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四川 绵阳 621010
摘要: 中国传统建筑具有了自身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当代建筑应当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建筑创作过程中,应当以平常而客观的心态来研究环境,研究社会,研究建筑和人的活动,以达到创作中的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完美境界。
关键词:建筑文化 艺术风格 可持续性
中国建筑从殷商时代开始至今三千多年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建筑体系。在这漫长的建筑发展史中,中国的建筑文化也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体系。当代中国建筑正处在多种观念交织和文化转型期,在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与拓展下,应当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在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中,建筑往往是讲究的传统自然美,它强调形式与功能的结合,注重体量,色彩,比例,尺度,材料和质感等视觉审美要素及空间给人的心理感受。致力于追求清静自正,独善其身,追求精神世界的内向平衡的中国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侧重感性证悟,辩证统一,整体把握的思维方式,使中国建筑艺术具有借象达意,注重气韵,以及独特的不拘一格的表现手法的特点,成就了独特的浑然天成的建筑艺术风格,中国传统建筑历史和文明能够延续五千年而不中断,其中包括着深刻的哲理和无穷的奥秘,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渊源来自于中国传统的哲学观。中国人最早而且最坚定,最始终如一地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互相照应,人与天齐,天与人本为一体,这是中国建筑的天人观。而道儒两家所表现出的“可与万物之灵悠然往来,使心与物融合为一”的“和”和“游”的中国建筑精神,从一开始就包含有道德的价值,自然的秩序,万物的和谐,以及倚重心灵的体验,摆脱其他生理或主观的束缚的特征,从而使中国建筑成就为所谓统一的“心的文化”。中国建筑是世界建筑丛林中一支独树一帜的奇葩,它融入了“礼乐合一,情理并重,天人不二”的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基因,成为东方建筑文化的主流。
2、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现象评论
当代中国建筑正处在多种观念交织和文化转型期,各种建筑流派和风格都纷纷登场露相,但其中也出现了一些脱离个人独创意识,千篇一律只追求所谓的“美观,漂亮”的建筑作品。如果我们坐下来细细品味和研究这些建筑,会发现其中的有些建筑和设计尽管造形,比例,尺度和色彩雕琢得尽善尽美,但把它们放到环境中去,其与环境的结合是那么令人失望,不是标新立异与环境格格不入,就是摆出自我为中心的架势。再仔细地审视更会发现在有些作品中会将锅炉房面向周围居民区,大片的镜面玻璃幕墙明晃晃地发射向一侧中学校,为追求立面效果东西向大开玻璃墙使能源消耗大大超出规范要求,一味追求造型破坏自然的采光和通风。但是我们如研究一下近来国外的一些优秀作品,会发现有些建筑作品的外观,造型极其普通甚至算不上美,但其对环境的分析与理解以及利用环境,改善环境,融入到环境中去,与自然合而为一的效果却是那么好。其中利用自然的光,自然的通风,自然的景观,节能,储能的设计构想以及因此而衍生出来的全新的建筑形制其巧妙令人赞叹。显然,在当代中国建筑设计中,一味的单纯的追求造型上的好看与难看,而没有对环境的分析与理解,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如此创造出来的建筑充其量只能是一个仅代表建筑师个人情感和意愿的作品。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对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的走向指出适应时代发展的明确的方向。
当代中国建筑尽管加入了浓重的时代色彩,但也并非对传统建筑美学及文化的全面扬弃,建筑创作的最原始的机理应当是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与拓展。首先,当代建筑应当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建筑中“可持续性”特别强调地球与人类共生不被破坏,能够持续向未来发展,它超越了“节能”这一单一的概念,考虑寻求共生未来。其次,应把自然和建筑对环境的影响放在第一位。建筑不是孤立的艺术品,它是人类活动的载体,更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如果一幢建筑破坏了景观,污染了环境,妨害了社会秩序,即使它再美也不能算是一个优秀的建筑。只有当环境这第一位的问题考虑充分才能进行下一步对功能,空间,比例,尺度,美观等进行评价。同时,当代建筑设计时,建筑师们运用的GIR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动态模拟系统等近代科技手段客观的,科学的,定量的统计与分析建筑设计以及建筑评论之中。当代建筑设计应当克服个人主义,尊重自然,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拓展知识面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在建筑创作过程中,应当以平常而客观的心态来研究环境,研究社会,研究建筑和人的活动,以达到创作中的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完美境界。
随着中国一步步坚实地步入国际现代建筑舞台,中国的建筑文化及创作水平愈来愈受到全球的关注。中国建筑文化在继承传统中国建筑文化的同时,也需要在世界建筑文化之中独树一帜。因此,当代中国建筑创造不应当单纯地追求外观,造型的“美观,漂亮”,而是应当向世界展示中国不但自古就有的“天人合一”的创造理念,改造自然的哲理思想,以及今天的研究环境,与自然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创作理念和水平。
[1] 何俊霖,女,1981.11,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讲师。