房里有一副对联——“明月一帘无心照,诗书半斋随意读”,这正是他博览群书的真实写照,也是他在课堂上妙语连珠、精彩频出,让人折服的秘诀。

一线教师每天的工作繁琐而细碎,很难抽出固定的时间或静下心来阅读。教师更需要树立正确的读书观念,制定科学的读书计划,合理安排读书时间,精选读书内容,摒弃“快餐式”“碎片化”的阅读,选择喜欢并适合自己的读书方式,例如:听读、诵读、组团读、每日打卡读等,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让阅读成为提升自身素养的快车道。

2. 修炼诗言——一言一语皆有情

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教学语言艺术,教师课堂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低与课堂效果紧密相关。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说:“一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一样,其效果就可能相差20倍。”作为文学艺术巅峰的诗歌更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典范,教师的课堂用语不仅要做到清晰准确、生动形象、条理清晰,还应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先生指出:教师在开展诗教时,要重视诵读,重视会意与感悟,不要过度使用多媒体手段,少一些“任务驱动”,多一些入情入境的诵读。在诗词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尤为重要。遗憾的是在如今的课堂上,我们很难再听到教师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诵读,功能强大的课件代替了范读和学生自主感悟与理解,课本成为了课件的附属品,失去了应有的教学价值。

“诗意语文”倡导者王崧舟老师在课堂语言运用上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和引领,他在《长相思》《梅花魂》等经典课例中展示了高超的课堂语言艺术,用富有智慧、富有情感、富有哲思的语言引领学生进入独特的诗词意境中,以身示范,反复吟诵,层层递进,步步留情。他的语言深情而不煽情,优美而不世故,自然而不造作,顺势而不强为,恰到好处、恰如其分,不急不躁,不温不火。诗意的语言营造出诗意的课堂。     

3. 化用诗境——万紫千红总是春

化用,是指教师能自觉、灵活地将诗词意境运用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它既是语言的创新,又是思想的提升。它可以是语言表达,也可以是文学创作,也可以用艺术的方式来表现,例如:书法、绘画、表演等。

要想有效地提高自身的诗词素养,教师还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基础、教学的需要来构建独特的、富有个性的知识结构,让自身的观念、思维模式以及表达方式都能够不断更新,保持与时俱进,并且有意识的渗透到实际的教学工作当中。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教师诗词素养的提升非一日之功、一时之事,它源于教师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与课程改革是否成功,与社会发展、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在“双新”“双减”教育新形势下,教师唯学以应万变,努力提升专业素养,让传统诗教在神州大地上焕发出更蓬勃的生命力,迎来姹紫嫣红的满园春色。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小学语文中的“诗教”[J].温儒敏. 课程•教材•教法,2019(06)

[3]当代诗教的理念转向与路径转辙[J].张华.小学语文教学,2022(30)

[4]如何提高教师在古诗词教学方面的专业素养[J].张佳慧.视界观,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