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年病护理过程中心理干预对患者所产生的实际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09
/ 2

浅谈老年病护理过程中心理干预对患者所产生的实际效果

李玮,张小英

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空军医院   江苏 南京  210000

摘要:目的 针对心理干预在老年病护理过程中产生的实际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从本院老年病科室中选110例病员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将其随机均分到研究组和常规组中,每组55例病员。然后,对常规组采取一般护理干预,而对研究组则要加入心理干预措施。结束后对两组病员的心理状况、焦虑状况进行对比。结果 研究组与常规组病员的心理状况在治疗前没有明显差异(P>0.05),而在治疗后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组病员心理状况优于常规组(P<0.05);总焦虑方面,研究组为34.54%,要比常规组的90.90%低很多,所以在总焦虑方面研究组同样优于常规组。结论 心理干预措施在老年病护理过程中有着较好的效果,尤其是在缓解病员负面情绪、改善焦虑程度方面有着积极作用,更有利于病员早日康复。所以,在临床中应当重视对心理干预的推广应用。

关键词:老年病;护理工作;心理干预;实际效果

引言:近年来,我国老龄人口不断增加,这使得患有老年病的人数越来越多。从常见老年病来看,普遍具有顽固性的特征,加之多数老年人的耐受能力与承受能力出现明显下降,所以不少患有老年病的病员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负面情绪,如焦虑、抑郁等。在这种情况下,治疗效果必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不利于病情的好转,甚至会导致老年病加重。所以,在老年病护理过程中应当重视心理干预措施的应用,以便帮助病员改善不良心理状况和缓解焦虑情绪,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本文对老年病护理中心理干预对患者所产生的实际效果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且被确诊为老年病的病员中选择110例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随后,将这110病员进行随机分组,每组55例,其中研究组中男性病员有27例,女性病员有28例,平均年龄为(60.7±5.1)岁,其中慢阻肺12例、高血压13例、糖尿病30例。常规组中男性病员有25例,女性病员有30例,平均年龄为(59.3±4.8)岁,其中慢阻肺10例、高血压17例、糖尿病28例。通过对两组病员一般资料的对比可知,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具有可比性。对于参与本次研究的病员,都没有精神方面的疾病,且心脏肝肾等功能相对良好,无严重不全者。

1.2方法

对常规组的病员进行护理时,采取一般护理措施,具体为:对病员的各项生理指标进行观察记录,以便在出现异常时可以及时进行抢救;根据病员的病情为他们提供用药指导,并要对其服药后的情况进行观察;定期清理病员所处的环境,如及时清理垃圾、全面消毒等。

对研究组的病员进行护理时,要在一般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加入心理干预措施,具体实践如下:第一,一般护理和对常规组病员的护理一样。第二,与病员初次见面的时候,应当主动打招呼,以便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消除病员对护理人员的抵触感,增进信任和认可。第三,针对不同病员需要根据他们的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并要根据护理工作的开展情况做好调整。第四,与病员相处的过程中要多沟通,以此了解他们的真实情绪和想法,并且能够在病员出现负面情绪时可以及时给予帮助,引导他们正确排解不良情绪。第五,定期邀请心理辅导顾问或心理咨询师为病员解惑答疑,同时向他们讲解一些具体案例,促使其可以积极配合治疗。第六,加强与家属的沟通和交流,引导家属通过正确的方式和方法对病员进行关怀,使他们可以感受亲人的温暖。第七,合理管控病员的饮食,通常要以清淡食物为主,并要注意不同营养物的搭配,同时培养病员的良好睡眠习惯,使其形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第八,针对部分老年病比较严重的病员,应当对他们给予重点照料,如对长期卧床的病员要定时帮他们翻身、清洗皮肤等[1]

1.3观察指标

第一,心理状况。心理状况主要是从病员的抑郁情绪和焦虑情绪两个方面进行观察,具体可以采用SDS评分表和SAS评分表进行评估。其中,SDS评分表中有四级评分,4分表示绝大多数、3分表示多数、2分表示有时、1分表示很少或没有。SAS评分表同样如此,并且都有20个条目。最终分数的计算为20个条目的得分相加乘以1.25,分数越高则说明心理状况越差。

第二,总焦虑率。首先对两组病员的焦虑情况予以了解,然后按照轻重程度,确定重度焦虑、中度焦虑、轻度焦虑和没有焦虑的人数,接着将前三个部分的人数相加/总例数×100%就是各组的总焦虑率。

1.4统计学方法

对获取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后,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而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与治疗后两组病员心理状况对比

根据对相关数据的分析比较,两组病员在治疗前的心理状况没有明显差异(P>0.05);而在治疗后,研究组病员的心理状况明显优于常规组,具体可以从SAS评分与SDS评分可以看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研究组与常规组病员心理状况对比(分,±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SAS         SDS            SAS         SDS

常规组  60.42±2.78  55.23±3.47     51.38±3.16   48.35±2.88

研究组  59.68±3.14  56.12±2.96     38.65±2.11   40.81±3.07

T          -0.215      -0.641           18.128       14.024

P          >0.05      >0.05           <0.05       <0.05

2.2 两组病员焦虑情况的对比

基于对研究组与常规组病员焦虑情况的对比可知,研究组的总焦虑率要比常规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研究组与常规组病员焦虑情况对比 n(%)

组别    重度焦虑    中度焦虑    轻度焦虑    无焦虑     总焦虑

常规组     18         12          20         5         50(90.90)

研究组     7           7          5          36        19(34.54)

X2                                                                                                              30.135

P                                                        <0.05

3 讨论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针对老年病的治疗有了更加可靠的药物,但是对于老年病的治疗并不是单纯的药物治疗,还要关注该群体的心理需求,而通过心理干预有助于提高老年病护理的有效性,促进病员早日康复。作为一种新兴的护理模式,心理干预在当今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实际效果来看非常不错,也受到了医护人员和病员的欢迎。这种护理模式是从病员的心理需求出发,对病员的心理进行辅导和疏导,使其可以正确看待疾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从本次研究中不难看出,接受心理干预的研究组病员在心理状况和总焦虑率方面明显优于常规组,这使得他们能够积极地面对病情,提升治疗的依从性,因此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2]

结束语:综上,心理干预措施在老年病护理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对改善病员心理状况和减轻焦虑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晓帆,江卫.老年病护理过程中心理干预对患者所产生的实际效果观察[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医药,2022(4):0060-0062.

[2]陈华,刘耘,邵春萍.老年病护理过程中心理干预对患者所产生的实际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下旬刊),2021,28(04):13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